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在阐述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继承和发展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列宁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提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一整个历史时代,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资本主义的方法,指明了处理“两制”关系的方向,还勾勒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用社会主义的四大变化和四次较量的历史进程 ,说明社会主义从“一个幽灵”成长为国际巨人 ,人类进入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进入社会主义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 ;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不利用资本主义 ;“一球两制”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必须辩证处理“两制”关系。历史灾难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解决 ,社会主义“替代”就不会“终结” ;中国社会主义不倒 ,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将始终站得住。应当从多方面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揭开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时代大幕,列宁对这一崭新的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和“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认真研究列宁在两制关系上的宝贵经验,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当今时代两种制度的关系问题,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一对有着多种涵义的矛盾范畴。明确二者的属概念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关系的首要前提。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众多的属概念中,社会制度和国家是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属概念。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主要应从制度和国家的视角出发,正确分析和认识两种制度之间以及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把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与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但是在当代,特别是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不但没有被“否定”,反而发展得更快,社会主义不但没有取代资本主义,反而遭受了巨大的困难和挫折。那么怎样看待全球化条件下的两制关系?本文试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性角度出发,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冀具体历史进程与状态。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冷战对峙向合作对话的转化.越来越呈现出了“本质对立”与“发展合作”同时并存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价值目标和运行机制的不同使之对立与生俱来;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发展的跳跃性,社会主义首先诞生于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无论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还是在社会发展的完善程度上都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要取得最终优势还必须大力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再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发展合作”将成为两制关系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并且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进程将在“对立”与“合作”的博弈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7.
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差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提出,目前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并非处于低潮;三种“主义”错位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必须正确对待“两个必然”和资本主义的危机;在新的世纪,和平共处是处理两种制度之间关系的正确态度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人们的一般理解和逻辑共时性看,“社会主义”一词有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三重涵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看,从逻辑历时性看,“社会主义”一词实际上包含着共产主义,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三重涵义。它们与资本主义都存在对立统一这个最高层次的原则关系,但都有与资本主义的特有关系,即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替代关系,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旧痕迹的全面斗争关系,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竞争与合作关系。这个认识对于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两个必然”和“必胜主义”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必胜主义对资本主义未来趋势作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对这两个判断的鉴别分析,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正确认识和处理两个主义的关系,对于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1844年马克思设想通过建构“政治明”来废除集权制,到2001年江泽民提出把“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作为我国政治发展的蓬勃生命力,已经经历了一个半多世纪,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政治明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然而,二十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明建设全面发展,显示了不可比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论留法勤工俭学对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法勤工俭学使邓小平放弃“实业救国”的幻想,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救国的道路;使邓小平得到了革命实践的锤炼,结识了一批革命同仁,为日后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基础;使邓小平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因而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且眼界开阔,思想开放,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对外战略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 ,而且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依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 ,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全局性思维。邓小平战略思维反映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时代精神。邓小平战略思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的总结 ,是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总结 ,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新经验和科学技术革命新成就的概括和吸取。研究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无论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拓展 ,还是对面向未来的中国发展战略的把握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方法论研究应主要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来进行。邓小平方法论的内容十分丰富,突出表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照辩证法办事;用实践第一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尊重群众,走群众路线;一心一意,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着眼全局,着眼未来。研究、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党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研究邓小平党建理论对于加强执政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着重从恢复并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等 7个方面对邓小平党建理论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运用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 1989 十三届四中全会至今,10 年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前提下,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经验,主要在八个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为邓小平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度关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他不仅深刻论述了教育改革的意义,而且对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也作了全面系统而精辟的论述,从而构成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这一思想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乃至21世纪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有其深刻的文化特性。它是反思与探索精神的统一 ,主张反思历史 ,总结经验教训 ;主张大胆探索 ,寻求历史发展规律。它是包容性与排异性的统一 ,基于人类文明共性及利益互惠性 ,主张包容 ;基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性 ,强调中国特色。它是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通过继承创立理论体系 ;通过创新解决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它是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统一 ,强调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经济、人心的稳定 ,稳中求变 ,以实现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它是理想与现实性统一 ,规划了中国的未来蓝图 ,指出了实现蓝图的途径。它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立足于中国国情 ,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 ,但在其理论源头、形成过程及现实影响方面又具有丰富的世界性。正是这些特性使邓小平理论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有重大的理论贡献.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两者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到邓小平 ,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 15 0多年的发展 ,这是一个理论思维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也是一个客观实践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走进新的世纪 ,只要我们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我们的国家就大有希望 ,社会主义的事业就大有前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