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育教师就是指从事"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促使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①的教师。在电大,就是指那些承担"两课"教学任务和从事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其角色的社会责任决定他们肩负着直接塑造电大生"人格灵魂"的特殊任务。由于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的"碰撞"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常常导致电大德育教师的角色失调以至失败,给电大德育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对此,笔者拟通过电大德育教师的社会学透视,分析角色与宏观社会的联系,研究角色的实践活动,探寻角色社会化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为完善角色形象,发挥角色功能,从而为推进电大的德育工作提供参考。一、角色分析所谓角色,是指社会对一个社会位置占有者的应有行为方式的期待。它  相似文献   

2.
改进和加强电大德育工作编者按长期以来,“电大德育工作必须改进”的呼声甚高,许多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都以此为课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的发表,为电大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提供了十分...  相似文献   

3.
电大德育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角色 ,与宏观社会的联系通常表现为角色的社会期待、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 ,与微观社会的联系则体现在角色实践中的角色特性、角色失调与调适 ,以及角色扮演。为逐步缩小与社会期待之间的距离而角色则需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记福建电大德育教师林华林溪林华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德育课专职教师,是一个身患中晚期鼻咽癌十余年的病人。林华从事电大德育课教学已经5年,不仅在普专班、业余班授课,还到8个地县级分校巡回教学。他讲的课,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听得进、坐得住,...  相似文献   

5.
“大德育”针对传统德育目标理想化、内容政治化、方法“非人化”所造成的各种弊端,倡导在德育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呼唤发掘人在道德方面的创造潜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自我发展型人格”。从“大德育”的层次性考察,人格心理是该理论体系的基点和前提。在人格维度理论假设分析的基础上,“大德育”确立了以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和动力性为核心的新型人格理念,区别于传统的人格理论。“大德育”倡导综合性人格研究思路,从“德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德育化”两个系统来考察,“大德育”人格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功能。  相似文献   

6.
概念泛化了的我国“大德育”巳步入无所不包却一无所能的尴尬境地。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的两种偏向。德育本应道德教育,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电大德育工作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努力:重新认识和确立德工作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改进电大德育工作;电大教育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实现“三育人”。  相似文献   

8.
“小学角色教育模式建构研究”是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这一德育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角色学习、角色体验、角色认知和角色冲突等为方法,解释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团体和个体相互影响的一种道德教育的应用新理论。其目的是个体通过社会化,体验做人、做事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使儿童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社会角色,即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教师课堂角色类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研究目的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也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社会身分与文化知识的“极差”(教师是成人与文化高位者,学生是未成年人与文化低位者)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地位“极差”(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学生是社会学习者),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社会化过程必然要受到教师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源自教师的课堂角色。而教师作为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正式权威,其社会角色的一个主要范畴便是课堂角色。  相似文献   

10.
“大德育”在当前教育环境中的遭遇令人堪忧:外围面临应试教育的吞噬,内部各科教学亦显紊乱。由于我们对“准课程”的错误解读,使得“大德育”误入泛化的歧途而迷失自我;由于忽视了个体道德选择,“大德育”变质为“垄断灌输”。因此,以“大德育”的实践困惑为基点,反思其理论建构是必要与迫切的。  相似文献   

11.
樊崇侠 《远距离教育》1997,2(3):12-14,1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大根据各类学生的特点和主要问题,开展形式多样而针对性强的德育工作,搞好电大德育工作关键有六:一建立齐抓共管网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二教师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力;三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渗透德育内容;四通过学生骨干搞好学生自我教育;五运用好民主型的教育方法;六把普专生思想教育作为电大德育的一个重点来抓。  相似文献   

12.
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电大德育教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和改进电大德育教学是电大德育教师必须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鉴于电大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德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构想。  相似文献   

13.
陈靖  赵斌  焦昆 《成人教育》2011,31(2):106-107
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能力培养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朵道。学校教育工作可以从促进学生观念的社会化、促进学生能力的社会化、促进学生职业的社会化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社会化能力,实现从“生物个体”成长为“社会个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电大德育工作如何重视、加强?电大德育工作的方法如何改进、提高?辩证法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是我们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有力武器,其“全面、联系、发展、矛盾和辩证的否定”等观点是将千头万绪、庞杂繁复的德育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落实于学校各个环节的有力工具。本就辩证法思想在电大德育工作中的运用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电大德育工作存在着五个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三个方面努力:重新认识和确立德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改进电大德育工作;电大教育者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相似文献   

16.
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一般称之为角色理论,它是研究个体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品德的社会化。因为社会化就是指每一个体经过一连串的社会学习,把社会文化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当然也包含个体品德的社会化,即个体把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符合社会道德需要的人的过程。因此,在幼儿园德育中运用角色理论是有一定意义的。在幼儿园德育中,教师要引导、帮助幼儿理解、领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期望,指导幼儿的角色学习,帮助幼儿解决角色冲突,使幼儿掌握角色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让幼儿扮演多种角色。不断学习新的道德知识。每种角色都有自己一套规范性的行为,一个人充  相似文献   

17.
鄢明定 《教书育人》2002,(10):40-41
意识,心理学上指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对现实的一种特有的反映形式。这里所说的“教师意识”,就是指从事和将要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时时、事事、处处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教书育人”这一特殊使命,从而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其中称职和优秀的一员。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作为培养人才的“人才”,教师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担当起诸如“灵魂工程师”、“学者”、“专家”、“艺术家”、“导演”等4个角色的重任。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类学生,这类道理他们也许懂得并不…  相似文献   

18.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性发展不仅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紧密相随,而且与之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在社会化条件下,个性的发展集社会强制性与个体自控性于一体,并且在顺序上表现出由简到繁、持续终身的特点。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角色等社会化内容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构成了个性的全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思考了如何把十四届大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电大德育工作中去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德育建设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德育工作切入点,既把德育作为一个外恋的过程,又强调德育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笔者提出,要把《决议》精神落实到电大德育工作中,必须做到战略把握与小步子操作相结合;知情意行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软硬件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论当前国内外教师专业社会化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Simmel)首次提出“社会化”这一概念后,社会化就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其它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发展自我观念与社会角色,掌握所属社会的各种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获得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资格,同时也是自我和个性形成和完善的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