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贫困内涵的动态变化。贫困内涵的经典解读为人们理解贫困提供了基本起点,物质贫困经由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的动态演绎昭示着贫困内涵的变化态势,科技革命的历史推动作用凸显了贫困内涵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由物质贫困向精神贫困、由科技贫困向人文贫困的多维转向。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决定了贫困内涵的动态变化。贫困内涵的经典解读为人们理解贫困提供了基本起点,物质贫困经由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的动态演绎昭示着贫困内涵的变化态势,科技革命的历史推动作用凸显了贫困内涵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由物质贫困向精神贫困、由科技贫困向人文贫困的多维转向。  相似文献   

3.
4.
基于贫困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其取得的成果,探讨其适用性下移,以期总结、丰富和发展贫困救助理论,进而进一步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5.
多元与发展:相对贫困的内涵及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贫困有狭义和广义、绝对和相对两种理解。中国的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主要在农村,农村贫困具有不同于城市贫困的明显的特征,它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解决或消除农村和农民的贫困问题,要综合考虑,从多种路径着手。  相似文献   

7.
尚久 《考试周刊》2013,(20):189-190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它影响、制约人们行动的倾向性与方式。人们如何看待贫困,既直接制约着其对待穷人的态度与情感,又左右着其对待穷人的行为方式,还影响着社会反贫困的思路与策略。  相似文献   

8.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能否妥善地解决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大学校园和谐建设的重大问题。在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对贫困大学生也要有新的定义,大学生的贫困不能再只是体现为物质的贫困,应该还要加上意识或者说是精神方面的“贫困“。本文就从大学生精神方面的“贫困“这种新的“贫困“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骄人成果。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市中新出现的贫困群体却日益增加且趋势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1.
贫困经济学是一门亟待建立的新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条件下,为适应中国“九五”扶贫开发及全世界反贫困斗争的需要,我国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学科——贫困经济学。本文对提出、创建、发展贫困经济学的历史背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地位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条件下,为适应中国国企改革和“九五”扶贫攻坚及全世界城镇反贫困斗争的需要,中国亟待建立一门独立的经济应用性边缘新学科——城镇贫困经济学。文章对贫困理论研究的基本轨迹、建立城镇贫困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城镇贫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我国城市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城市贫困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闵珍  岳克勤 《文教资料》2006,(36):24-25
对于“双贫困生”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心理上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助贫应该先要助志,要在理解他们的基础上全力帮助他们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贫困研究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研究的方法包括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宏观主义与微观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在确定贫困的功能等方面发挥作用。历史主义方法是纵向地分析贫困问题,现实主义方法对贫困问题现状进行分析。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方法在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的各个环节上产生影响。在贫困问题的研究上宏观主义与微观主义方法要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质量作为就业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就业数量的扩大,影响就业工作的全局。因此,我国转轨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依赖就业数量的扩大,同时取决于就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所谓贫困,一般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拥有和消费的匾乏。贫困还具有非经济含义。在当代,贫困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范围内的贫富悬殊日益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贫困问题也日益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原因、社会原因、制度原因、个体原因等。贫困现象的存在,总是阻碍社会的进步,对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尤为突出。它严重妨碍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的正常实现,限制了发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机会的把握。消除贫困是摆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任重而道远。除了制度安排等层面上的努力之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为消除贫困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潜在着新的矛盾和难题。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城市贫困群体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然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市中新出现的贫困群体却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9.
打赢脱贫攻坚战、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是我国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别从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三个层面分析非学历教育对农村家庭减贫的效果,并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PSM)控制非学历教育自选择导致的内生性。研究表明:非学历教育对家庭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即使在控制内生性之后,非学历教育的减贫效果仍与前文结果保持一致。异质性分析表明,非学历教育对文盲/半文盲群体的贫困发生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且显著降低了文盲/半文盲和低学历群体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另外,还发现非学历教育的减贫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即对男性群体的影响明显大于女性群体。因此,提高非学历教育水平能有效减轻家庭贫困程度,如何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非学历教育水平并有效发挥这一人力资本的减贫作用,是政策当局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贫困理论阐述了生产资料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精神文化贫困等,其中,生产资料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本质和基础,也是其它贫困现象的根源;依据马克思生产资料贫困理论,透视我国生产资料贫困问题的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反贫困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