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修筑直道是秦王朝拓边活动的重要步骤。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来看,秦直道可能不是秦王朝全新开辟,而是通过对前人道路的拓宽和改造而成。修筑长城和直道主要依靠蒙恬的三十万军队。秦长城和直道工程规模浩大,而劳役人员不足、工期过于紧张为长城和直道的修筑造成困难。这也从侧面证明秦直道是重修前人道路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秦直道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直道是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防御匈奴势的南侵而兴修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军事交通工程,本文探讨了秦直道修筑的起讫时间与工程分期及秦直道的经由路线,并分析论述了修筑秦直道对于巩固秦帝国及以后王朝的北边国防、促进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诸方面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秦直道起点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始后修筑直道,主要是防御北方异族入侵,直道自云阳甘泉至九原郡,是一条专用交通干线,云阳甘泉至秦都咸阳为驰道,秦直道“自咸阳通九原”和自泾阳至九原说,是宏观和泛指,意在表明直道是连接都城咸阳与北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胡亥明确取得地位继承权后,蒙恬被迫吞药自杀,临终有关于主持修筑长城与直道"绝地脉",可能"罪于天"的感叹。《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有所记述,司马迁又就此发表了体现出历史真知的评论。相关文化信息值得历史学者重视。直道"绝地脉"说透露出秦始皇时代的政治地理意识。就此进行考察,对于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的研究,对于秦直道工程史的研究,都可能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5.
秦直道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直道新论李仲立秦直道,是秦始皇时期在修驰道和筑长城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并在秦王朝及其以后的中国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和作用。直至今天,直道遗迹还清晰可辨,历历在目。但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秦直道这一历史现象,在一些史学论著中仍有不同的说法和结论,感到莫衷...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 3 7题是一道以长城为切口 ,纵贯古今的考题 ,就其整体而言 ,是比较成功的 ,之所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是因为笔者对其中两问之参考答案颇感诧异和疑惑。因此 ,想借中学历史教师的知心朋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与读者诸君一议。读过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 ,长城的修筑最初是为了抵御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南下骚扰掠夺的。从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开始修筑长城 ,到秦代大修长城 ,万里长城初具规模 ,秦以后历代也有修葺。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长城 ,绝大部分是明朝花两百多年时间修筑的 ,其目的是为了抵…  相似文献   

7.
对于昭君出塞的路线,林干认为是经秦直道北上的。近年来,山西地区的部分学者认为昭君出塞所走路线为途经山西地区的通塞中路。从历史资料来看,秦直道仍然是昭君出塞的最可能路线,因为这条道路最便捷、最安全;呼韩邪单于在迎娶昭君之前,就沿着这条道路往返于汉朝与匈奴之间。秦汉时期,秦直道得到了很好的维护,秦皇、汉武都曾走过这条路线。在昭君出塞之时,秦直道的通行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昭君出塞自然不会选择其他路线。昭君出塞没有经过秦直道的理由尚不充分。  相似文献   

8.
长城作为古代最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周王朝时期便开始修筑,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修筑了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此后,历代王朝均对长城进行过修缮维护.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人文和情感意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长城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克服了重重困难.基于此,紧扣长城这一主题,河北省张...  相似文献   

9.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为达“不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而西向说秦,作了吕不韦的舍人,成为秦的客卿。秦王十年“大索逐客”,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早“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于是西向说秦,想主事秦国,建功立业,摆脱卑贱穷困之位。如被逐,他将何以建功?因此李斯是极不情愿被逐,乃上《谏逐客书》,希望秦王留客以达到留己的目的。秦王之所以看到此谏书后高兴地被说服,立即废除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这要归功于李斯的这篇谏书写得好,该文迎合了秦王的心理(引号内引自《史记》)。 纵观这篇谏书,李斯论证秦王“逐客之非”的问题,论证的过程严密有序,从维护秦王朝利益来看,显示其远大的政治眼光。李斯为客卿,面对秦王的逐客之举这一大是大非问题,也是涉及到自己的何去何从问题,在谏书的开头就以政治家的眼光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逐客是错误的举动,这可谓是观点鲜明,没有一点乞求秦王留客的媚态。  相似文献   

