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仅用三万余字的篇幅就较为周到和公允地论述了文学活动流程里所要面对的绝大多数问题,其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他合理地运用了互证结构,《文心雕龙》在概念、章句、篇章以及各部分之间都存在着互证,正是这种互证的运用,使得《文心雕龙》获得了最为经济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记载,是事实吗?如果不是,那真相是如何被岁月烟尘掩盖的呢?纵观历史的长河,无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是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无论是楚汉之争还是一次次的欧洲争霸之战,战胜者都是要么英明神勇、要么大仁大义,战败者要么荒淫无道、要么愚不可及。胜出的历史法则果真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吗?近日,习《公输》一文,对此产生了深深的疑惑。文中写道: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自告奋勇地去楚国说服公输班和楚王,经过一番辩论,使楚国放弃了攻宋计划,捍卫了和  相似文献   

3.
文章考释了《新唐书》和《旧唐书》的顺宗本纪中对唐顺宗被立为太子的时间记载的差异,解释了清代赵绍祖在《新旧唐书互证》中对这种现象的疑惑,进而对两唐书本纪记载的立太子的时间进行了总体考察、比照,发现《旧唐书》本纪讲求实际,对太子的诏立和册立时间予以备载,而《新唐书》本纪则讲求春秋笔法,遵循君无戏言的古训,偏重对太子诏立时间的记载,认为这种倾向是由编撰者的指导思想造成的。文章还对唐代经历过正常的受立太子程序的十位皇帝的诏立、册立时间予以考辨。  相似文献   

4.
“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墨子》中才以思维规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范畴并被自觉运用也是从墨家开始的。墨家逻辑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对“类”观念的阐述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墨家“类”观念有重要的逻辑意义,其“类”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推类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中国古代“类”的观念,才能正确理解推类。  相似文献   

5.
在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其实成了课堂的看客,往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而对语文学习也逐渐失去了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除了依靠语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动和吸引学生外,更需要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文本,从文本出发,从浩瀚的文史哲著作中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着眼点和生长点,使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诗史互证"包括"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和"诗史互证"三个方面。自中国文学传统始,诗歌与历史同根共源,有着内在不可分离的联系。作为学术研究方法的"诗史互证",充分结合了此二种文体的内在机制,以历史真实与文本真实相互参照,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视野进行了极大地拓展。本文以陈寅恪《读<莺莺传>》的研究方法为例,讨论"诗史互证"研究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实践与缺憾。  相似文献   

7.
论《钱注杜诗》的诗史互证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钱注杜诗》是以经学的考证方法为基础 ,以史学的实证方法为架构所进行的文学阐释 ,是诗史互证的典范著作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二书,都大量运用碑史互证。虽然二书利用碑刻考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钱大昕、王鸣盛二人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有着共同的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9.
赵旭 《学语文》2009,(2):46-46
《墨子·公输》通过曲折入胜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墨子崇高的思想家、军事家形象,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篇,长期以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新近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的07版语文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九年级下册的课本中收入该篇。但书中对“何命焉为”与“吾义固不杀人”两处的注释却不甚惬当。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时期,众多注家纷纷对杜甫诗歌进行笺注、校释,钱谦益所撰《钱注杜诗》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阐释成果,突出贡献是开创了"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钱氏的阐释方法表现为,借助历史材料发明诗人心曲、以考证史事为侧重、以抉隐发藏为旨归,在阐释杜诗时往往将古典与今情相通、借李唐往事暗指明代政治、委婉抒写明末政治及己身所处的艰难环境,具有较鲜明的个人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1.
文史互证是我国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存在的历史悠久,经陈寅恪的完善得以成熟.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史互证方法的根源追溯,第二部分则是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从三个方面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的精妙之处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13.
现代学术大师陈寅恪所倡立的文史互证研究方法对学术界有深远影响.因而可以结合其代表性著作<元白诗笺证稿)一书,来具体探究和学习他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数学生之所以不会读课文,与其抓不住"关键"有很大的关系,只要能够抓住"关键",则如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余。那么,文章的关键在何处?如何引领学生去"突破"呢?一、解读题目细思量题目作为一篇文章的"窗口",与文章内容有着千丝万缕  相似文献   

15.
文史互证是我国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存在的历史悠久,经陈寅恪的完善得以成熟.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文史互证方法的根源追溯,第二部分则是以《元白诗笺证稿》为例,从三个方面对陈寅恪文史互证的精妙之处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孙诒让《墨子间诂》有三大特色和功绩。一是对墨学价值的重新评估和认识。二是校诂有间,集众家之大成。三是对墨学的源流、传授及其弟子事迹的考述,并对有关《墨经》六篇是否墨子自著提供了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计案件式问题,寻找害死祥林嫂的主要凶手,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探究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18.
胡传志教授的《元好问传论》于2021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成果的显著特征是对“文史互证”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既详尽剖释“古典今典”,又具备“了解之同情”,还着重立足文学本位,修正了“文史互证”之法中“重史轻文”的不足,充分做到了思前人之所识,发前人之所未发。这是元好问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其关于“文史互证”重新“发现”,为未来的元好问研究指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堂"同课异构"的自读课文教学公开课获得的启发,引发了我对自读课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20.
“文史互证”是陈寅恪先生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贡献.无论是在思想内涵方面,还是在文学研究方法领域,都为后学留下了可供继承的宝贵遗产.结合其代表性著作《〈秦妇吟〉校笺》,可对陈寅恪先生的“文史互证”的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