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刚,五常市教委成职股股长,今年48岁,个子不高,朴朴实实的一个汉子,干农村成教工作已经整整20年了。听说他1996年荣获了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华扫盲奖”,于是我决定采访他。老邢得知我要采访他,依旧是3年前获奖后拒绝我刊记者采访时说的那句话:“没啥说的。”我明白老邢是那种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的人,不喜欢宣扬自己。但为了使老邢能接受我的采访,我几次做他的工作,说清采访他的目的,主要是宣传农村农教这摊事业。老邢好歹答应下来了,但时间定不下来。我几次电话约他,他总是说没有时间,总是不断往后推。一、新年一…  相似文献   

2.
阳光的味道     
“糖是甜的,盐是咸的,空气无味,可姐姐,那阳光是什么味道的?”满脸稚气的小弟爬上了我的双腿,我一时竟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了。“姐姐,你给我讲讲嘛。”小弟再次请求,我对小弟说:“这我还不清楚,木儿(小弟的乳名),你明天去尝尝吧!”我笑道。小弟很天真,抱着我睡着了。第二天,他竟比我起得还早,肯定是想去尝阳光的味道了。他坐在我床边,见我醒了,就拉起我的手轻轻地说:“姐姐,妈妈爸爸没起来,你带我去尝阳光的味道,好吗?”我笑而不答,套上裙子,拉起小弟,出门了。小弟来到绿茵茵的草坪上,他笑着,兴奋的脸上洋溢…  相似文献   

3.
哈哈广场     
《初中生之友》2009,(10):57-57
把太阳关掉 我的小外甥很喜欢睡觉。有一次,他中午睡觉的时候,阳光照到了他的脸上,他觉得不舒服,大叫道:“把灯关掉!把灯关掉!”告诉他是阳光后,他又不耐烦地叫道:“把太阳关掉!把太阳关掉!”  相似文献   

4.
会飞的阳光     
午餐时间,教室里很安静。突然,有几个小朋友指点着对面的墙轻声地说笑起来。“吃饭的时候不说笑,小心食物呛到气管内!”我边说边走近他们。飞飞抬起头来看着我,神秘兮兮地指着他的小碗说:“李老师,这汤里有光。”汤里怎么会有光呢?我愣了一下,再次提醒他:“安静吃饭。”可飞飞却依然如故,甚至晃动着小碗喊了起来:“老师你看,我的汤里有阳光,  相似文献   

5.
安妮Annie:奥林匹亚山下的阳光女孩和安妮的采访约在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对于希腊这个习惯午睡的民族来说,约在这样的时间的确是较少见。一开始认识安妮的朋友就告诉我,安妮这个女孩很有个性,和印象中的希腊人不太一样,看来的确有些与众不同。“你好,我是安妮。”对面的电话里传来一阵很阳光的声音。由于一开始是通过朋友联系的,她很快就明白了记者的意图,很热情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你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这是我在中国第一次接受采访哦。”安妮来自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父母都是教师。来自众神之乡的她,从小就爱胡思乱想,喜欢到处…  相似文献   

6.
方杰 《教学月刊》2006,(1):29-31
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背一篇课文《阳光》“:阳光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我的家。”我说整篇文章“,阳光就跳进我的家”那句话最有背诵的价值。试想,阳光他如果有脚,自然能跑进家里;如果他做错了事,可写他溜进家里;如果他是独生子女,教育不  相似文献   

7.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优荣背后多少母亲痛》,文章是对国际钢琴大师朗朗母亲的采访。看过文章,我的心情可以用“震撼”一词来形容。我们对于朗朗都不陌生,一直以来看到的都是他和父亲的故事,以及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我从这篇文章里读到的却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成长过程中缺失阳光和幸福感而痛苦着。这篇文章让我这些天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个故事篓子,我那些故事讲都讲不完!……还想听吗?”每次开始采访,我们都会向接受采访的老师说明:我很期待他职业生涯和成长过程中的小趣事。不过这次对刘老师的“嘱咐”似乎显得多此一举。在刘老师的讲述中,他三十余年的心育之路仿佛就是由星星点点的“小故事”铺就的。那些瞬间的欣慰与感动在不经意间流露,我也沉浸其中。  相似文献   

9.
搞笑阵线     
阳光海滩我们这里多雨,我的一个导游朋友总想跑阳光比较好的旅游线路。圣诞节期间,他去了一个著名的“阳光海滩”,而我只能呆在淫雨连绵的家里。一天,我收到他从“阳光海滩”寄来的明信片,正面印着金色的阳光照着海滩。他的第一句话写道:“请看正面三分钟。”于是我便怀着羡慕的心情欣赏了一阵。再翻回去看时,发现他下一句话写的是:“祝贺你!你看见阳光的时间比我长多了。”都是艺术马戏团老板从动物园买了一只狮子,他要训练狮子参加马戏演出。“我不想练了,太麻烦了。”狮子怎么也钻不好铁圈,打起了退堂鼓。“你如果不练,我就把你送回动物…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成都有一名年仅11岁的小学生在接受成都电视台女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除非付钱,否则拒绝采访!”这是与其年龄、身份极不相称的先决条件,个女记者大感意外,但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她不得不接受付费采访的要求。孩子的母亲非常支持他的做法,认为“孩子是对的,孩子为电视台付出了劳动,接受采访索取采访费是应该的”。这是个非常真实的事故,不知诸君读后有何感慨。是惊叹而称奇,还是惊喜而赞赏,抑或哀叹而批评?说实在话,我闻此事后心情非常沉重。诚然,我惊叹小小年纪那种敢为“第一个吃螃蟹人”的勇气,但我不…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节英语课,教学内容是“MakeARainbow”。那天外头天气很好,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教室,教室里一片祥和。课堂上,我正在讲授“Howtomakearainbow”,这时,平素顽皮好动的小Y突然大声叫了起来:“我能用尺做彩虹!”我定睛一看,原来小Y的座位在窗户旁,他正得意洋洋地对着窗户玩着他那把有机玻璃尺。他这一叫唤,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了,  相似文献   

