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庵教于宋代发源于江西,其信仰范围覆盖闽、赣等中国南方诸省,影响十分广泛。文章通过介绍普庵禅师的来历和传说,着重阐述了普庵信仰在福建民间的流播,及其普庵咒、符、传说故事等具有明显的宗教世俗化特征;探讨佛、道兼融的普庵教教派形态和闽地普庵信仰的民间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近日收到杨永俊著《普庵信仰研究》一书,我即放下手上其它的事情,来阅读这本书。本书是杨永俊先生依据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普庵教——佛教仪轨之民间传统”(批准号:13BZJ037)研究成果修改润色而形成的,2020年10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不仅扩大了这一研究成果的影响,而且有助于推进普庵信仰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普庵信仰研究》一书,无论是从选题来说,还是从内容来讲,都有自身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从祖庭、教主、经卷的拥有,普庵教信徒在客家区域的较广泛分布,可以对普庵教的现实存在做较肯定的回答。普庵教是一种以南宋初临济宗杨岐支系下第6世禅宗高僧普庵禅师为教主、以赣西北宜春市袁州区慈化寺为祖庭、以法事仪轨为主要特征的民间宗教。普庵教的4大宗教特征是:糅合佛教禅宗、密宗、道教灵宝、民间巫教因素;突出普庵符与普庵咒的作用;强化法事仪轨的仪式表演特色;现实中与客家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赣西北万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共同的祖师崇拜与大致相同的法事昭示着他们属于同一的民间信仰教派,即普庵教派.  相似文献   

5.
普庵教的信仰本质是对佛教高僧普庵古佛的崇信,它的特色表现为融禅、密、道、巫为一体。普庵教的传承以普庵教香花弟子坛堂为依托,它的存续以独特的民间宗教仪式为载体。现实中,普庵教的独特性在淡化,它的传承潜伏着危机。  相似文献   

6.
万载普庵教弟子所保留的民间手抄本,类别上不下百种。根据其性质功用不同,其手抄本可以分为经书、忏书、科书与秘本四大类别。根据普庵教弟子聚集与活动区域,万载普庵教民间手抄本大致分为西部、北部与中南部三大区域类型。每个区域类型手抄本在数量与种类上呈现较大差异,如西部类型手抄本中科书比例高,北部类型手抄本中经书与忏书比例高,中南部类型手抄本中则科书与秘本比例高。四大类别手抄本在各区域类型手抄本总数中所占比例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区域普庵教信仰的宗教特质,如中南部普庵教有着比较浓郁的道教与巫教色彩,而北部普庵教则保持着较多的佛教特色,西部普庵教界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是闽南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无论山地丘陵,还是沿海、岛屿,闽南各地分布着数以万计的民间宫庙,且大多数宫庙都是巫鬼、佛道神灵济济一堂.其中,百越的巫鬼崇拜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的主体,汉式佛道宗教是其上层文化与表征.史上闽越、楚汉民族文化的阶段性根植与动态融合是闽南民间从巫鬼崇拜到佛道宗教历史变迁的文化轨迹,也是闽南民间信仰文化分层存在的本因.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妈祖信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大陆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间维系着相互认同的神缘关系.它不仅对宗教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具有文化交流、和平统一、和谐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文化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濯而流传下来的精华,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与羁绊,它以通俗易懂、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民心,将全体中国人紧紧连在一起.而台湾和大陆民间信仰不管在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笔者阐述民间信仰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探讨台湾与大陆民间信仰文化的渊源,提出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交流的一些建议,旨在突出民间信仰在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便更好地发展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10.
普庵是两宋时代生活于赣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的著名禅师。他主要通过以普庵咒、普庵实录、普庵符箓法术、慈化寺为内容的文化形态,对后世宗教与社会产生影响。《普庵家宝》是普庵对自己的禅学思想进行直接阐述的韵文。对《普庵家宝》的笺注,有助于更好把握普庵的禅学思想。普庵禅学思想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斥"凡夫颠倒"、迷失佛性的现状;劝导凡夫"离诸名相","回向十善";高扬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探究佛教的"本来面"。  相似文献   

11.
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泉台民间信仰一脉相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赴泉州进香谒祖,泉台两地民间信仰的交流日趋频繁.在泉州的民间信仰庙宇中收藏了诸多见证泉台民间信仰交流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也见证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涞水、易县、定兴一带(以下简称"涞易定地区")民间乐社中多数保存了由南宋普庵禅师创作的佛教真言咒语《普庵咒》音乐。此曲在民间礼俗仪式中成为重要的仪式音乐,研究《普庵咒》曲牌的音乐形态,有助于建设中国传统乐学体系和深入诠释中国民间的仪式音乐。  相似文献   

