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人们对西方诗学思想的急切输入和运用,人们越来越失去了感受学、体验当下的耐性,这严重制约着当前中国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北京、重庆、上海、成都等地的几位学就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同意见,希望能够推动当前中国学批评的发展,对整个现代中国的学思想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三十多年来,雷达先生以特立独行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文学批评理论探讨铸造着自己的文学批评世界,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理论谱系、批评话语和美学原则,坚守着文学批评的尊严和独立价值,自觉地充当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导航者”和“守夜人”.在当今人情批评、圈子批评、酷评、媚评、空头批评、好话主义日嚣尘上,学院式批评走火入魔且大行其道的批评风气下,探讨和研究雷达文学批评思想对进一步认识雷达的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重建中国文学批评的精神形象和建设中国化当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日益增多,逐渐向学术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文学的研究融汇中西、贯通古今,显示了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新面貌."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26日在成都举行.国内知名学者、著名文学评论家等共6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在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取得的成就的同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与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美学思想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与美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美学的转型中具有构纽性的地位。本文从审美独立,审美与人生、境界说三个方面剖析了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与美学思想,及其接受西方资源,确阅国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范式的意义,这在当前广泛的文化交流背景中更具现实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若干学风问题.论题的选择、术语的使用、文本的释读、文献的征引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和更高的层面发展.所以,探讨学风问题,目的是更为有效地在学术领域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争取应有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中国是社会巨变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传统文化面向现代转型的过程。《百年文学与传统文化》将文学批评从政治依附的窠臼中剥离,还原文学作品的本真传统价值观念,对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多元化、各类型的价值体系审视,昭示了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发展的道路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德里达文学批评思想的传播,首先表现在翻译西方理论家评价“解构主义”的著作.以及德里达本人的原著;其次,中国学者在这些译著的理解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本土语境对“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重新作了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学批评有过一段庸俗化的历史,这导致了许多人对社会学批评的厌弃。然而,只有把文学放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进行社会学研究,才能真正摆脱文学批评的“自恋主义”而走向科学化。从丹纳到布迪厄,社会学批评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布迪厄所代表的新社会学批评的崛起对纯美学批评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动摇了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统治地位。如果不能说社会学批评代表了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唯一方向,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许多新范式中的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因此,今天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学。  相似文献   

9.
在困境中前行的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内涵与其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呈现的研究特点,指出当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处现状和困境,总结了困境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当下实际,提出了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一些个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文学批评面临建立本土化批评模式的任务,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症候和问题,要想建立起本土批评模式,就必须认清当下批评界的问题所在,症候背后的内在原因,排除社会转型期给文学批评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批评界对自身的反省正在开展,本篇论文梳理了已有的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症候的反思,得出了批评家的几种不同态度,总结出批评中出现的几个悖论性现象,并通过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状况的分析,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些症候的出现并不值得过分悲观,这正是说明了中国文学批评在逐渐走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迷茫,自我反省的阵痛过后,必然会有真正的建树!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文学批评的专著还没有产生。但是,在当时诸侯异政,百家争鸣的局面下,文学批评作为“微显阐幽,裁成义类”的准则,已被人们运用到阐述旧记新闻,编修古史典籍及渗透在诸子各家的著述中,不仅在当时发生了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很大作用。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封建时代,儒家思想被摆在正统的地位,强烈地影响了封建社会时期的文学和文学批评。因此,研究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孔子的文学观,对探索我国文学批评的源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建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这一阐释学的建立标志着他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文学形式思想的形成。詹姆逊从"辩证的文学批评""文学是一种社会的象征性行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和"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五个方面,阐释文本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张从形式着手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分析的终点与政治(意识形态)相遇,最终揭示文本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对于文本审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强调,使形式成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对中国当代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楚辞》、《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骄文、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郑振铎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上自先秦,下迄清代,从宏观上把握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全貌,简单勾划了中国文学批评演进发展的历史。其研究与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等学者的研究互为补充,拓展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僵硬陈旧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新的整体观研究范式,这种整体观范式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沿用至今。但是,当文学批评实践未能充分体现这种整体观时,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拓宽整体观研究范式的内涵,将文化研究作为整体观研究范式的内涵外延加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讨论中。  相似文献   

17.
文学批评在我国一直呈现着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格局。2004年,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提出有力地扭转了这一局面,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但仍存在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研究对象单一等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在未来应该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不断拓展批评研究对象,勇于创新,开展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中国的文学批评面临建立本土化批评模式的任务,同时也呈现出一些症候和问题,要想建立起本土批评模式,就必须认清当下批评界的问题所在,症候背后的内在原因,排除社会转型期给文学批评带来的不良反应。目前,批评界对自身的反省正在开展,本篇论文梳理了已有的对当下中国文学批评症候的反思,得出了批评家的几种不同态度,总结出批评中出现的几个悖论性现象,并通过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状况的分析,认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些症候的出现并不值得过分悲观,这正是说明了中国文学批评在逐渐走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迷茫,自我反省的阵痛过后,必然会有真正的建树!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深陷模仿和阐释他人的旧语境中;全媒体时代及"编辑文学"、多模态文学等现实存在,浅批评风行;缺乏问题意识和清醒判断力,无法克服刻板印象;精神低迷,状态不佳。而同样在中国文化沃土里成长起来的"笔耕组"却很好地规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各种不足,坚持中国特色批评路线,得到了作家的认可和社会的肯定,成为中国文学批评领域有意味的品牌之一,为中国当下文学批评提供了思路,作出了示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是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核心课程,也是非中文专业的文科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后者,人们普遍地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对其设置的目的及原则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了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撰使用、教学的方法手段等环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人们必须正视现实,看到问题,采取措施,走出误区,从而使<中国文学>这门课程实至名归.为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