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送东阳马生序》中有这样一句断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带上了用典、委婉、借代、互文和偏义等修辞色彩,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习尚语、用典语、委婉语、借代语、互文语和偏义语。翻译时有的可以直译,有的如果仅仅按照字面逐字对译出来,就有可能损害原语句的意思。现分类例析如下: 一、习尚语①寓逆旅,主人口(每天)再(两顿)食(给饭吃)。(《送东阳马生序》)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朝向东方)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传。(《鸿门宴》) ③公子从车骑,虚(空着)左(左边的位子),  相似文献   

3.
黑色幽默     
放假了,我决定为老妈老爸做顿饭,以示孝顺。但当我问老爸“我煮的菜好不好吃”时,老爸毫不含糊地回答:“不错!”之后,又接了一句:“儿子,实在是不能再错了!”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材《送东阳马生序》的几处注释欠妥,值得商榷。一、至舍舍,课本原注:学舍;现注为:客舍;王兆国在(《辽宁教育》(1980年第8期(上译为:“到了下处”,并认为与后文的“逆旅”是同义词;还有的把“至舍”译为“到了(宋濂)家里”。以上解释都不合情理。宋濂游学从师,“从师”是到老师私人家里,不是进学校,无所谓“学舍”;这里先用“至舍”,紧接着用“寓逆旅主人”,后边又有“同舍生”,可见并非古汉语中的“同义异文”,所以“至舍”和“同舍生”的“舍”不是客舍或旅店;文章刚写宋濂游学从师的情况,又解释为“回到(宋濂)家里”更是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5.
一、食、飨、餐。《诗经二首》中有“不素餐兮”、“不素飧兮”,“不素食兮”三句,课本注“素餐”为“白吃,指不劳而食。下文‘素食、‘素飧,(sun)意思相同。”这条注释欠精确。“餐”,是吃,成语“餐风饮露”即为此意。“不素餐”释为“不白吃”尚无不可。“食”也是吃的意思,讲“食”与“餐”意思相同是可以的。但“飧”本作“餐”,《说文》“食  相似文献   

6.
旅店称谓     
小报载,旅店称谓种种: 逆旅——古籍记载:许由辞帝尧之命而舍于逆旅。驿传——传递文书的驿卒和宾客的住所。驿馆——官员和驿卒的住所,凭“虎节”、“龙节”等投宿。驿站——水陆驿道上的旅店,凭“银牌”投宿。客舍——官办旅店。  相似文献   

7.
五官争功     
一天晚上,趁主人小盈睡着后,五官开始聊起天来。眼睛问大家:“大家说说,平日谁的功劳最大?”嘴抢着说:“我的功劳最大,主人每天的三顿饭,全靠我  相似文献   

8.
2004年第7、8期《小学语文教学》合刊中《这不是“反问”句》一文,龚重雅、龚慧琴老师指出“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不是反问句。首先,两位老师认为,武松的这句“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是“有疑而问”,是“出于对店家自夸酒好的怀疑,武松很自然地要问问店家:‘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这样理解这句话是不是曲解了它在原文中的意思呢?联系后文:“武松从身边拿出一些银子来,叫道:‘别胡说。难道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可以看出,对于武松来说,他当时坚决认为店家“三碗不过冈”之说是一派胡言,于是,用“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一句来…  相似文献   

9.
“我有吃!”某电影明星在电视广告中用普通话语音开玩笑似的来了这么一句,那意思大概是“我吃了或吃过(这种东西)”。这广告词不长,却总让人感到疙疙瘩瘩的。我们知道, “(我)有吃”是方言的说法。这种“有+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10.
寻找快乐     
“什么是快乐?”我问自己。我找不到准确的答案。于是,我问身边的同学,同学们也说不清楚。后来,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我才开始慢慢理解什么是快乐。那则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过得不快乐。他想知道别人是否也和他一样,整天闷闷不乐。于是国王去问他的一个大臣:“你每天都过得十分快乐吗?”大臣回答国王:“是的,我每天都过得非常快乐。”“那你为什么而快乐呢?”大臣继续回答:“我快乐是因为我庆幸我不像那些穷苦的农夫,吃了这顿饭愁着下一顿。我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生活已经给了我幸福,我不再奢求什么,我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快乐。”国王听后思索着。  相似文献   

11.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古诗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古诗文中有些语句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会产生错误。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登船。“主人下马”这部分省了“客”.“客在船”这部分又省了“主人”,前后语意互相补充,才能正确领会句意。如果将其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那就曲解了文意。可见。掌握这种修辞手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古诗文语句的意思是非常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2.
一、课题的提出 有一天早上,我对妈妈说:“妈妈,给我点零花钱。”妈妈给了我两元钱,我说:“这么小气啊,只给两元,再给我两元吧。”妈妈又给了我两元钱,然后生气地对我说:“你现在每天向我要钱,你是怎么花的?是不是又去买‘垃圾食品’吃了?你有没有算过,你一个月要花多少零花钱啊?”  相似文献   

