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山中 《武当》2024,(2):10-14
<正>太极拳推手,近些年形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推手法:一种是“致刚推手”,以刚克柔,大力打小力;一种是“致柔推手”,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致刚推手”常见搂脖子、扣肩、撞击、拉拽、扳摔、夹剪胳膊、搂腰抱背、拧摔、下绊钩脚等。招法不多,暴发力,求速战,顶牛碰撞,爆猛犀利,以致对方倒地为目的。“致柔推手”,以柔克刚、粘黏连随,听拿化发,使用太极拳“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松沉的技术,接触性发劲,是太极拳散手技击的过渡阶段,先有定步推手考验活动桩功拔根接劲,  相似文献   

2.
兰花指     
兰花的色、香、姿、韵倍受文人赞颂。据说我国古代曾流行将姆指微弯,轻扣中指第一节侧面,食指自然伸直,无名指与小指微向后翘,掌心稍呈凹形,状若幽兰展瓣吐蕊的“兰花指”或“兰花手”,以“钩、柔、白、瘦”四大品鉴标准,达到“钩似圆月、柔若无骨、自如玉石、瘦胜麻秆”者为极品。显示男子的风雅。  相似文献   

3.
通背拳术是以九柔一刚、放长击远、先发制人、轻灵活快、以巧制敌,有别于“少林”、 “武当”而独竖一帜的特殊击法、练法的拳种。 在实战击技中,通背拳以其特殊的击技方法,称奇,称怪,称绝于武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的用力,既有柔力,又有刚力,还有刚柔兼用之力。这样才能符合太极的用力。太极拳的练力程序为:轻力、柔力、刚力、巧力四步骤。 轻力练拳架是对初练太极拳者的要求。拳论曰:“用意不用力。“强调了用轻力练习。这种练法是为了催其僵劲,增加肌肤灵敏感而提出的。如果从高层次技击角度讲,还应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的锻炼步骤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柔刚相济。《太极拳论》的“柔过劲,刚落点”和“急隐忽现”,正是表现太极拳运动的时间与地点的适当运用和变化灵活。太极拳的刚是从松柔中锻炼出来的。武禹襄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强调了柔是刚的基础,要求达柔劲,必须在量变过程中,逐渐突破度,求达刚劲质来。怎样练习柔劲呢? “由松入柔”,松是柔的前提条件。太极拳的放松,不限于肌肉,皮  相似文献   

6.
老子名聃,是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相传是老聃所著。老子的理论比较玄虚,他的某些哲学论述与古代气功学说混在一起,更使人有一种迷离的感觉。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包含了老子的思想和理论,是不朽的传世之作。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精华,从太极拳的原理依据上来看,两者颇有渊源。太极拳中的“柔”与“慢”的原理与《道德经》中的“守柔”与“道法自然”的紧密联系即是渊源的印证之一。  相似文献   

8.
卢艳彬 《武当》2014,(9):34-36
(接上期)二、进中退步,退中进步,是八卦掌“刚柔相推”妙用的彰显。“变化者,进退之象也。”是随他势顺他劲而获胜的重要法门。《易经》是讲变化的,八卦掌效法之。就“变”与“化”而言,“变”包括“化”。“变”是柔变为刚,退变为进,变得迅速,变得隐蔽,迅猛异常。“化”是刚化为柔,进化为退,化他个和风细雨,风吹杨柳。就“变化”实质而言,变与化就是刚与柔的进或退。或是进中退步,或是退中进步。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范畴及研究范式的弊端规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实施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范式的弊端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体育课程实施的范畴问题尚未引起体育学人的关注,这是体育课程实施研究中产生“重物轻人”研究范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应针对“重物轻人”研究范式的致因,积极采取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10.
胡嘉玲 《武当》2024,(1):64-66
在“全民健身”和“老龄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松筋柔脊十二法对提升中老年人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理论方面对松筋柔脊十二法的运用进行效果说明,研究练习松筋柔脊十二法后对中老年的身体和心理的影响,探讨松筋柔脊十二法对中老年身心健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松筋柔脊十二法的宣传与推广效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松筋柔脊十二法在中老年的身心健康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松筋柔脊十二法对中老年人的下肢力量、柔韧性、抑郁、焦虑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这说明松筋柔脊十二法是一种有效并适合中老年进行锻炼的运动项目,但还需加强松筋柔脊十二法的宣传与推广并继续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儒、道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释了儒、道两家思想对中国体育的积极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道德至上、修身为国的体育价值取向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基调;道家思想塑造了空灵澄澈、恬然淡泊的体育人文情怀和致虚守柔、刚柔相济的体育智慧;儒家“有为”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在体育实践中可以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2.
“柔”是指柔道的基本技术特点,而“道”广义是指柔道的品格,狭义则指个人的德行。他以人格的力量感染队员,这是至今辽宁女柔队长盛不衰的“得意技”。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的健身功中,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握固功。“握固”最先见于老子的《道德经》55章,原文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唐玄宗李隆基注解为“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由此看来,古人大概是看到出生不久骨弱筋柔的婴儿能够紧握东西,受到启发而创编“握固功”的。据宋代的道书《云笈七签》(卷三十二)介绍,“握  相似文献   

