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南哲作品     
《围棋天地》2008,(9):88-88
赵南哲(1923-2006),伟大的围棋活动家,韩国现代围棋之父。先生十四岁赴日,投入木谷门下,二十岁回国,致力发展本国围棋事业,甚至有在汉城大街推平车推广围棋的艰难壮举。  相似文献   

2.
顾晓蕊 《围棋天地》2008,(15):102-103
小美五岁,报名参加了围棋特长班,从此与围棋结缘。我爱屋及乌地“迷”上了围棋,成了名副其实的围棋妈妈。  相似文献   

3.
方朔偷桃式     
赵之云,生于1941年,七岁学棋。50年代后期与兄赵之华及陈祖德同为上海棋坛青年健将。1962年初次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棋艺锦标赛,获得第七名。1963年~1982年间在福建工作,1975年代表福建获第三届全运会个人决赛第四名。退役前被定为专业六段。退役后长期从事围棋史的研究工作,并任《围棋》月刊编辑十二年。著有《围棋词典》、《围棋名局赏析辞典》、《围棋春秋》等。1996年8月病逝。现在向读者推出的这组《围棋古谱妙手选粹》是赵之云先生与棋友陈健先生于80年代末合作的一部作品。本题选自《忘忧清乐集》。…  相似文献   

4.
学弈记     
黄金叶 《围棋天地》2011,(7):112-115
儿从五岁学弈,小学二年级结业成为业余5段,历时三年六个月。这三年六个月间,见证了一个五岁小儿到八岁少年的成长。许多往事历历如昨,这些往事如珍珠般串起儿快乐的童年。虽然儿已经一年多没有学习围棋了,然围棋在儿心中涛声依旧,我相信围棋对儿的影响将伴随他的终生。  相似文献   

5.
自1997年我国围棋向职业化进展之后,与之配合的民办围棋培训在各地就应运而生了。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围棋培训单位中,以文化教育为主,以长期围棋教育为远期目标的北京杏泽围棋学校的诞生开创了围棋发展的崭新之路。学校一诞生就得到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的支持,他断言围棋进入学校才能够真正在民众中扎根;围棋只有进入课堂才能够体现它自在的文化内涵,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围棋人才。五岁的北京杏泽围棋学校沿着这一正确的办学路线,不仅在文化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五年来在围棋教学中,也结出硕果。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职业围棋制始于一九八O年,但时至今日职业棋手们的生活状态仍不尽如人意。所幸的是十九岁的周俊勋为台湾围棋确立了新的起跑线。在第三届LG杯世界围棋锦标赛上,周俊勋进入了前八名。在去年十二月,周俊勋还成为了台湾本土棋士中的第一个九段棋手,这是台湾围棋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一、林海峰名人带来了围棋热潮一九六五年,二十三岁的林海峰在日本成为了名人。这件事情使台湾刮起了一阵围棋旋风。其影响有如中国女排初夺世界冠军后,在大陆掀起的排球热。就是在这个时候许多少年开始学下围棋,这便是台湾围棋史上的第一次热潮…  相似文献   

7.
刘帆四段 《围棋天地》2013,(15):102-105
这期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与学生的对局,他叫郑齐,今年16岁,去年移民加拿大,并获得了加拿大青少年冠军。比获得冠军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围棋认识了很多热爱围棋的棋友,他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以及在不同国度的理解涵义使他更加热爱围棋。以前教导他们时我曾讲过,不光要学习围棋的技法,也要体会围棋的文化!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对围棋理解的加深,我很欣慰!  相似文献   

8.
郭志强 《围棋天地》2014,(8):108-108
由大同市体育总会、大同市围棋协会主办的2014年春季大同市少儿围棋定级升段赛于3月15、16日在城区第二十四小学校开赛.本次比赛共有来自大同市围棋协会隶属的八家围棋培训机构和全市23所城区小学校及6所幼儿园的272名小棋手参加,年龄最小的5岁.  相似文献   

