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语言问题逐渐引起女性主义的重视并得到系统的研究,女性主义译者意识到只有破除父权语言才能消除女性和翻译的弱势地位,因而在翻译中实施"语言操控"策略以建立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翻译事业在机遇与挑战中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翻译,同时也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有了新认识.译者地位在新世纪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地位低下的“仆人”“传声筒“背叛者”;在新世纪,译者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灵魂人物.作为构成翻译史不可或缺成分的译者,其地位在新时期的翻译史研究中以及翻译史编撰中得到了体现.本文从翻译史角度阐述译者地位的变化,希望更多人对译者给予更多关注,充分认识到译者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探讨由来已久,其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是受到关注。在这些研究中,对译者翻译的目的探讨得不多。笔者例举中外翻译大家的翻译活动,来阐述译者通过选择源语文本,即译者的翻译目的,来证明自己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早期,译者的地位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把译者从奴役的地位解放出来,赋予了译者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日益关注的研究课题。“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主体性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佟云 《海外英语》2014,(17):160-161
女权运动的兴起、译者地位的提高,使得很多女性译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得以彰显,从而提高女性译者的地位。实践过程中,女性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操作进行了隐形与显形的彰显。此举不仅提高了译者地位、很好地配合了女权运动,而且也使翻译具有跨学科性。但其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从而减弱了翻译的忠实性,忽略了读者。  相似文献   

6.
女权运动的兴起、译者地位的提高,使得很多女性译者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得以彰显,从而提高女性译者的地位。实践过程中,女性译者通过对原文的操作进行了隐形与显形的彰显。此举不仅提高了译者地位、很好地配合了女权运动,而且也使翻译具有跨学科性。但其翻译理论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从而减弱了翻译的忠实性,忽略了读者。  相似文献   

7.
常丽丽 《考试周刊》2011,(16):32-33
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译者的身份在整个翻译史上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明确译者的身份与地位无疑能够帮助翻译学明确自身的定位,促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本文拟穿越历史,梳理译者在翻译史主要的几个阶段的地位与身份,从而更好地认识译者及其地位,明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9.
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语境改变了翻译的研究视角,引发了人们对译者主体性的广泛研究,译者的地位随之发生了改变,经历了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转变。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译者文化地位的变迁体现了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对立。在传统研究模式下,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文化普遍主义的必然结果,而尊重文化差异、提倡文化平等的文化相对主义是对其地位崛起的合理阐释。  相似文献   

10.
顾芸 《海外英语》2011,(13):204-205
翻译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但是作为实践主体的译者,其地位却常常被忽视,即使是在翻译界内部,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得到了重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译者作为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联系媒介,在忠实地再现原著神韵与服务于译者读者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作品的再创作工作,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意识和对译语文化的态度是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主体性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王佐良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著名学者和优秀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是诗歌,其诗歌译作乃名家之笔,其所论乃学者之见,具体体现在:独特的选材观;知“义”论世的诗义理解;变通的“神似”译诗方法;译诗的文化意识;译诗的主体是诗人;坚定的“诗歌是可译的”信念等方面。其译作和译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对译学的见解非常独到,他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对译者责任的阐释,对我国当代翻译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其著名的八部译作可谓家喻户晓。通过对它们的详读可以发现,为了译介域外学术思想和阐明自己的思想,严复通过其译作中的译例言以及和好友的通信等手段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多年来,很多学者专论或者涉及过严复及其翻译思想。“信达雅”似乎成了其翻译思想的全部。但细究严译名著,发现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它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4.
国俗语义及其翻译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国谷语义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以及在翻译上所产生的困难。怎样克服这些困难将国俗语议通过翻译介绍给异文化是翻译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直译翻译策略的坚定拥护者,他的译文占其文学作品的一半以上,但其直译翻译策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备受冷落。鲁迅同时代的翻译家对直译翻译的反对、当代翻译家对直译翻译的排斥以及特殊时代意识形态的操控是导致其直译翻译策略备受冷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张谷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以其忠实原作、译语地道而广受赞誉。他在翻译《苔丝》等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作品时采用了四字格、方言对译和直译加注释等策略,其译本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和学者们的好评。本文拟以《苔丝》为例,从张谷若的翻译原则和策略等角度进行分析,来探究张谷若的翻译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看安徒生童话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徒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童话家,他的童话已成为众多翻译家所钟爱的翻译对象,因而在不同的时期也出现了不同的译本,译本之间的差别之大是由于不同译者对原作进行改写的结果。运用勒菲弗尔的系统论,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翻译家对安徒生童话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探讨了意识形态与诗学对译者和译作的操纵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上一世纪20年代,诗人庞德辅佐斯泰因女士在巴黎创办了文学沙龙,培养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在1924年,他投奔了意大利法西斯,其后期作品中就包含有不合适的思想和情绪。对于译者而言,需要了解这个史实,因为它决定着译文语言的使用、译者的态度和内涵的合理表达。如果没有了解这种种背景,错译就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意义上的空白,即不确定性,它是召唤读者参与文本意义构建的基础.由此,作为译者的读者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必然会渗入自己的主观成分,又因为两种诗学观念和语言的差异,译语文本难以保留原有的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原文空白进行无休止的填充,即过度地发挥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自建的中国译者英译本语料库和英语原创小说语料库为类比研究对象,借助WordSmith Tools4.0等语料库检索分析工具,分别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考察中国译者英译本的翻译共性特征.虽然结果多不符合以往研究所得出的“简化”量化模式,但皆呈现“显化”、“范化”以及“源语渗透效应”等其他共性特点,也体现中国译者灵活驾驭词汇的能力、以及接近汉语源语的语言操作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