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梳理东汉著名政治家和文人李固与东汉党人的关系中,探寻李固对党人的影响,借以揭示东汉“党锢之祸”的发生原由及其产生的影响,从而展示汉末乱世给士人带来的深刻影响及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与气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保存的《赵凤昌藏札》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录副奏折为线索,论述了光绪中叶清流派代表人物的生活志趣与情调、思想变化与不同归宿,以及在中外矛盾尖锐时,他们联章入奏,争相弹击,常使柄政者难堪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3.
从东汉碑刻通假字考订东汉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出45方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确定这些通假字以及它们的本字在扩韵》中的声韵调以及其上古音所属韵部,并据此考订东汉语音。从东汉碑刻中的通假字来看,东汉时期语音与衔经》韵文为代表的上古音大体上相近,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声母方面,清浊音的分别、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区别和中古音相比不甚明显;匣母与见组声母同属一类;邪母与喻四、定母的关系十分密切。韵部方面,个别韵由上古音到《广韵》音系的演变在东汉已经显露出开始的迹象;东部和冬部相通等等。  相似文献   

4.
依据有关工具书对散佚残缺严重的东汉崔氏家族作品进行辑佚,具体列出崔氏家族作品中句段或作者归属有争议的章节或篇目,以尊重严可均的判断、依据成书最早的工具书、依据作者时代的早晚三条原则为据,明确有分歧文章的归属;同时对归属分歧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东汉末期的战乱、后汉兴起的复古文风、众作家的才情出众及文体的固定格式。  相似文献   

5.
东汉明堂祭祀在国家祭祀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东汉国家祭祀等级中,明堂祭祀仅次于郊祀天、地,是颇受重视的。东汉明堂祭祀以五帝为主祭神祗,以光武帝为配祭神祗。这种神祗规定是为了适应东汉国家祭祀体系的需要。东汉国家为明堂祭祀制定了完善的礼仪。这种祭祀礼仪是东汉宗教观念的体现,并且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汉汉译佛经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及经录记载,对东汉汉泽佛经详加梳理,确定了可靠的东汉汉译佛经数目及译人归属。  相似文献   

7.
西汉文章家首先是以单个的政治人物出现的,东汉以后,以博学、文采闻名于世的文人开始涌现,并且这些文人多集中于东观、高门大族以及文化较为发达的地方州郡,呈现出了群体性特征.文章讨论了这一特征对东汉文章刨作的影响及其在秦汉至魏晋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汉碑全集》和《汉魏六朝碑刻校注》是目前东汉碑刻拓片辑录及语言文字整理最完善的两部著作,但在字形迻录、疑字考释、碑文释读、碑文注解等方面仍存在值得商榷之处,需要作进一步的补正.  相似文献   

9.
东汉政府对贫弱群体的社会保障政策在中国古代史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释放奴婢和囚徒、保障鳏寡孤独及笃癃者的生活、假民公田与赋民公田、岩济分弱、蠲免赋役、赐爵、重农政策、水利政策和仓储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对维护东汉王朝的长期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汉皇帝宗庙礼制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初期,皇帝宗庙制度沿袭西汉中后期七庙制度。建武十九年庙议后,宗庙之制有所变革,表现为:变以往异庙之制为“同堂异室”之制;除殇、冲、质、灵四帝外,其余东汉诸帝庙皆谥以“祖”、“宗”庙号,宗庙毁庙礼制废而不行。直至东汉献帝时,在蔡邕建议下,重新实行皇帝宗庙立庙、毁庙礼制。  相似文献   

11.
东汉中后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走向衰落的时期。士人在秩序混乱、人生艰难的社会现实中,开始空前地关注自我,注重自尊,享受自娱,并以一种更为独立的姿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这些士人新风的出现,意味着士阶层在“士”与“人”的两个方面都获得新的体验而真正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12.
汉代妇女家庭地位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许多制度、礼教初露端倪或正在形成的时期。因此,汉代妇女在家庭中仍居一席之地。她们不仅有一定的财产所有权和支配权,还有对家庭成员及家庭重要事务的相关决策权。  相似文献   

13.
汉代集市贸易繁荣,政府对集市贸易的管理也很重视。汉代地方有一套完整的职官体系,即市令(长)、市丞、市掾、市啬夫、市吏、市佐、市平、门吏(卒)、列长、伍长。集市的治安、税收、看护等职责都要由市场官吏执行,他们也促进了汉代集市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汉代以郡国守相为代表的二千石长吏号称“吏民之本”,其任职期限不仅体现了当时官僚制度的建设状况,同时也映射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西汉前期的久任至宣帝年间大致以3年为基准;东汉前期复归久任,然后再次废乱。貌似反复的背后,反映出地方长吏任期制在形成初期经历的波动和曲折。尽管两汉时期的官僚制度尚难以完全具备近代行政所要求的理性要素,但与“三互法”、考课制度、致仕制度等一起,以“三载考绩”为基础的任期制也逐渐作为“汉法”而为人们认可和接受,成为专制帝国在行政上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活跃于西汉中期外交舞台的使节谷吉,在其短暂的外事活动中,提出了"羁縻不绝"的外交思想,为西汉政府妥善处理汉匈关系提供了参考;并力排众议,以生命为代价,践行了自己"没一使以安百姓"的庄重誓言,为西汉边防的稳固与安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谷吉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注重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汉代的“故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吏"一词在汉代有多种含义,以往学界多重视其"旧时属吏"的意义,而忽略其他含义。笔者利用文献和汉简材料,讨论了作为"前为官职者"的"故吏"在汉代的政治表现。认为他们虽已不是官吏,但凭借其行政技能,有时仍能参与行政事务。并指出这种"故吏"在汉代有相当多重新为吏的机会,已成为了一种任吏资格。  相似文献   

17.
汉代循吏在历史上是颇具人格魅力的一批官员。他们在注重发展地方经济、关心百姓疾苦、积极传播儒家文化的同时,还以身作则,清正廉洁,遵守法律,深得朝廷的认可和百姓的尊敬与爱戴。  相似文献   

18.
出土资料中有很多文献所遗的汉代职官,如均平官,有均长、均监、平丞、酒平;太守府属吏,有助府佐、用算佐、小府啬夫;地方县官,出土资料所见更多,有狱丞、官啬夫、官有秩、录事书佐等;里吏,有里唯、里治中、唯长史.这些内容可补传世文献资料记载的汉代官制之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汉代是中国古代家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无论从家学的内容上,抑或从家学的形式上都起了奠基的作用。其时的家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经学已在家庭文化知识的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是教育对象不限于家庭成员,具有开放性;三是妇女也能接受家学教育。汉代的家学在传承社会文化,培养造就各种专门人才中,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隋两代的循吏虽然在崇尚德治教化、具有廉洁正直之风和深得民心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隋代循吏以德化民的行为更为细致感人, 他们廉洁的程度往往超过汉代循吏, 在深得民心方面也更为突出, 隋代循吏在富民方面则逊色于汉代循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