12.
杜鲁门当选总统后不久,美联社记者采访了杜鲁门的母亲,他问总统母亲:“请问您的儿子在哪里?我希望能采访他。”母亲说:“请问您要采访哪一位?我有两个儿子,如果是做总统的那个,那么他在白宫;如果是种土豆的那个,那么他现在就在地里挖土豆。”记者惊愕地问道:“您的儿子一个做了总统,另一个却在种土豆,您有什么想法?”总统母亲平静地...  相似文献   

13.
我与《文友》杂志副主编花清香女士采访著名作家陈忠实,我提了一个问题是:“您一生中最感激的人是谁?”陈忠实不加思索地脱口回答遭:“父亲”客房窗户很小,加之外面又没有阳光透进来,室内光线晦暗不明,我与陈忠实仅仅一茶几之隔,他的面孔却有些模糊,就在这一片朦胧里,陈忠实以深沉而徐缓的语调对我讲起了他的父亲。陈忠实出生那年,他的父亲正好36岁,而且那一天是他的生日。父子俩同—个生日同一  相似文献   

14.
采访札记: 或许是和陌生人说话,采访过程中,丁甲始终都是两腿并拢端坐,脸上挂着礼貌却不太生动的笑容。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他,肯定不会有超出一个普通小学生之外的其他印象,然而,这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却有着比同龄人丰富得多的学习经历和出色成绩。看到他父母整理打印的“丁甲小学获奖情况一览表”,我从心里叹服他是个小“天才”,但他不习惯被人称为“天才”,他学着父亲念叨自己时说的话:“唉,我这孩子,没少费心!”  相似文献   

15.
招待的理由     
这天,我正在办公室值班,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男子不紧不慢地走了进来,我看他背着背包,西装革履,误认为他是外地前来推销的,就忙站起身,笑着对他说:“你好,我们这里什么都不缺……”见我如此一说,对方先是一愣,继而摇头笑了一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递给我看,我闪目观瞧,见上面写着“兹有我单位记者×××到贵地采访,请予以接洽”。哦,原来是采访的新闻记者,我就问他有无记者证,他说他们杂志社是机关内刊,不办理记者证。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被他的妈妈称为“被电脑海洛因毒害至深”的14岁少年,“为玩电脑他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儿子是我心中的痛”。在浙江长期出差的妈妈给笔者急电,渴望我能接近她儿子,与他好好谈谈。我决定会会这个问题少年。但是约了几次,一听是记者采访,他便一口回绝了。  相似文献   

17.
采访札记: 见着张聪是在“我爱祖国海疆”全省青少年航模比赛现场。“我一定能完成10圈。”张聪沉着冷静,语气是那么充满自信。阳光从树叶间洒落下来,照在他汗津津的小黑脸上,热情、健康。一双乌黑的眼睛,透着一股聪慧的灵气,隐约间闪烁着活泼与自信的光芒。一念之间,我决定走进这阳光男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夫君纪念     
我是在改革的春风中与他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冀东南平原小县城的一间低矮的小砖屋里。几缕阳光从窗外嫩绿的柳枝间照进屋来,他迎着阳光的脸金灿灿的,他的眼睛是那样的硕亮动人。我说:“我理想中的男人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君子’。”他反问道:“你看我是碌碌无为的‘小人’吗?”就这样,我俩相识,相爱了。那时,我和他都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新婚之夜,他把我紧紧拥在怀中,甜蜜而坚定地对我说:“艳芳,我们订个君子盟约:‘家事为轻,事业为重,恪守终生’。”我使劲地点点头。我和他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儿子出生后…  相似文献   

19.
李镇西 《班主任》2012,(2):65-66
下午下班后,我正要回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魁梧的军人。我惊讶于他怎么不敲门,正要问“您找谁”,突然认出他来了:“哎呀,这不是柴粒吗?”他说:“我出差来成都,今天下午是自由活动,就来看老师了。”我问:“怎么不事先打个电话?这是假期,你怎么知道我在学校?我刚要出去,再晚一点我就走了。你运气真好!”  相似文献   

20.
还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我在外地借班上课。讲《在烈日和暴雨下》时,问学生:“你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 ?”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男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他明确说他不喜欢这篇文章。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他说:“我觉得这篇文章里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他:“同学们,虽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