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周易》一书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注意。研究成果迭出。这其中,杭州大学黎子耀教授的新著《周易秘义》独树一帜。《易经》自古被视为卜筮书。《周易秘义》作者断定它是一部借宗教之名而言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其中留下了殷周奴婢起义的史迹。解经的《十翼》突出地反映了这一点。《序卦》是一页殷周奴婢起义史,不啻是《易经》的纲领。《杂卦》是一篇殷周奴婢起义赋,因其全篇用韵,不啻是《易经》的总结。作者指出,《易经》在奴隶制社会里突出  相似文献   

2.
天和地,自古被尊为万物始源。而人类则使天地世界充有了生机与灵性。 天地又被称为乾坤。“乾,天也,故称平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易传·说卦传》)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不仅用天、地代表自然界,而且赋予天地自然界以生命意义,并且是从人的存在出发去理解自然界的。  相似文献   

3.
文化的定义及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中“文化”这个词,本是对拉丁文culture一词的意译。那么,为什么用“文化”二字来翻译那个拉丁词呢?这就因为中国古籍中本来就有“文”“化”二字的关连使用,而其含义又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有一些关系。 例如《易经·贲卦·彖传》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正义》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又如刘向《说苑·指武》篇更把“文”“化”二宇连在一起:“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以上《易传》把“文”“化”二字关连使  相似文献   

4.
《档案管理》2007,(3):80-81
《周易》,又名《易经》,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哲学专著.内容包括经、传两部分: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艾,附卦辞、艾辞为经;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称十翼为传.  相似文献   

5.
巴蜀书社最近出版了青年学者黄玉顺编著的《易经古歌考释》。 该书认为,《易经》中隐藏着一部比《诗经》更古老的诗集,《易经》的六十四卦都引用了古歌。该书对这些古歌作了整理,并一一加以考释、辨析、译评。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易学研究别开生面的新探索”,“为易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亦为古代诗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区域”。  相似文献   

6.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荆决》,仿《周易》三画卦分上中下三分,然筮法自上而下筮得三数而成一卦,与《周易》大衍筮法自下而上揲蓍求爻次第相反;至于爻数自四四除之而得,则与大衍揲四之法或相通也。《荆决》卦名用干支,卦名与卦符安排疑遵循某种规律,今不可详考。《荆决》用三分之位及筮数取象解卦,其中用象疑以一二为阳、三四为阴,与易学阳奇阴偶之成例有别。《荆决》源于楚地,结合清华大学所藏楚简《筮法》可知,战国楚地当存有一种重视三画卦及筮数取象之易学思维。  相似文献   

7.
“常武”一词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其中一篇的篇名.《毛诗序》释义是“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然”,用以强调常德是军事驻防警备的重地,需要“以德立武”.“常德”之名始于北宋,此后的常德地名一直沿用至今.随着常德军事功能的削弱,“常武”一词的含义早已超脱“以德立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的《子夏易传》《丁氏易传》《韩氏易传》内容几乎相同,《子夏易传》作者归属问题和三传相似文本价值问题历来存有争议。古今学界多以为《子夏易传》作者为汉韩婴,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出土文献认可子夏的著作权不宜被轻易剥夺。本文重点对马氏所辑三传文本作比勘辨析,发现《韩氏易传》除包含《子夏易传》佚文外又有重要增补。三传的关系应是《子夏易传》传至汉代被丁宽、韩婴等人继承,二人有所增益后形成各自的定本。马国翰将《韩氏易传》单列为一传尚可,然《丁氏易传》与《子夏易传》近乎一致,全部照搬有徒充卷帙之嫌。  相似文献   

9.
姜喜任 《兰台世界》2016,(4):142-144
面对如何利用《周易》进行占筮的难题,《焦氏易林》通过重构《周易》文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将《周易》64卦两两配合,形成4096组"某卦之某卦"的卦爻象数系统,从而穷尽了通过《周易》筮法获取卦象的所有可能性。然后,为每一组"某卦之某卦"重新编撰了林辞以代替《周易》的卦爻辞,作为占断的根据。另外,《焦氏易林》的筮法与卦气无关,不能把二者强行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人论"、和合"与"顺时"的人道原则、仁礼法并重的人道规范、德业并举的人道理想四个方面来讨论《易传·系辞》中的伦理思想,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巧舌如簧”意思是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善于花言巧语.原作“巧言如簧”.语出《诗经·小雅·巧言》:“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大意是:欺诈的大话,出自谗人之口,花言巧语,真是厚颜无耻.例如《后汉书·陈蕃传》:“夫谗人似实,巧言如簧,使听之者惑,视之者昏.”《旧唐书·张仲方传》:“谄泪在脸,遇便则流;巧言如簧,应机必发.”后多作“巧舌如簧”.例如唐·刘兼《戒是非》诗:“巧舌如簧总莫听,是非多自爱憎生.”柯灵《谁在撒谎》:“世间有一种人,一生巧舌如簧,专说谎话,到头来一句真话就全盘推翻了它们.”  相似文献   