14.
车星辰 《武当》2009,(5):36-36
我国传统武术,虽然拳种繁多,风格各异,但在练习方法上却始终未能脱开“刚柔”二字,无非有些拳种练习时先从求柔入手,最后由柔入刚,积柔成刚;有些拳种练习时先从求刚入手,最后由刚入柔,积刚成柔。从练功效果上看,积柔成刚与积刚成柔似乎等效。那么,从练功效率来看,到底由柔入刚易呢?还是由刚入柔易?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腰部,在武术技术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们称“腰为中轴”“腰为主宰”“打攀不活腰,终究艺不高”。适宜青少年锻炼的长拳,腰部活动范围较大,其功夫性主要表现在一个“活”字:腰肌既柔又韧,柔如锦,韧如弓。柔者。做前俯后仰动作时幅度扩展,姿势开阔,韧者,腰肌具反弹力,在完成翻身、旋涮,折叠动作时敏捷而富有弹性。柔里含刚,韧中有速,这是武术腰功的两个方面。其中“韧”包括劲力、速度、灵敏、反应等肌体素质,因而也是区别于一般舞  相似文献   

16.
柔力太极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研发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运动项目,本文阐释了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蕴含的道家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德经》中的思想智慧,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反者道之动”的主旨是“反其道而行之”,是道家高明的思维方式,柔力太极球运动主动迎球、欲进先退、上下相成、左右相照的运动方式正以此为思想根源;(2)“柔弱胜刚强”是“反者道之动”的具体体现,是道家独特辩证法的体现,这正是柔力太极球运动以柔化力、以柔克刚的运动行为的思想根源;(3)道家哲学以“无为”为方法论的总原则,其最终目的却是“有为”,即“无不为”,柔力太极球运动的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接球引化都完全顺着球的运行趋势同向而行,继之根据人体运行趋势完成抛发,这种通过依道而行、顺势而为的运动方式来战胜对方的思想根源正是道家哲学的“无为而无不为”;(4)道家哲学的起点是“无”,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最终还要回归于“无”,即“复归于无极”,这正是从事柔力太极球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以无胜有”“空灵无我”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7.
一、概要 在太极拳推手、交手对抗中,柔,就是防守,在保持适当的紧张时,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在练太极拳时,肌肉群应做到有控制地收缩,故在习武练功谚语中有“凡拳以柔为贵”的说法。这正如陈鑫所说:”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用功以来,干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之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手柔,故以柔名之耳等。”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小川直也来说,1990年的9月28日是一个永远难忘的黯淡日子。这位声名显赫、威振四海的日本柔坛巨星,在这一天上午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柔道预赛中,令人难以置信地被淘汰出局,成为一个与亚运冠军无缘的落魄者。顿时,在日本有多少“柔迷”为之惊诧,又有多少崇拜者捶胸顿足。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无情的事实:他确实败了。战胜这位日本“柔道天皇”的,是朝鲜队年逾30的黄材吉,一位以往战绩平平的人物。黄材吉,身高1米97,略高于小川;体重130公斤,与小川相等。两人都是参加95公斤以上级的角斗士,可说是柔坛上的巨人,赫赫然一对“庞然大物”。  相似文献   

19.
谢靖宇 《收藏》2007,(2):82-86
中国花鸟画的没骨画法自清初恽南田创始以来,师从这一画派的代不乏人,致有“常州派”之称。但其传承者多是亦步亦趋,少有出蓝之作,至清末民初更是日趋柔靡,无复南田清逸之气了。直至现代海上画家张大壮先生,才使得这一画派呈现中兴气象。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与伦理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智 《中华武术》2002,(7):28-29
一、从太极拳修炼的“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从“柔”之属性析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无为人生。太极拳起步修炼要求人们全身放松,内心清静,以柔软的姿势去原有的拙劲、蛮力。通过这个“柔”的手段“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言),太极拳以“无欲”的方式,求它的最高境界,其实人间万象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