13.
闽台两地历史人文渊源深厚,相同的民间信仰在发展闽台两地的各项交流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漳台都有开漳圣王崇拜、保生大帝崇拜、关圣帝君崇拜等三个共同的民间信仰,针对这些民间信仰特点,可以从“打造文化品牌,加快发展以漳台民间信仰文化为重点的旅游业““加大漳台民间信仰文化的研究,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活动““挖掘漳台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组织‘寻根谒祖‘活动“等三个方面开发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深入研究浮丘山功德碑记、捐金碑记等史料和相关文献,可以认为,明清以来大伾、浮丘两山民间信仰朝拜圈形成的关键因素有:两山丰富的寺、庙、祠、观、庵等宗教文化建筑作为民间信仰物质载体的存在;平原民众对古渡关山原始的自然崇拜;地方神话传说、灵验碑碣的风传效应;地方政府有选择的支持与参与;华北南部相似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等。  相似文献   

15.
深入研究浮丘山功德碑记、捐金碑记等史料和相关文献,可以认为,明清以来大伍、浮丘两山民间信仰朝拜圈形成的关键因素有:两山丰富的寺、庙、祠、观、庵等宗教文化建筑作为民间信仰物质载体的存在;平原民众对古渡关山原始的自然崇拜:地方神话传说、灵验碑碣的风传效应;地方政府有选择的支持与参与;华北南部相似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等。  相似文献   

16.
泰山女神的神话、信仰与宗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泰山女神信仰肇始于原始社会中的女神崇拜。道教割断了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同古代原始泰山女神的联系,到明代对这位女神的信仰又隆重起来,尤其嘉靖万历之后,比北京到长江,各地普遍修起了碧霞元君行宫,泰山顶上碧霞元君的香火压倒了所有男性神。这同当时北方民间信仰和民间宗教崛起的女神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17.
民间戏曲向来与民间信仰唇齿相依.尤其是闽南的打城戏,直接由宗教仪式脱胎,最终实现了向戏曲形态的转变,其蜕变过程仰仗于闽南民间信仰提供的动力.具体而言,打城戏经历了戏剧因子萌芽--戏曲形态形成--表演团体的集体转化三大阶段.其间,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打造了两大市场:一是宗教法事市场,它促使了宗教法事向戏曲的转化;二是民间戏曲演出市场,由"敬天"、"法祖"两大观念相结合,闽南民间信仰为打城戏开辟了得天独厚的舞台,直接促成了戏曲形态的形成.从本质上看,闽南民间信仰浓厚的世俗性,导致宗教团体中分化出戏曲表演团体,促成宗教与戏曲的"联姻",从而催生了独一无二的仪式剧种--打城戏.  相似文献   

18.
高洛音乐会是冀中及京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组织之一,对高洛音乐会《普庵咒》曲牌在仪式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仪式中《普庵咒》曲牌的仪式功用、“两级变量思维”中的《普庵咒》曲牌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发现《普庵咒》曲牌被局内人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祭祀音乐。以《普庵咒》曲牌为代表的祭祀音乐与信仰观念、崇拜对象、祭祀行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支撑仪式的进行。实际上,仪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南岳民间信仰以圣帝祝融信仰为代表,是一种集祖先崇拜与文化英雄崇拜于一体的民间信仰。南岳民间信仰是湖南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民俗事项,当代南岳民间信仰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变迁是其必然趋势。具体表现在信仰对象趋向复杂化,信仰方式趋向多样化,信仰群体趋向扩大化、松散化。当代南岳民间信仰的生存策略:采用"双名制",依附法定宗教,以寻求政府认可;利用宗教文化搭台、旅游经济唱戏,实现大小传统的契合;利用以乡村干部、宗教人士、富人为代表的乡土权威的影响力,使民众重拾延续了几千年的信仰,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宗教得以存在的一个因素就是宗教对社会有它的功能和作用。信仰是宗教的核心,研究信仰的社会功能则能了解宗教的社会功能。江华瑶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有助于调适人们的心理状态,从而使人们精神稳定;有助于人们和谐相处,让每个人都能生活安定;要求人们行善施助,受道德约束,有助于社会稳定;要求人们审视言行、反思灵魂,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宗教是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江华瑶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可以让人们更透彻地认识江华瑶族民间宗教,从而为民间宗教本身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