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人们都把通识教育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极少有人关注前高校与后高校教育领域中的通识教育问题。通识教育应该不限于高校教育,如果把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作为一个基准的话,那么通识教育就必然向前和向后延伸。小学教师不大可能都有机会再入高校接受通识教育,于是通识教育的重任就落在教师自己的身上。小学教师自我实施通识教育需要摒弃功利和浮躁、确立恰当的内容框架,更重要的是需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来已久是人们不断追寻与探讨的问题.将教育作为人们生存的手段与目的无可厚非,然而过度功利化倾向则与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当代社会充斥着浮躁与功利的气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的过度功利化倾向.现代教育面临着功利价值取向与生命价值取向的尴尬境地.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和融合与教育的发展休戚相关,关乎教育的改革与走向.  相似文献   

3.
学校作为主要的文化阵地,其主要功能包括对人类所有精神财富的继承和自我精神的形成两大方面,它是师生生命的诉求和学校发展的灵魂。而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短期功利的追求。其主要表现就是对于可量化内容的偏重而对于应内化元素的忽视,从而呈现出教育的浮躁和教育内容的残缺。没有文化的校园是苍白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文化于校园,是教育由浮躁走向成熟的趋向。近年来,白沙滩镇初级中学力求教育本义的回归,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以此实现文化底蕴丰厚、师生和谐共处、学校科学发展的办学理想,打造师生幸福快乐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4.
儿童"主体性学习"需要深度耕犁,如同土地需要深翻。在儿童"主体性学习"中,"自我习得"有它内在的规定性,体现为儿童在学习中的自觉探求、自我体验,显现为儿童主体的批判、怀疑与自我确信精神。在教学中,智性建构学习范式——儿童"自我习得性"学习,以期对儿童"主体性学习"进行深度耕犁,探寻儿童"主体性学习"的意义本真!  相似文献   

5.
刘清波 《教学研究(河北)》2006,29(4):334-337,341
低效学习、自我效能感不足使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焦虑、抑郁、浮躁的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低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源头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直接情感融入和灌输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成就体验,间接地达到强化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自我调控学习与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我调控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运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自我调控学习与主体性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从而使自己成为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自我导向学习是干部教育在终身学习时代的应然选择。自我导向学习背景下,党校教师要重回党校教育"教育性"的起点,重新定义干部学习过程的性质,重新认识党校学员的学习特征。在此基础上思考自我导向学习对干部教育的影响,思考党校教师、学员之间的关系,最终基于自我导向学习背景,把党校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转向自我导向学习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者"转向"平等对话者",从模式化教学的机械"执行者"转向教学个性化的"创造者",从而提升党校学员的"高空加油能力",促进党校学员自我导向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宏卓 《成人教育》2019,39(12):24-30
自我导向学习是成人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目标是把学习者培养成具备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这与开放教育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在自我导向学习理论指导下,以技能类新专业为个案,提出了一个"自我导向学习在线课程设计模型",将自我导向能力评估、学习模式选择、学习能力提升、资源设计、协作学习、整合学习等融入其中,目的是呈现出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自我导向在线课程设计策略,以期有效提高技能类新型开放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者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育与生命密不可分,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生命发展的需要。然而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主宰着一切。浮躁和功利的社会,让教育与生命本着偏离。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人性"的培养,如果教育缺乏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因此教育必须回到生命本真,只有植根于生命的教育,才有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全民教育观念的功利性倾向,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削弱了未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大学要与浮躁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引领社会、着眼未来、进行原创性研究等方面自由探索。应该从一个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来理解服务社会这一理念,抑制、淡化教育的功利性取向。  相似文献   

11.
刘清波 《教学研究》2006,(4):334-337,341
低效学习、自我效能感不足使大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焦虑、抑郁、浮躁的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低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源头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直接情感融入和灌输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成就体验,间接地达到强化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建构主义和自我决定理论基础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中自我组织学习的教学方法。它结合了认知、情感和动机,是学习者自我构建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过程和反思学习效果的过程。本文进一步提出自我组织学习的教学设计步骤,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我"是学习主体的内在核心,学习起点上的自我意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学习结果价值取向上的自我实现共同构成学习主体"自我向度"的基本内涵,是学生主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根本因素.然而,教育者往往从外部维度及第三人称视角探讨学习主体的发展,忽视学生主体——"我"的第一人称视角以及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实现的内在、内生和内发,造成学习主体"自我向度"的失落."修己之学"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与学习思想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学习主体内在自我维度的自主、自觉和觉醒,强调在学习起点上"立己",在学习过程中"觉己",在学习结果上"修己".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挖掘"修己之学"内涵的丰富主体关怀和自我精神力量,对于实现学习主体"自我向度"的回归和中国传统学习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自我识别与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识别与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一般意义的学习有重要区别 ,文章在阐述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征的基础上 ,从操作性因素和控制性因素两个层面分析了自我识别的相关内容 ,从学习的全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两个维度分析了自我评价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工作和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自我信念、判断与感受,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阐释教师自我效能感基本涵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儿童自我概念、学习与学业成就、行为与个性、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等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揭示了教师自我效能感作用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内在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正学校教育改革需要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路径很多: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进行设计,按照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设计,依据学校核心价值观进行设计。拜读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佐藤学先生的专著《课程与教师》,他在书中对教育几个核心概念的重新定义应该说对学校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启迪,以下笔者从他对"学习"的再定义来探寻当下教育改革的趋势。一、佐藤学"学习"再定义及其内涵佐藤学把"学习"定义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的实践",这样定义表明学习是在同客观世界构成意义的认知关系、同他者沟通的人际关系、同自身对峙的自我反思关系这三个纬度上重建意义与关系的实践。这种界定学习被称为"三位一体论":创造世界——客观世界的建构、结交伙伴——人际关系的建构、自我探究——自我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Dornyei的二语动机自我体系,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北京工业大学100名英语专业本科生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实证角度验证了该理论中的"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在英语学习中的有效性,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英语水平的本科生分别在"理想二语自我"和"应该二语自我"上学习英语动机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希望对教师如何根据英语学习者情况的不同激发学习动机方面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海洋,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运用语文,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渠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领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育理论,践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克服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浮躁和功利思想,真正打破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封闭模式,让生活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结下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9.
主题意义引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意义语境,而且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与自我"主题下的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意识并指导行动,体现了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育人本位的核心思想。本文通过一节"情绪"主题报刊阅读课探究如何以"人与自我"这个主题为引领,设计和开展英语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20.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虽然这种潜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当今的教师却生活在这样一种困境中,即教师需要对教育内部相冲突的一些价值进行排序并取舍,还要协调自己个人生活与教育生活之间的价值冲突,同时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社会公众也包括教师自身总是将教师看作功能性的存在,忽视了教师生命性的存在,导致了教师"个体自我"的迷失,因此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自我发展、更多的幸福投入、情感体验来进行"个体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