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邵成 《科教文汇》2009,(32):260-261
日语语言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语言交际中的暧昧表达。暧昧的表现几乎涉及到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正是这样一个暧昧的国家。本文拟将探讨日本人暧昧表现的文化背景及其原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在动力。日本语中的暧昧表达和日本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思想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日本人暧昧语言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受日本独特的社会自然条件的影响,反映出日本民族的个性及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从日语的语言表达特征看日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的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外部结构,更重要的是其深层文化的民族精神。试图将暧昧、委婉、省略等几个日语表达的主要特征作为切入点,从文化的视角,对日语表达所隐含的日本文化进行粗浅地考察,加深对日语及日本人的语言心理特征的了解,以利于跟日本人的交流。  相似文献   

3.
暧昧是日语表达的一大特色,也是日本人重视群体意识人际交往文化的一种折射.但是,在翻译成汉语时,有时需要把暧昧模糊的语言具体化,否则易使读者感到不知所云.本文叙述了日语暧昧性的多种表达方式,并就各种情况的具体化翻译做出了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各种各样的语言行为中,不能接受对方的愿望和意愿时,表达拒接的语言是很难使用的语言之一。拒绝行为,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必须注意的礼仪文化,也是在异文化交流过程中必须谨慎处理的问题。在进行拒绝的时候,必须慎重的选择表现方式。特别是在异文化交流中,了解两国文化基础上再进行表达及其重要。本稿主要是以人际关系中的亲疏关系为中心,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两国人民使用拒绝表现的异同和语言表达的习惯及其特征,并且从文化和语言上阐述其不同的原因。伊藤(2002)在《断り表現における特殊性》中提到日语母语话者在拒绝劝诱的时候与说道歉语相比倾向于说理由。施信余在《依頼に対する「断り」の言語行動について-日本人と台湾人の比較》中分析了日本人台湾人的言语行为的异同,但是调查对象都是女性。  相似文献   

5.
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承载着文化信息。一个民族特定的语言行为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质,寒暄语便是其中之一。寒暄语日常使用最频繁,也很容易记住,所以学习一种语言往往最先容易接触的就是这种语言中的寒暄语。日语中的寒暄语是学习日语的基础,但这些寒暄语,却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和性格特征,也折射出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正>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生态下形成的语言也会表达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模仿其他民族文化与知识体系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日语也呈现出鲜明的日本文化特点。在强调国际交流与跨文化交际的现实背景下,对日语文化展开研究并探索其翻译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结合《日语翻译与语言文化》一书,立足于日语文化的生态特征,梳理日语的表达形式,总结其语言文化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就日语的翻译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语言能表达并且体现文化实体。如果我们在不同的国家,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所以,我们才能自如的运用这种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遗产,又会使文化实现永恒,同时,语言的变化也会反映文化的发展变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结合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和恰当地表达语言。  相似文献   

9.
浅议日语与日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反过来影响着语言。因此,日语反映着日本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日本民族文化的内容。本文以日语的特点为中心,阐述了从日语的特点中看到的日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差异在英汉习惯表达中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由此产生各民族特有的语言方式和习惯表达。对外语学习者而言,了解不同民族的习语即可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又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本文通过对中英两种文化的比较而分析了文化差异在习惯表达中的反映,从而告诉读者学习文化和学习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武欢  王建香 《中国科技信息》2009,(18):250-250,252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一种符号系统,它既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民族的文化,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就必不可少地带有文化内涵.英汉语言在词汇表达上有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它们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内涵.明辨其差异才能准确、和谐交流.  相似文献   

12.
典故是语言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典故寓意深刻、民族色彩浓厚,具有很强的修辞作用.典故的构成形式多样,来源极其广泛.不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在政论篇章、新闻报道和商业广告中,用典之处也比比皆是.着重探讨在商业广告中的用典现象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13.
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勤 《内江科技》2006,27(3):89-89,161
学习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表现不同民族的不同社会背景,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其文化而存在,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尽管中日两国之间文化交流久远,但日本民族因其独特的民族性格、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本文探讨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文化导入的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一种手段,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外来词的借用反应了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研究俄语中的外来词就要研究俄罗斯民族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以此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俄罗斯的语言. 一、俄语中外来词的借入来源 相较于其他欧洲语言,俄语诞生较晚.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与其他欧洲语系有着较为密切的亲属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语言必然带有该语言共同体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特征.谚语俗语作为语言中最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一种语言称名单位,是该民族文化、生活、经济、历史、心理等方面的浓缩表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深受日本民族精神和日本宗教信仰的影响,既充分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功利性和实用主义,又体现了西方科学文化和东方儒家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精神内涵.日本企业文化是其技术创新的精神密码,既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也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是文化的结晶,其表现形式固定,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英语中的典故和汉语典故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表达出不同的语言色彩和寓意.从宏观上分析,英语的典故和汉语的典故有着相似的源头,通过对它们出处的对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典故.同时因为典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给非母语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特别是翻译工作者更加注意典故的翻译方法.采用解构主义的"异化"翻译法,可以使之贴近本民族文化,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18.
语言和文化关系密切.词语的联想意义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价值观、政治、历史、民族传统文化、文学、神话和宗教等,不同国家的人看到同一词语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此外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内在关系,联想意义会随着文化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冠石,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不仅要转换语言,还要转换文化.从尤金·奈达的翻译性质示意图入手,以文化的视角分析阐述解释性翻译的必要性,并结合实例从成语、典故、谚语、歇后语、双关、专有名词、修辞手法、外来语和特定表达等角度具体分析解释性翻译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尹明花  李善 《内江科技》2010,31(8):52-52,84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该语言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式相互交际而使用的.同时,其一特定的语舌总是和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和国家及其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