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6):16-16
“按照目前状态,‘中国飞人’有可能变成‘中国废人’。” 一家媒体如此评论。由于庆功活动太多,奥运会 4 × 100 米跨栏冠军刘翔回国后只进行过一次正常训练,并错过了9 月 18 日在摩纳哥举行的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古代有买椟还珠的故事,如今这月饼礼盒椟比珠还贵,我们究竟吃月饼还是吃包装? 一位顾客说。今年中秋节月饼市场比往年更讲究包装,其外包装之精致,搭配礼品之高档,令普通消费者瞠目结舌。“如果他早几十年到四川的话,小说中关于四川的情节肯定会更精彩。” 一峨眉派弟子说。金庸将首次入川参加“人文四川名家论坛”活动。峨…  相似文献   

2.
于海军 《民生周刊》2023,(20):54-55
<正>不要盲目追捧“保健月饼”,国家食药监部门从未批准过保健类月饼。中秋节临近,不少消费者开始选购月饼。中秋节前,月饼消费也成为各大商家促销的“主战场”。近几年,月饼包装被“瘦身”,高档月饼卖不动,一些商家就把心思放到了“保健月饼”上,无糖月饼、西洋参月饼、螺旋藻月饼……纷纷登上各电商平台。  相似文献   

3.
虽然好的“椟”可以实现诱购的目的,但我们不期望消费者“买椟还珠”,因为那是对“珍珠”以及“珍珠”生产者的一种亵渎;我们期望的是“好珠配好椟”,只有这样,整个产业的价值水准才能不断提高,从而获得良性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外传说左上》中记载:‘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挂权,缀以珠王,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面还其珠.”如果把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则大意是: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把珍珠装在巨子里,匣子装饰得非常华丽.然而,郑国人买下了匣子,却把珍珠退了回来.后来,这个典故逐渐演化为一句成语,叫作“买椟还珠”.这个成语用形象的比喻批评了郑国人看重商品的外包装,忽视商品的实用价值的失策,同时告诫世人,不要重犯郑国人那种舍本逐末、取舍失当的错误.那么,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哲人批评过的‘买换还珠…  相似文献   

5.
曾学远 《声屏世界》2001,(10):34-35
《韩非子》记载了一则“买椟还珠”的故事,说的是楚国商人为给珍珠卖个好价钱,特意打造了一个精美的珠盒,结果有人花珍珠的高价,买下珠盒,把里面的珍珠还给商人。故事虽然有点夸张,却形象地说明产品包装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性。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如何打造精美的“珠盒”,乃是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功实现价值交换,赢得高收视率、高广告回报的关键之一,也是电视媒体在产业化道路上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文章标题如何出新,活用成语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成语活用作标题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巧改一字,意义出新。如《不耻下卖》(人民日报80.11.24),就是将“不耻下问”改了一个字,提出要多销商品,须到处摆摊设点,以至串巷叫卖,有不耻下卖的行动。又如一篇报道沈阳薄板厂厂长刘相荣改革受阻,仍顶着困难上的文章,标题叫《骑虎不下》(经济日报86.9.30)就是根据“骑虎难下”改的。还有如《曲高和众》(今晚报86.8.25)、《望瓜止渴》(辽宁日报86.9.21)等,这些根据成语改动一字的标题,别具新意,令人回味。二、改动二字,翻新生趣。如《“买椟扔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实现了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目的,使其感人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那么,作者是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呢?《桃花扇凡例》中指出:“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这无疑是说,“桃花扇”在剧中是  相似文献   

8.
来京卖砚的人都会先到他家,让他挑过之后,再卖向别处砚,是文房四宝收藏之一大项,历来被视为雅玩。宋代学士苏易简曾为“四宝”封侯,称砚为“即墨侯”,且“四宝”之中,以其最寿。大书法家米芾爱砚  相似文献   

9.
快乐新大陆     
《大观周刊》2006,(31):65-65
洋品牌占“中国快餐”10强前五名,韩国乐天借中国之力打造世界巧克力品牌,全球再掀营养食品开发潮,中低档月饼成今年主流 食品添加剂为监管重点,易门“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火爆收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篇随笔.话题从颇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传统节庆食品——月饼生发开去.最终落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思考与讨论上.文章的题目很是吸引入.“月饼”与“两化”的关系设定.也着实牵引人的胃口,想要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1.
“蓝军”国亲联盟,逼迫“绿营”民进党现出了不敢真玩“统独”游戏的原形,扭转了自己在“公投”议题上的被动,但同时民进党也得到了“公投”的法律框架,而国亲在“公投”范围上的退让,给民进党和其危险的议题“公投”,在未来留下了相当的操作空间。 祖国大陆强烈谴责台湾当局借“公投立法”“公投制宪”搞“台独”的分裂行径。国台办发言人明确指出:制造“台独”事变,必将给台湾人民带来灾难  相似文献   