9.
感恩之路     
我出生在大庆.4岁开始学习围棋.缘于“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刮起了“聂旋风”,我的爸爸是个围棋迷。我的启蒙老师李立君教出了十几位职业棋手.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颇为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10.
没有文字,黑子、白子不分“高低贵贱”,可随意往棋盘的空点上放,构成了围棋“易学”的基本条件。现在,五、六岁的小孩学围棋已很普通,小学、幼儿园上“围棋课”的也屡见不鲜,但在围棋升温的同时,这个“大潮”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孩子们该怎样学围棋?不会下围棋的家长怎样指导孩子下围棋?下面根据我多年的少儿围棋教学经验向一些年轻的家长们提出几点建议,也许有助于带孩子学好围棋。  相似文献   

11.
《棋艺(象棋版)》2009,(3):51-52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可刊登在围棋吧论坛上的这个故事,却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围棋吧网友“无敌战鹰”原创的文章《围棋·儿子·妈妈》,以女性特有的感性笔触,将一个几岁的孩子在学围棋中成长的故事娓娓道来,同时也详细记录了一个棋童妈妈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广东省少儿围棋锦标赛于8月11日至15日在潮州举行,女儿蒋欣晓作为深圳前海小学队的一员,参加了女子6岁组的比赛,我作为陪同的家长也全程参与,度过了难忘的一周。  相似文献   

14.
母与子     
在围棋界男人比女人更活跃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大部分职业棋手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围棋方面的天赋,他们跟父亲学围棋,在父亲的积极支持和努力下,走上职业围棋的道路。不过,尽管母亲们不懂围棋,但她们对儿子的支持和安慰也不可小视。最近10多名职业棋手的母亲们组织成立了“母儿会”。记者对最近表现非常突出的崔哲瀚(17岁)四段、元晟溱(17岁)三段、朴永训(17岁)三段和朴正祥(18岁)三段的母亲进行了采访,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们培养儿子成为职业棋手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5.
贾倩 《围棋天地》2013,(12):4-5
李钦诚家在江西南昌,父母都不懂围棋,4岁时第一次接触围棋就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李钦诚的启蒙是在喻平二段开设的围棋教室,入门阶段.也是由业余老师带着他起步.可李钦诚进步神速.过了没多久.业余老师已经无法教给他更多东西了,只好由姜磊老师和喻平老师亲自指导。  相似文献   

16.
翁以源 《围棋天地》2014,(22):106-107
11月1日,上海市第七届康乐杯科教文围棋团体友谊赛在环境优雅的睿年(上海)健康管理咨询公司举行,吸引了8支队伍的48位以老干部、老知识分子为主的围棋爱好者参与,其中年龄最大的是90岁的新四军老干部赵坚和84岁的周东璧老先生。  相似文献   

17.
龚明 《围棋天地》2008,(8):98-98
由德州市体育局、德州市体育总会、德州市妇联联合主办,山东长河豪门集团出资赞助,德州市围棋协会承办的豪门杯德州市第三届女子围棋锦标赛于3月8日在德州市围棋协会比赛大厅圆满结束。共有近40名运动员参赛。经过7轮比赛,杨易安、唐乐言、宫孟含获段位组前三名,级位组前三名被崔小艳、李一诺、王德利获得。  相似文献   

18.
皇帝喜欢围棋,并非完全因为围棋的趣味,有时他们从围棋中领悟的道理,对于一国之君来说,是一种精神与智慧的修炼。徽宗皇帝御制诗曰:“忘年清乐在枰棋,仙子精攻岁未笄。窗下每将图局案,恐防宣诏较高  相似文献   

19.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6,(20):95-95
女儿从6岁开始学围棋,十分喜欢看《围棋天地》。在我的帮助下共同作诗一首,以表达我们对这本杂志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20.
张道平 《围棋天地》2013,(16):103-107
我学围棋比较晚,大约在1960到1961年,已经十七八岁了。那时在苏州高级中学读书,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课间数学教研组办公室里见到葛云书老师与朱顺钰老师(二位都是苏州数学名师)围棋大战,由此对围棋产生兴趣,从此下围棋成了我终身的业余爱好,直到如今退休,已有五十多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