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筝》用冷峻的笔调叙述了童年时代和弟弟之间的一件往事。北京的冬季 ,地上还有积雪 ,灰黑色的秃树丫杈上的晴空 ,一二风筝浮动 ,勾起作者对故乡早春二月放风筝童年往事的回忆 ,家乡料峭春寒的空中浮动着的风筝的故事便飘荡在作者的心中。由于所受的传统教育 ,鲁迅非常嫌恶放风筝 ,以为是玩物丧志 ,以为是没出息的孩子玩的游戏 ,是可鄙的。和他不同的是弟弟 ,因为穷 ,买不起 ,又不让做 ,多病而瘦骨嶙峋的地张着小嘴 ,呆望着天空出神。一日 ,弟弟拾了枯竹 ,找了彩纸条 ,在尘封的堆积杂物的旧屋子里扎风筝。哥哥找到小屋 ,愤怒的扯断了蝴蝶…  相似文献   

2.
张勤 《山东教育》2010,(7):50-50
《风筝》一课改编于贾平凹早期的作品《风筝——孩提纪事》,主要写了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放风筝给童年生活带来的无尽乐趣和对童年幸福时光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3.
<正>课文《风筝》,是鲁迅的一篇散文,是长春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回忆兄弟之间的往事,全文以风筝为线索,叙述的内容不但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而且还有鲁迅的自省。作为兄长的鲁迅,自省的是哥哥扼杀了弟弟儿童时的天性。作者把弟弟放风筝时的入迷情况描写得非常细致生动,其主要目的是加重对剥夺儿童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同时痛感自己不准弟弟放风筝,并把弟弟迷恋风筝的表现当作笑柄,看作是  相似文献   

4.
正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应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深化阅读体验。一、走进作者,触摸人性《风筝》一课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想到故乡早春时节的放风筝,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深深的内疚与自责。然而,令他痛苦的是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往事已忘却。  相似文献   

5.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风筝》说起风筝,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可谓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称纸鸢(yuān),也  相似文献   

6.
放风筝     
我在放风筝风拳也在放我我将风筝放到天空风攀将我放回童年放风筝@任利$河北省蔚县一中高一(8)班!075700 ~~  相似文献   

7.
放风筝     
阳光下,草地上,我把风筝放天上。爸爸乐,妈妈望,我迎风儿放线忙。风筝飞在晴空里,好似鸟儿在飞翔。我收线儿鸟归巢,童年欢歌飘四方。放风筝@马依蒙!510015$成都市金牛区爱乐幼稚园~~  相似文献   

8.
《风筝》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表现了童年的快乐。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表现童趣,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抓住心理描写体验童年生活的快乐,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一、初识整体,初议情趣1.体验乐趣。交流课前搜集的资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用白描而极少雕饰,文笔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写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  相似文献   

10.
给风筝治病     
刘承伦 《师道》2003,(10):31-31
每年春天,我都要组织学生到江边放风筝,眼见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不过,每每望着色彩斑斓的风筝飞舞,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是啊,天上的风筝虽各式各样,可没有一架是学生动手做的。其实,风筝对孩子来说,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体验的意义远远大于放飞的快乐,但如今的孩子又有多少享受过呢?眼看自己的学生即将告别童年走进中学,我却从未组织他们做过一次风筝,不免心存歉意。于是,为了弥补缺憾,圆学生真正的风筝梦,我便向学生提议放风筝活动增添一项内容———现场做风筝。顿时,大家欢呼雀跃。活动那天,学生个个兴致高昂…  相似文献   

11.
《风筝》是鲁迅先生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诗,收集在《野草》中,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就内容而言,作者回忆了他在少年时曾撕毁过童年弟弟的一只风筝的往事,但在教学过程中,就其主题而言,我觉得另有新意。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风筝》特意指陈了北京的放风筝与“故乡的风筝时节”不同:“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而“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此时地上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风筝》写于1925年1月,在写该文的五年前,作者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发表于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这前后两篇散文,虽字句有些不同,但所述反对小弟放风筝的事却是相同的。这就告诉我们,《风筝》不是毫无根据的艺术虚构。怪不得有人说:“这一篇……是在解剖自己,在深刻地批判自己。”穴李柯林《〈野草〉注释》雪《风筝》叙写了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感情折磨。作品中的“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认为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所以很是嫌恶,以至对小弟喜爱风筝采取了一种粗暴禁止的态度。可后来“我”看到了“一本外…  相似文献   

14.
风筝     
草地上有母子俩在放风筝。小男孩大约六、七岁,一脸的孩子气映出了童心的纯净。他的目光被风筝牵得很高,我的思绪也向蓝天深处放纵。我还没放过风筝。我也曾有过天真的童年生活,但那时我在贫穷的乡下,根本就不可能去放风筝。长大许多  相似文献   

15.
何捷 《小学语文》2014,(7):80-83
【教材简述】 贾平凹先生的《风筝》(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课)是一部书写童年快乐的优秀作品。文中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从多种角度阐释属于儿童的快乐。文章语言朴实,笔调亲切,感情真挚,意境自然,自始至终都洋溢着童真童趣,给读者以快乐的感染。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风筝     
放风筝,是同学们喜爱的一项活动。但在城里放风筝,没有在农村放风筝那么顺畅尽兴,往往受到多方面的牵扯和阻碍。作者详细描写了城里放风筝的具体情形,并抒发了自己的深刻感受。你放过风筝吗?如果以"放风筝"为题写篇作文,你准备怎么写?  相似文献   

17.
放风筝     
今天上午,我和爸爸来到公园放风筝。一到那里,我就迫不及待地放了起来。本来我觉得放风筝很简单,但在我手里风筝一点也不听话。于是,我很不开心地把风筝给爸爸,可在爸爸的于里,风筝一下子就飞上了天。看着爸爸放风筝的样子,真是帅呆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放风筝的小女孩,手里牵着一缕霞彩。你把风筝放飞到蓝色梦幻,风筝把你放飞到童话世界。哦,风筝,女孩,风儿来了你也来。放风筝的小女孩,眼里牵着一个期待。你是爸爸放飞的希冀,还是妈妈放飞的挚爱?哦,风筝,女孩,三月来了七月来。  相似文献   

19.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黑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  相似文献   

20.
周末带孩子放风筝,当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起舞时,人们的喝彩声接连不断,放风筝的人更是眉飞色舞……作为一名教师,这样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我,不由得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课堂教学也能有如此场面,那该多好呀!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与放风筝有着共性。一、由放风筝探析师生关系的建立风筝能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展示风采,主要是凭借那根线和人的引导,风筝、人、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师生关系就像放风筝:学生是风筝,教师是放风筝的人,那根连接人和风筝之间的线就是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