12.
乞巧何如制巧如今的城市姑娘,可能没有玩过“乞巧”。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俗。农历七月初七夜,天上银河鹊桥,双星悄渡。人间多少家庭,把梨、苹果、菱角儿、芋头和一碗清水,放在星空下。女孩们乖乖地求祷天上织女星,赐给智慧,赐给灵巧。据说织女把灵气渗入供品,女孩们吃了就聪明了。古诗中也有唱咏这民俗的——“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我上小学后尤其热衷玩“乞巧”,多么希望借织女的智慧,在成绩单上混个好分数! “乞巧”与我们的课题有何相干?有。新闻的可读性,凝聚着记者的“匠心”,或者说“灵巧”。这  相似文献   

13.
“极品”一词带着明显的商业味道,雷震山响地闯入国人的视野。当人们对“极品香烟”、“极品月饼”尚未淡忘的时候,“极品书”又出现在第八届全国书市上。记者在书市上浏览了一下,对“极品书”的印象是:从内容上看,多是古籍珍品重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今年,全球禁止进口中国月饼的国家增至55个,另有30多个国家对进口月饼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对中国的月饼出口企业来说,今年它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笔者认为,月饼出口受阻不能一味指责外国,而应站在质量的角度进行反思。许多国家对中国月饼出口的限制无不剑指“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人们似乎对一年前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播出的一则“南京冠生园使用退回的陈馅料生产月饼”新闻仍记忆犹新。该则新闻播出后,一时间全国上下震动,议论纷纷。“陈馅月饼事件”发生后,尽管当地有关部门表示了要严肃处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对质量进行了检验,甚至采取某些措施让月饼销售点仍摆卖“南京冠生园”月饼;尽管各地的“冠生园”生产企业纷纷发表声明,表示此“冠生园”非彼“冠生园”。  相似文献   

16.
腐败的月饼     
说起月饼,自然就想起中秋和团圆。中国人大概离乡别井的特别多,加上又崇尚“父母在不远游”,所以有了中秋这个特别的节日。如同天上的明月,圆圆的月饼本来是何等的高洁,甚至有点神圣。它总是带给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千里共婵娟”的炎黄子孙以团圆的企盼,也每年一度提醒那些合家团圆者珍惜安定、平和的来之不易。然而不知始自何时,这高洁而又有点神圣的月饼,因为被“三陪”、与腐败沾边,甚至混迹于垃圾中而变味了,变得充满铜臭气。 记得小时候中秋节也吃月饼,而且十  相似文献   

17.
近来,有同志对于连环画的大型、成套、精装、价高的趋向有些“忧虑”,“惊呼”“这种‘贵族化’的倾向不容忽视”云云。平时,也听到一些同志对于现在比较多的图书采用精装甚至出版“特装本”、“豪华本”、“珍藏本”等等颇不以为然,认为是脱离了我国的国情。对此,我有些不同的想法。图书作为一种知识载体,主要功能固然在于传授知识,但它不同于报纸、刊物之处,还在于它本身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具有欣赏和收藏的价值。所以,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把价值昂贵的金、银、玉、帛等等用于图书的装饰,使之平添许多附加值,甚至造成“椟贵珠贱”的效果。这种情况,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曾经看过一本外国出版的书,里面提到有用真金书写、镶金银作封面  相似文献   

18.
分手男人     
性别差异无处不在,就连分手这件事也是如此。古时候,女人要是被无端回了门子,娘家的脸都无处放。风水轮流转,在当今男多女少、僧多粥少的爱情市场上,女生多半不会像杜十娘那样如泣如诉:“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反而是潇洒离去;男生则很难像以前豪气干云说“大丈夫何患无妻”,连“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的话都讲得不那么硬气了。  相似文献   

19.
《新上海档案》2006,(3):32-32
光线传媒在《环球财经》刊文批评:因为禁锢太久,即使在这个“前工业化”时代.人们对于文化产业化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浅薄的文化开发上.以为文化产业化就是搞几台演出.办几件文化展,划定几个旅游地点,而对于“后产品开发”基本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美国迪斯尼公司于1955年建立了“迪斯尼乐园”.把可看的动画片变成可玩可触摸的动画城.2004年来北京的“冰上迪斯尼”.短短12天又是赚了个盆满钵盈。为充分利用其形象专利.迪斯尼专卖店还出售有迪斯尼形象的玩具、服装、纪念品以及建造主题公园等。一件普通的T恤只卖lO美元.而有了迪斯尼形象可卖40美元。有人把这种做法称为“滚雪球”.这其实是文化的“链式”开发。对照国内.我们的“后产品开发”称得上风毛麟角。  相似文献   

20.
时下,在媒体广告业务人员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叫作“都是卖的”。意思是,商家卖的是产品,是服务,而媒体广告人员卖的是版面、时段,都是一回事,给钱就能上。对于这种说法,初听者往往报之以或意味深长的会心一笑,或众人恍然大悟的哄堂大笑。那么,这“都是卖的”的概括,对于媒体广告的实质性表述究竟有多少准确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