10.
论者语及秦王朝所建立的政治制度,多对其巩固秦王朝的统治及其对中国自秦以后数千年封建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推崇备至。不仅对皇帝制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彻底废除分封制而完全实行的郡县制予以肯定,即使对秦始皇的梦书坑儒事件的评价,也因各个时代的政治气候所致而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但是为二千余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开创基业、统治力量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何却在不足十五年内速亡?对其倾覆原因,一直是自西汉以来的历代政治家和学者议论的主要话题之一。秦暴政说及刑罚严酷、赋役苛重,以及秦始皇不实行宗法制度都是人们公认的致秦王朝…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秦王朝极盛骤败,二世而亡的原因,自西汉以降,用心探究和感发议论者,代不乏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史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然而,在诸多的议论著述中,把秦王朝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失误与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结合起来系统论述的,则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对秦王朝思想文化政策的历史状况进行一些初步的清理和分析,旨在通过这种清理和分析,对秦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所说明.  相似文献   

12.
秦国从商鞍变法开始,当政者都十分重视依法治国,形成了“缘法而治”的传统。法令一经颁布,即使国王也不能违反或更改。法制使秦走向了强盛,并最终一统天下。但秦法的残暴和酷烈,又导致秦王朝“奸邪并生,褐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叛之”。成为秦灭亡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从法律形式、刑罚内容和相关的特点等方面对秦朝法律制度中的刑罚制度作出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名人造字     
有一些汉字的来由,与古今一些名人有关,说来饶有情趣。 秦始皇改字秦始皇以前,“秦”写“栗”。秦始皇认为这个字“二王坐一登(木)”,很不吉利,就改为“秦”字,因它“春”与“秋”各占一半:象征秦王朝永固。然而,后人对“秦”字提出不少非议:“‘春’而无曰、‘秋’而无火,亦不吉利。”其实,秦王朝寿命很短,不在于改一字,而在于仁义不施,民心尽失。  相似文献   

14.
《过秦论》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是高中语文传统篇目。作者贾谊以辞赋家铺陈手法、政论家豪迈气势论证秦王朝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武功,而又迅速灭亡的史实和原因,实际上是提醒汉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秦灭亡的教  相似文献   

15.
传统观点认为,秦的暴政是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但却不能很好地解释秦的历史生命为何会如此短暂。本文考察了秦王朝的统治政策,认为统一后的秦王朝无论就其政治体制,还是宗教思想和民族政策而言,都缺乏来自社会的认同感,凝聚力的缺乏是秦王朝迅速崩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万里长城     
战国末年,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兄弟民族匈奴开始强大起来。为了防御匈奴,秦、赵、燕三国都因与匈奴邻近而分别修筑了长城。这三条长城,彼此不相衔接。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匈奴乘机占据了原属赵国河套地区的(黄)河(以)南地。秦统一六国后,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反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接着,命令蒙恬把原来的秦、赵、燕所修长城联为一条,重  相似文献   

17.
秦王朝,存在仅15年就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所推翻。  相似文献   

18.
长城是战国时期列国间为防御邻国入侵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最早出现在战国前期,具体地点则是在内地,如齐国为防御三晋而修建的齐长城,魏国、赵国、中山国所筑的长城及燕南长城等。到战国后期,始有北边长城的修筑,乃是位于西、北方向的赵、秦、燕修筑的北边长城,其目的是防御北方游牧族胡人的侵袭。这三个国家的长城连成一线,正适应了我国华夏民族构筑共同地域的需要。由于我国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时间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这几个国家北边长城的修建亦正构成了我国华夏民族的北部边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全长6350多千米,统称万里长城。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万千米以上。历史上先后有20个朝代(包括诸侯国)修筑长城,其中以秦、汉、明三个王朝修筑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20.
熊大靠 《考试周刊》2012,(71):31-31
本文从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概况、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两朝修筑的长城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也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