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问题不再是一个个独立互不干扰的事件,很多问题犬牙交错、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热点已成为理论界和政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际社会波谲云诡,危机不断,各种矛盾、利益的斗争角逐构成了每日精彩的国际新闻。  相似文献   

2.
政党国际传播作为国际传播新生代,为改善国际外交关系、塑造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奠定了实践基础。本文通过从政党国际的传播价值、风险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在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下,政党国际传播过程面临着制约话语传播力、消解主体公信力和影响国际舆论引导力等挑战,面对挑战,我们要凭借创新建设国际话语表达框架、建构全新的对外传播与交往渠道以及做好差异化、精准化传播,有效化解危机与挑战,从而提高中国执政党的国际形象和中国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国际新闻编译的国际传播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 《青年记者》2007,(22):66-67
国际新闻和国际新闻编译定义界说什么是国际新闻?可能有人会认为"国际新闻就是来自外国的新闻"或"国际新闻就是国际间的新闻流动",但这些解释并没有对国际新闻的性质、任  相似文献   

4.
周静  汪正一 《传媒》2024,(8):60-62
国际传播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国际传播过程中可借鉴的优秀经验,对我国有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高国际话语权、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推动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传播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其学科来源主要是传播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等 ,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性 ,但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术化等问题。本文认为深化国际传播学研究应从国际传播本体研究、国际传播史研究、国际传播“术” (技巧 )研究及国际传播学科体系研究等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王静 《大观周刊》2012,(22):34-34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建设国家的理念和目标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国际和谐社会.可以说是当代中国建立国内“和谐社会”思想在国际层面的自然延伸和扩展。国际法是构建和维护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律工具.国际法治是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律原则;民主与平等,保障人权与自由是国际法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促进发展,维护安全是国际法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律功能.  相似文献   

7.
国际社会团体大多附设图书馆,本对历史上在重庆建立的国际宗教团体图书馆、国际化协会图书馆和国际民众团体图书馆的概况及工作分别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陈振波 《大观周刊》2010,(48):111-111,84
国际工程承包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公司、企业或项目业主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将某项工程内容委托给某个或某些国际承包商,使其按事先商定的条件,按质、按量、按时的完成.国际承包商提供的自己的资本保证、技术、劳务、设备、材料、许可权等,按照合同价格、支付方式向以上业主收取报酬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国际工程项目通常内容复杂广泛,工程周期长、风险大,水平要求比较高.  相似文献   

9.
以国际出版向全世界讲清楚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层次文化价值观,讲清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贡献与现代文明追求,是时代赋予中国国际出版界的重大使命。树立国际出版文明观关乎文化主体性的培养,关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关乎全球文明倡议的落实。国际出版文明观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中华文明观、人类文明观与技术文明观上。国际出版文明观的主要特征包括人文感、沟通感、创新感、品质感,具备了这些特征的国际出版物与国际出版合作交流行为,能有效实现以国际出版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推动人类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翟秀凤  周智敏 《今传媒》2011,(10):41-43
近年来,提高自身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发出中国声音是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目标。国际话语权并不简单等于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力,更是使自己的声音被广泛获悉的能力,因而了解并赢得国际受众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前提。在华留学生是国际受众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可以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中国媒体使用和认同情况,进而为中国媒体有效地开展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媒体影响力日渐提高,但是语言障碍、西方媒体为中心的传统国际传播秩序、内容吸引力不高、打入国际市场步履维艰的现状仍然制约着中国声音的发出。因此,建构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体系,必须针对国际受众的特征进行传播。既要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又要促进文化交流和媒体传播的互动;既要遵循传播规律,又要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既要善于运用国际传播的技巧,又要正确处理"传播"与"宣传"的关系,综合提高媒体的国际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和平发展”和“做负责任的国家”,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家将不挑战现行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相反,它将在现存的国际体制内基本按照国际规则行事,承担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12.
庄丽 《中国广播》2006,(10):50-51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强,世界各国的紧密联系让国际新闻报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国际题材往往远离国内受众,新闻事件涉及的人和事又常常交织着复杂的国家、民族、党派利益,听众往往不容易理解其复杂的背景。因此,在国际新闻报道中,请国际问题专家对国际新闻进行必要的解读,有助于消除听众对国际新闻的陌生感,满足听众对国际新闻解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中新社,是中国两家国家通讯社之一,也是我国开展国际传播事业的主力军。中新社“国际观察”专栏被评为第32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本文通过对该专栏2023年系列稿件进行定量分析、内容分析,并横向对比同类媒体的国际类稿件,认为该专栏具有紧贴国际热点、全面立足中国“世界观”、契合中新风格的叙事风格等特点,并提出丰富稿件数量和内容、创新传播形式、提升互动与反馈等方面建议,力求增加该专栏的实效性、影响力,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郭永正 《情报学报》2008,27(2):261-264
二八法则是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的一项规律,具有重要的管理学意义.本文通过对1978~2004年中、印两国各自的国际合著论文进行科学计量,发现我国的国际科学合作经过改革开放的5年发展,逐渐遵从二八法则,印度的国际科学合作则一直符合二八法则,进一步验证了二八法则的普遍性,讨论了中、印国际科学合作的伙伴结构和我国国际科学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未来的国际科学合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现代国际传播诞生以来已发生过三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目前第四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已露端倪.此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由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引领,以国际传播主要采用互联网技术为鲜明标志.国际广播的衰落是此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的集中体现,美国倡导的“互联网自由”则是发生转移的价值理念支点.引领国际传播技术范式转移是美国主导国际话语权、发挥软实力的关键.中国要想建构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话语权,应在此次传播技术范式转移中争做主导者,而非后期跟进者.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政治、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人越来越融入世界,对国际新闻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作为区域性主流媒体,《闽西日报》从广大读者对国际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央企业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必要性日益突出。中央企业开展国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的媒体深度融合,在内容建设、渠道拓展、生态构建、信任强化等维度上,为新时代中央企业以创新国际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出版产品、国际出版合作与交流、中文国际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出版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加快出版数字化转型,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的出版走出去传媒生态;开展多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采取差异化、精准化策略拓展出版走出去国际渠道与平台;运用语言学习载体,基于"互联网+语言+资源"思维搭建国际中文教育与资源平台,在推广国际中文教育的同时推动中文教学资源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9.
国际新闻史的历史分期和研究课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新闻是新闻出现的最初形态,如今依然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新闻总量的10 - 30 %。相对于国际新闻的巨大现实存在,我国关于国际新闻的理论研究却非常薄弱。本文认为,国际新闻史是新闻史中值得注意的部分,并试图提出对国际新闻史的分期及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弥补国际新闻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对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部分语种在线音频节目的国际受众进行了探索性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国际受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媒介使用模式与动机、节目满意度以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评价。作为对国际受众的试验性研究,本文有助于学界增进对国际受众行为模式的认知,还可以为国际传播从业者改进传播手段、调整传播内容、提高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