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秀娟 《宁夏教育》2012,(7):119-119
我们时常发现:在思品课上,大部分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后的行为却不尽人意。分析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道德判断能力,也不是缺乏道德知识,而是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和判断能力转化为行为。那么,教师如何将课程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之中,使其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呢?  相似文献   

2.
思品课课堂上,教师注重反复分析课文,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忽视了创设必要的道德实践活动及检查评价。这就形成了思品课教学的怪现象——课堂上,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后却乱七八糟。 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条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分析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判断能力,也不是缺乏道德知识,而是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总而言之,就是缺乏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韩国现行道德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核心的道德规范和各种规矩,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使学生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课的具体目标是:懂得道德的必要性:发展价值判断能力,以解决在人类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由于价值观的冲突而造成的各种道德问题;形成实践这些价值判断的强大意志力。  相似文献   

4.
思品课配套训练题的设置,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和检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程度、对道德是非的判断能力的,合理地使用好思品课配套训练题,对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1.课首巧用。思想品德课的配套训练题,一般题量适中,题型设计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与课文联系紧密。教师可以选用训  相似文献   

5.
面对价值变迁和价值多元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德国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基于知识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主要关切,其中以世俗化的道德课为专门德育课程.“道德课”是柏林于2006年开设的一门中学必修课,它以道德知识为基础、以世界观中立的理性反思为主导,培养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该课程可以作为一种基于知识的、能力导向的道德教育的现实...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材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而是“活的、直的、动的、用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着重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学生行为的课程。教材的每一课都蕴含着一个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能力,教材内  相似文献   

7.
<正>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衡量思想品德教学成败的标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了多少道德知识,而是要看学生真正理会了多少,能否将道德准则指导行为实践,形成自觉化行为。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却将思想品德课上成了空洞的理论说教课,学生只是在机械地记忆这些道德准则,并没有形成自觉化行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更加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没有说真心话。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不仅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而且无法了解思品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使思想品德教育仅仅武装了学生的嘴巴,而  相似文献   

9.
<正>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学生和道德与法治课不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他们和所学知识只是在回答问题或应付考试时发生联系。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缺乏兴趣,仿佛成了没有思想情感、没有活力的机械人。鉴于  相似文献   

10.
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学生自律意识,强化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完善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健全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1.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知识转变情感的情知内化过程,并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中教育道德的逆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的权威使教师能够通过自己所树立的榜样影响学生的品德成长,学生也倾向于选择自己身边的师长或同伴作为道德学习的标准,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道德榜样中,教师自己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学校德育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现行为,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德  相似文献   

13.
对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宇 《天津教育》2005,(1):35-36
道德判断能力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道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在自身的道德标准的限定下,对道德现象进行识别、评价并对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行为和心理倾向,它包括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提升道德判断能力是实现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是检验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和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董金领 《考试周刊》2012,(48):17-18
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道德公平的镜子,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价值多元化、文化多样化、道德标准迷失的社会环境里,高中生尚处于成熟与半成熟的阶段,还不具备较强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树立正面的道德示范作用,这是实现道德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王萌  赵伟 《江苏教育》2022,(32):43-45
改善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涉及学生、班级和学校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现状进行探讨,从中发现班级氛围、学校归属感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影响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并从班级氛围、学校归属感、道德判断能力3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关注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和安慰,这些我们通常统称为亲社会行为;第二个维度关注给他人造成消极后果的行为,被称为抑制的或消极的道德。而道德判断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是指从道德方面对某种行为做出的判断,即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当前德育教育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直接影响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刘小虎 《考试周刊》2011,(53):212-213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景;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空间;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结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发展的结晶。只要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课,不再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课,也不是纯粹性的道德知识的传授课,而应当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关注学生心灵感受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不仅要在读、听中接收,在习行中尝试,还要在交流中倾吐,倾吐生活感受,倾吐体验之思,倾吐实践的收获与喜悦。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机会,多让学生说一说“悄悄话”,表白心灵之声.确保学生主体地位、激发道德情感、增强道德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19.
蒋大鸿 《教师》2008,(9):19-20
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是一套,日常生活中说的是另一套;口头说的是一套,生活中信奉的是另一套。这种现象反映学生存在着双重道德标准。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讨论问题时,有些学生按照课本教学要求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而不是根据自己信奉的道德标准发表见解,也就是课上没有说真心话。教师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微博看台     
《广西教育》2012,(16):22-22
教师也应当有基于道德准则之上的对物质生活和幸福的追求,教师用自己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教育。在学生眼中,教师应当是幸福的人,而不是悲剧型的人;应当是受人崇敬而不是被人怜悯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