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对历史概念进行阐释是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最早对家、国的概念进行阐述的文献。对家国概念进行阐释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契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使用家国概念来达成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本文就以西周重要制度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帮助其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自身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
对宋南渡时期词作中的爱国热情和对家国的忧患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时代变化对词体的影响,宋南渡时期的词扩大了表现的范围,也见出文人士大夫对家国的责任,是爱国文学作品中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王蕾 《小学教学研究》2023,(10):18-19+25
家国情怀是与家和国相关的情感,是一种朴素的希望与寄托,是一种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归属感与自豪感。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及奠基作用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了可能性。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家国情怀意识,深化教师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其次要引领学生在文本语境中涵养家国情怀,在言语情境中浸润家国情怀,在语言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对家国情怀内涵、外延及其落实的探讨也方兴未艾。其实,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的国家认同,其形成的关键是共同的历史记忆。从中国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来看,秦统一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使"天下归于一家"的观念得以实现,也奠定了大一统基业。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正如叶小兵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历史上,传统中国一向是家族主义的重镇。家庭在中国古代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常常被视为国家的根本。盂子说:“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只要家庭被有效地管理起来,社会的整个结构也就基本上能够保持稳固,国家的整体功能也就能够在此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挥.在儒学思想体系中,家与国一体同构,国只是被看作是家的放大。儒家的一整套伦理规范明显地具有家族伦理的特征。由于儒家信奉“治国必先齐其家”的原则,因此,在强调了一个“道德人”的培养之后,进而关注家庭问题和强调家庭道相修养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择要论述儒学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6.
知人论世     
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语见《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原意是谈交友方法与修身原则,但由于涉及读书、颂诗与知人、论世的关系,遂被后世视为传统的文艺批评原则而不断加以运用。“知其人”指批评家在评论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  相似文献   

7.
科学推动物质世界的进步,也是改变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学生不仅要树报国之志,更要具有报国之才。科学精神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有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许岩 《教学随笔》2022,(3):41-43
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具备的,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对家国情怀的继承和弘扬是必不可少的.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主要的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责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更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从家国教育的意义出发,对家国情怀角度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初中古诗词教学提...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学生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内涵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且教师在应用此核心素养时缺乏对其原则的把握,导致运用混乱,定位不一,故有必要加深对家国情怀的内涵及其教育原则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论合立遗嘱     
合立遗嘱源于西欧德、法等国,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人共同订立的同一份遗嘱,是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共同愿望,与一般遗嘱不一样,继承法应当承认其遗嘱效力.  相似文献   

11.
李香君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被任何政治态度和目的左右来评价李香君都是错位和荒谬的。从文本出发来考察,作者孔尚任要塑造的是一位既对爱情忠贞不渝、更对家国挚爱于心的女子。  相似文献   

12.
家国情怀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核心及终极培养目标,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也应渗透在初中学段。家是国的基础, 家庭与家族组建国家;而有国才有家,无国则无家,家庭家族与国家的命运始终联系在一起。[2]对此...  相似文献   

13.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28-31,127-129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谴,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相似文献   

14.
李清照是一名伟大的文学家,她用她的作品倾诉了对国对家的热爱。她爱国,对时政关注颇深:她更爱家,对丈夫有深深的依恋。晚年家国两失,无限凄苦。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和卷Ⅱ中第42题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这两道开放性试题的材料信息及其考查要求凸显了历史观的引领作用并且渗透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历史教育理应遵循这样一个过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追求真知,理性地反思历史和现实问题,树立对家、国、天下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不能脱离正确历史观的指引,所谓正确的历史观贵在实事求是,即对历史和现实有着求真、理性、全面的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16.
《天使,望故乡》中无家可归的孤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兰 《文教资料》2008,(12):28-30
<天使,望故乡>是托马斯·沃尔夫的第一部作品,被视为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中主要人物都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这种孤独除了有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它是人类的普遍生存状态,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深度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广义上的遗嘱可以指某人通过各种形式留存其身后的所有要求和期望,这类遗嘱通常又被称为遗愿,列宁无疑有着十分丰富的这类遗愿。本义上的遗嘱则是指某人生前专门通过书面或其他可信方式,针对其死后的某些与自己有着密切关联的事务,给予特定对象的具体操作性要求,这种遗嘱在遗嘱者生前对受嘱对象通常是保密的,在其死后则对受嘱者有特定的履行义务。本文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列宁是否也给布尔什维克及其苏维埃政权留下了后一种意义上的“遗嘱”?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列宁晚年口授的“给代…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贤士失志而登高,大多带着情绪而来。他们将内在的情愫,借助诗歌传递出来。这些诗歌大多寄予了作者对家、国、天下,事事关心却又事事不得志的士子情怀。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尝试抓住其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教学的基本切入点,来阐明诗人登高诗中悲壮的政治情怀。  相似文献   

19.
正通观以家国天下著称的杜诗,咏物是一个独特的门类,如写马、雁、鸥、猿、鸡、黄鱼、燕子、促织等等。其中尤以马为多,如《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病马》、《天育骠骑图》等,文字之下,深有寄托。《房兵曹胡马》是其早期诗作中十分精彩的  相似文献   

20.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始终贯穿于整个历史课程。近几年的高考对家国情怀的考查是非常频繁的,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开放性试题都有涉及。对此,教师要围绕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练与考中,升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