12.
干宝《晋纪》汤球辑本虽搜罗宏富,然颇有瑕疵,二十六则出自干宝《搜神记》的材料被收录在内,部分出自刘肜《晋纪注》的史料亦被网罗.究其原因,是因为《搜神记》记述了大量灵异征验之事,而干宝《晋纪》亦偶有言及,同时因《搜神记》所记灵异征验之事大量被《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采用,而二史皆不题出处,仅有“干宝日”、“干宝以为”字样,汤球据此认为此等材料出自干宝《晋纪》.唐宋类书引用史书注释,多直接引用注释文字而鲜有提及注家之名姓,故大量出自刘肜《晋纪注》的史料被误作干宝《晋纪》之文.以干宝《晋纪》记事下限为依据,仅有少数能辨清出自刘肜《晋纪注》,绝大多数究竟出自干宝正文还是出自刘肜注文,今已无法考辨.  相似文献   

13.
注释《易经》词语意义,学者倾向注释其中古语词、生僻词意义。易经有的词语虽然今天依然常用,但使用的义位并非用今之常用义位。"夫妻反目"之"反"当作"翻转"解";臀无肤"之"肤"当作"肉"解。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中的《震》卦既可以取雷声震动之象,也可以取地震震动之象。《震》卦的传播者为"祭主",传播受众为"君子"。《震》卦拥有独特的传播媒介方式。《震》卦给我们的启示是:《震》卦的基调是积极的,未来的发展走向是有益的;《震》卦所传达的信息是"生生不息"的创造性精神;《震》卦所表达的理念旨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5.
图书分类学是目录学和图书馆学的交叉学科。中国古代为图书编制目录的活动产生得很早,《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编次汇总了64卦的卦名,说明了排列次序和内在联系。孔子删定的"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已初步具备了图书分类的框架,为以后图书分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录学"作为一门学科的  相似文献   

16.
蜀中《易》学,自古以来负有盛名。《宋史·隐逸传》说,有一个叫郭曩氏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南平。他的始祖在汉代是严君平的老师,历代以《易经》象数之学相传。又说,大学者程颢、程颐年轻时随父亲到成都,见到一个箍桶的篾匠,拿着一本书在读。走近一看,原来是《易经》。兄弟俩觉得很惊讶,想要考考他。哪知篾匠先开口问道:“你们学过这个吗?”又指着《易经·杂卦》中的“未济男之穷”一句,叫他们讲解。兄弟俩看出篾匠有些来头,于是很谦虚地向他请教。篾匠简要地说道:“三个阳爻都错位了!”二人听了,深受启发,获益非浅。第二天又专门前去拜访,却再也没见到篾匠了。后来袁滋到洛阳,向程颐请教《易》学方面的问题。程颐就对他说:“《易》学发达要数四川嘛,你怎么不到那里去学呢?”于是袁滋就千里迢迢前往  相似文献   

17.
吴琼 《兰台世界》2016,(8):101-103
"邦交"句读问题一直聚讼莫辨。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认为《周礼·大行人》、《礼记·朝事》句读应为"诸侯之邦交",在上博简《曹沫之陈》中也有"邦交"之文例,否定了"邦交"一词为较晚时期才出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叶隽在《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一书中,依据"侨学"与《易经》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侨易"理论。其大致内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二元三维,大道侨易""观侨取象,察变寻异"与"物质位移导致精神质变"。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二元三维,大道侨易"。该主导思想主要从《易经》中"阴""阳"二元和"变易""简易""不易"三维中衍化而来,借鉴了《易经》阐释世界和宇宙的一些思维模式,是对人类因"侨"而"易"与"不易"之一般规律的总体认识;"观侨  相似文献   

19.
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在读书治学中的重要作用,正如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所讲:“目录之学,学中第一桩要紧事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必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中国目录学的起源很早,有人认为起源于《尚书》、《诗经》的序;有人认为最早的目录应是《易经·十翼》中的“叙卦法”;也有人认为《周官》的六典,孔子的六艺就是目录的萌芽,不过目录学成为一门学问,应为刘向、刘歆父子所创始,故我国古典目录学又有“向歆之学”之称。  相似文献   

20.
名句说反了     
徐强先生的《杀死心中的"异端"》(见《杂文报》2011年9月20日)一文,在引用孔子的言论时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前一句是对的;后一句却引错了,应该是"不以人废言"。孔子的原话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言论可取就任用他,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