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目标:1.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古诗词欣赏方法。2.学习运用比较法学习同类诗歌。3.体会两首诗中不同的离别之情。一、课前导入师:我想了解一个情况,同学们的家长有出差经历的请举手。我采访一下你,你的妈妈出差多还是爸爸?生:我们家爸爸出差多。师:他最远出差到了哪里?去了多长时间?生:他最远去了常德,走了半个月。师:我再采访一下你,你的家长最远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1,(13):126-126
世界有“之最”,中国有“之最”。其实,我们的古诗词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在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赋中也有“之最”: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最广为人之的和歌集当数《小仓百人一首》,其收录了一百首具有代表性的和歌,集聚了日本古典和歌的精髓。其中有32首和歌以四季为主题,可见其在《小仓百人一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中以《小仓百人一首》的"冬歌"意象为主要考察对象,发现冬季和歌中多出现"雪"、"霜"、"枯草"、"千鸟"等意象。  相似文献   

4.
半的境界     
<正>近日读书,偶然读到清代李密庵的一首《半半歌》,全诗充满了参透人生之后的豁达,细细体味,妙不可言。《半半歌》写道:"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闱半经尘,半土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  相似文献   

5.
论枪手     
"枪手"一职在中国似乎有很久的历史,最出名的一位恐怕当属纪昀纪大学十。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四百万多首,但据说有很多是出自纪昀之手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一”是个平常字,字形亦极单纯,但诗圣杜甫最喜驱使“一”于笔下,堪称古代诗人之冠。一部《杜工部集》,收诗计1400余首,诗中用“一”者竟多达350余首,古诗中“一”字的全部用法大半皆可在此找到。  相似文献   

7.
<正>"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或句子;也指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诗眼"大致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称为句中眼;另一种是指一首诗的眼目,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全诗主旨,有统摄全篇的作用,这是全诗的诗眼,称为诗中眼。一、句中眼语文教育家陆精康先生认为,"诗眼"  相似文献   

8.
"吃"诗: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喜爱"半山"(王安石)华丽飘逸、字惊句骇、意蕴隽永之诗,如痴如迷竟到了当做早餐吃的程度。不信请看他的一首七绝《读书》:"船中活计只诗篇,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此不正是"吃"诗吗?  相似文献   

9.
给人生算账     
<正>人的一生有多长?有首《莲花落》的歌词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七十不为奇。前10年幼小,后10年衰老,中间只有50年,一半又在睡中过,算来仅有25年……"  相似文献   

10.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辛夷坞》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2.
东坡曾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实际上"追和古人"并不始于他,李贺便有《追和柳恽》的诗作.但是,东坡却是大规模地次韵而和古人的开先河者——其实绩就是一百零九首和陶诗.苏东坡是陶诗最早、最狂热的推崇者之一.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  相似文献   

13.
沈庠是明孝宗弘治年间任职贵州的一个官员,他的<普定山寺>一诗描绘了安顺圆通寺的多彩景致,是众多讴歌圆通寺的诗作中较为著名的一首.圆通寺建于元至正十一年,明、清时经过多次重修:成为安顺城内最著名的寺庙,有.黔境第一山"之誉.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6,(3)
清代有人作过一首《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风帆半张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半歌》阐述的是一种“半半哲学”,即“允执其中”的哲学,妥善平衡人生矛盾的哲学。其核心理念就是:知足常乐,劳逸适度,求取有节,处事不怒,襟怀淡然.平和永驻。在市场经济充满竞争、社会拼搏  相似文献   

15.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中学课本中最宜吟诵的一首诗。而要领悟《敕勒歌》这首诗,得看一部电影:《黑骏马》。  相似文献   

16.
给人生算账     
<正>人的一生有多长?有首《莲花落》的歌词写道:"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七十不为奇。前10年幼小,后10年衰老,中间只有50年,一半又在睡中过,算来仅有25年……"它把短暂的人生"计算"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17.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担当这一角色,必须强化"抒情"之能。首先要具备"能感之"的能力,即敏锐的感受能力。几乎每首古诗词里都有深刻的意蕴和情感,"对一位说诗者而言,则他对于诗歌的评赏,自然也当以能否体认及分辨诗歌中这种感发之生命的有无多少为基本之条件。"所以一个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第一个最优秀的读者,对诗词一定要先有一个精彩的解读,敏锐地捕捉和辨识出诗词中"兴发感动"之生命的有无  相似文献   

18.
师:古今中外,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而凄美的爱情悲剧,尤其容易动人心魄。我很喜欢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诗中有这样的两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我为什么引出这两句诗呢?自然是与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有关。请同学们诵读《涉江采芙蓉》这首诗,请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读完这首诗,是不是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这首诗实际上没有题目,请同学们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给它命个题目吧。(拟定的题目有"无题"、"离人"、"忧思"、"望乡"等,)出现了这么多的题  相似文献   

19.
<正>清代文学批评家袁枚《随园诗话》中有言:"诗有有篇无句者,通首清老,一气浑成,恰无佳句令人传诵。有句无篇者,一首之中,非无可诵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二者一欠天分,一欠工夫。必也有篇有句,方称妙手。"他说的是诗,用之于文,亦可。笔者近日重读  相似文献   

20.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