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心理理论认为,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出现的道德观点和道德概念大多浅显易懂。然而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粗疏地讲解,仍然难以达到“明理”的目的。“明理”不是指简单的知晓,而是要透彻的领悟,要  相似文献   

2.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理和行,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直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只有建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动机,也就是说"明理"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明理"明得透,"激情"才能激得真,"导行"才能导得实。  相似文献   

3.
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要着重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明理-激情-导行”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环节,而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又在导行。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4.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学生明理深刻,导行落实,应注意“五化”:一、感化感化,是指用行动影响或善意劝导使人的思想、认识、行为逐渐向好的方向变化。思想品德教师传授道德知识,就是善意劝导。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传授道德知识的正确,必须有情感的介入。二、深化深化,是指人的道德认识向更深的层次(或阶段)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师传授的道德知识,学生只有认识得深,明理才能透彻,才能得到升华。为了深化道德认识,教师必须占有充足的资料并且进行筛选,在教学时用有说服力的本例、图片、数据佐证,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论证道德…  相似文献   

5.
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行为是构成小学生品德心理结构的三种基本心理成分。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时,能把明理、激情、导行作为构成课堂教学结构的三个主要环节,一堂课如果能按照“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感情→指导道德行为”的规律去进行,就能取得更大教学效果。一、明理明理就是要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其知道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按照通常的说法叫“晓之以理”。要在“晓”字上下功夫。由“不晓”到“晓”·或由“口头晓”到“内心  相似文献   

6.
以讨论法进行明理教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强化道德认识的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它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即“明理、激情、导行”。在实际教学中,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渐进过程。在这三项任务中,“明理”是学生...  相似文献   

7.
选择“怎样让学生学会做人”这一线索展开教学活动,狠抓思想品德课中明理、导行两个教学环节,提出只有以明理为基础,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明理、激情、导行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任务的三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思想品德课任课老师的共同认识。但是,要真正上好思想品德课,在明理、激情、导行的过程中,我体会还得在“准、真、实”三个字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9.
王德胜 《学子》2014,(11):83-83
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淡化了道德灌输,回归到儿童生活,在走向互动与开放的道路上开始关注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怀着一颗求美、求善的心来向学生们展现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一、教师角色在课堂当中的体现德育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整体,它以生活为基点,以师生的互动为重点。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由明理、知情、导型三大步骤组成,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只有明白了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做”。  相似文献   

10.
“激情、明理、导行”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它反映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符合思想品德形成的四个要素:“知、情、意、行”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怎样处理好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激情、明理、导行”的关系,使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不流于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王芸 《考试周刊》2012,(90):125-125
品社教学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能否结合各课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应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提高学生对道德观点的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唤起学生心灵的碰撞,使学生得到道德行为的正确指导,从而得到道德感情的升华,有利于把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只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品德与社会的教法有别于语文课,更不同于班队活动课。它既是道德认知的教育,又是道德行为实践的指导,既有鲜明的思想性、有力的说理性,又有很强的导行性。过去,我曾在《多媒体组合与思品课激情明理》的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思品课"激情、明理、辨析、导行"四环式教学课型。"激情",让学生动情,为"明理"奠定基础;"明理",知理,懂得道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辨析",辨  相似文献   

13.
孝是德之本,孝敬教育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切入点。本文总结了我院渗透新时代特征的孝敬教育的创新实践,认为新时代的孝敬教育具有道德教育的社会作用,是产生“道德移情”的动力源;指出孝敬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交叉互动的内化过程,通过激情、明理、励志、导行。实现他律——自律——律他的螺旋式提高。  相似文献   

14.
明理·激情·导行浅谈作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山西吕红伟小学生初次接触作文后,小学教师要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环节是:明理、激情、导行。在教学过程中明理是基础,激情是条件,导行是关键,只有抓住这三个相关联系的环节,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质量,促使学生早日步入写作殿堂...  相似文献   

15.
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对全民道德素质的要求,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人对道德建设问题应该做到既明理,又践行,做知行统一论者。要践行,必须明理,只有人人明理,才能自觉树立革除不文明行为的责任感,只有个个通晓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才能使《纲要》的实施产生广泛持续的社会效果,本文六个论点的理辩之由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6.
思想品德课有其自身的特点,集中表现于“明理、激情、导行”三者的统一。三者互为依存、互为影响。互为渗透,相辅相成。明理就是要讲明道理,使学生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导行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抓住教学主要观点,理清教学思路,才能达到思品课教学目的。下面根据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第九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一课的教学思路G一、理清设课思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属于良好品德的教育。是同类教育内容在小学阶段的高层次。低年级有(要听别人的劝告)让学生初步了…  相似文献   

17.
“明理”二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明理。学生只有明白道理,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只有明白道理,才能真正获得教益;也只有明白道理,才能指导、约束他们的行为。教师在采用相关名人名言辅助教学明理时,忌向学生全盘讲授,应抓住重点,激发兴趣,让他们既能...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 ,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讲课所能解决的。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 ,亲自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 ,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 ,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 ,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 ,如何结合教材 ,采用科学方法 ,深化教材内容 ,促进学生道德内化 ,是小学思品教师所必须思考的。一、晓之以理 ,启发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明理是导行的基础 ,导行是明理的归宿。要想导行有效 ,明理至关重要。如《…  相似文献   

19.
人的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所构成的。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产生,道德意志的培养,都是为道德行为服务的。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只有把握准道德行为的方向,在教学中坚持全程式导行,才能真正使导行落到实处。一、诱发内部矛盾,确定行为导向教学前,学生对所要求的行为方向可能模糊不清。这时候,教者如能释疑,让学生在接受道德认识之前,对道德行为做出选择,就能诱发学生内心矛盾,便于教者纠正其行为方向,在明理时就能抓住重点,对症下药。如讲授《虚心好问》一课,教者针对…  相似文献   

20.
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抓好“明理”、“激趣”、“导行”三个环节,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吃透教材,注重教法,让学生“明理”   道德认识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使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