13.
2006今年天1,月舅1舅5日带我晴去如东最好的饭店——国际大酒店赴宴,我感到特别兴奋。可那里的菜好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吃,其中有一道菜叫“姜太公钓鱼”,竟是用南瓜细致地雕出了姜太公钓鱼的样子,很好看,但吃到嘴里淡淡的,还不如妈妈的清煮南瓜好吃。所以,我尝了一口便没再去碰它。吃完了饭,我对舅舅说:“舅舅,这顿饭好像不怎么好吃。”舅舅忙说:你胡说什么,你知道这顿饭多少钱吗?”我好奇地问舅舅:“多少钱呀?最多几百元吧。”舅舅说:“3500元。”“什么?”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舅舅却不以为然地说:“这算什么,上次我去杭州陪一个客人吃饭…  相似文献   

14.
古代形容帝王勤政爱民,通常会用“旰衣宵食”,天未亮就穿衣起床忙于政务,直到傍晚天快黑的时候才能吃上第二顿饭。傍晚的时候吃饭在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相似文献   

15.
冠词是一种虚词,本身不能单独使用,用在名词前帮助说明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冠词可以分为两类:不定冠词a、an和定冠词the。下面我们一起来分别学习它们。一、不定冠词不定冠词一般放在单数可数名词之前,有“一”的含义。a用于开头是辅音音素的单词前,an用于开头是元音音素的单词前。不定冠词的主要用法:①表示“一”的数量的概念。例如:abook一本书anapple一个苹果Afriendofmyfather'sisadoctor.我爸爸的一个朋友是医生。②表示“每”的意思。例如:Wehavethreemealsaday.我们每天吃三顿饭。Thespeedofthetrainis100kilometresanhour.火车…  相似文献   

16.
有位朋友问我,他五岁的女儿吃饭时总是故意捣蛋,赖着不吃或是边吃边玩,一顿饭常常要拖一个多小时,什么法子都使了,却不见有多少效果。我给他出了个主意:规定好吃饭的时间,时间一到,不管孩子是否吃完。把饭菜全部端走,不到下顿饭时间,即使她喊饿,也不准吃任何东西。几天后,朋友高兴地告诉我说:“这法儿挺灵,小家伙吃饭时再也不敢故意拖延时间了。”有个成语叫“自作自受”,意思是说自己种下苦果,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笑     
一次作文课,某生一不小心把“我背着书包上学校”写成“我背着学校上书包’。语文老师问后批曰:“你且试试看!”人体能量课时,某生把作业中的“人,一般每天吃三顿饭”写成“人,一般每天吃三吨饭”。生物老师批曰:“此非人,是鲸。”张三平日作文甚好卖弄文采,然词不切意,师常贬之。一日,得师评语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甚解,以为褒奖,炫以同寝诸君。上铺二哥笑不可抑,曰:“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说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越飞越远。”恶语伤人某日午休酣睡之时,一男生在楼道里到处高唱:“…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长亭送别》一课,崔莺莺有一[朝天子]唱段:“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的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其中一句中的“怕不待”,书下的注释是“难道不想”。我认为,这一注释是不妥的,且句读也不应在“怕不待”处停顿,否则就读破了句。正确的停顿应是“不待要”,而不应是“怕不待”。“不待要”的注释应该是“懒得要”或“懒得去”。全句的意思是“眼前摆的茶和饭也怕懒得去吃”。再结合文中有关描  相似文献   

19.
在我的印象中,往事不少,但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事也不见得多到哪里去。惟有一个伴随我儿时八年的“吃”字让我记忆犹新,也令我捧腹大笑,大发感慨!怎么,你有点迷惑了吗?心想:这个人怎么只知道吃啊!其实不然。我这里的“吃”可不是一天三顿饭的吃,我也不是“猪”,只记得吃,而是——  相似文献   

20.
去年暑假,我回了陕西省贞元镇老家,院里的那窝燕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窝燕子共有六只,有两只老燕子和四只小燕子。每天清晨,两只老燕子便在燕子窝与田间不停地穿梭,时而高飞,时而俯冲,忙着给小燕子找食吃。等老燕子衔着虫子飞回燕子窝时,四只小燕子争先恐后、“叽叽喳喳”地张大嘴巴要虫吃。看着这温馨的场面,我觉得十分温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