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学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传扬优秀民族精神的根据地。小学语文课本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饱含着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既是语文教学课程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革新教学模式,随时随地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
陈瑛 《甘肃教育》2020,(4):67-67
语文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理念,根据现行教材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它在培养人的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提出“要以人文精神进行文科教学”。他特别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因此,在语文中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感、人文情操、人文情趣、人文情理等,合理地加以阐发,有效地加以渗透,适时“呐喊”,适度“灌注”,使人生得以充实,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语文教学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4.
语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主要的化载体语学科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学科。而阅读作为从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有其科学性,属认知行为领域;作为一种化又有其人性,属于价值情感领域。所谓“语能力,‘读’占鳌头”,就是指语教学总要秉着“语、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得较多.人文情怀是人文精神在一个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人的身上的体现.它内化到一个人非智力因素的各个方面.它能促进一个人的"四成"(成绩、成功、成才、成人),催化一个人的"三情(情感丰富、情趣高雅、情操高尚),使一个人拥有"二信"(信念坚定,信仰圣洁),形成一格(人格健全).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如果能在学生自身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三者之间架起桥梁,三心相通,产生共鸣,那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目的则不难达到。一、反复诵读情感驱动一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讲解中让学生来体会,这种方法绝不是最佳的———事实早已验证了这一点。如果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字里行间有所感悟,化情感为内驱动力,激发其灵感的顿悟及强烈的诉说欲望,产生与作者心灵的共振,才是我们期待的。即使他们只受到一丝感染,读出一分情感,得到一点顿悟,谈出一些感受,也是值得的。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学生读中悟出小男…  相似文献   

7.
中职语文教学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既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可尝试从语文字词教学的角度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一堂好的语课,这是我经常思考的。语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灵性的具有浓郁人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生作为人,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教学的人价值取向。所以我认为一堂好的语课应具备浓郁的人情怀。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要加强课外阅读,要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课程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目的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忽视了认知以外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其他目的,忽视了人的生命发展的多种需要,致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新的课程价值观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即教学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可以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应是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得到彰显和扩展。融合人丈性和工具性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本文试探讨课堂评价中怎样体现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1.
曹季红 《学语文》2009,(2):25-26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技能的人。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它讲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强烈的感受到新课改所追求的人文情怀。以下是我对此进行的初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由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的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 ,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学生作为人 ,是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 ,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观照。也只有洋溢人性之美的语文课堂生活 ,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2 0 0 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已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这无疑是语文学科认识的一个重大的超越。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谈几点…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与成长。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从“习题化”走向“人文化”,关注生命价值,让语文课堂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与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且通过人文知识体现出丰富的人文内涵。近几年来虽然各地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但它们却显示出一个相同的特点——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保持二者统一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文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教学者认真思考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17.
加强学生的人文情怀发展是新课程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从而正确地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的与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在总结过去经验的过程中找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邵伟 《考试周刊》2011,(88):42-43
中等职业学校理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然而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很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与学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关。本文谈谈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创新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探求新知的兴趣,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结合教材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再站在教师的角度,将琐碎的疑问提炼成可以接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从而激发…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了“亚健康”的多元化社会和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体制是导致学生人格缺失和精神迷惘的两个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课内文本探幽入微,多管齐下立言立人,课外拓展务实求效,宽而不泛怡情养性是“唤醒人文情怀,回望精神家园”的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