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增海 《新闻知识》2001,(10):51-52
我是一家县级电视台的编辑,除了组编本台记者的稿子,组编全县15个乡镇40多名通讯员的稿子也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七年来的编稿体验,使我认识到,农村通讯员生活工作在最基层,他们情况熟,感觉广,占有得天独厚的报道优势,农村新闻主要依靠他们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但由于农村通讯员没受过专业训练,在文化水平、新闻敏感性和政策理论水平等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现状,表现在写稿方面,写基层成绩的“表扬稿”多,报道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活动多,报道会议多,而反映普通群众的创造与贡献、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乡土风味…  相似文献   

2.
我在基层当通讯员多年,采写的稿件有100多篇被中央级新闻单位采用,有600多篇被省、军区级新闻单位采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较深的一点是,作为一个通讯员,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努力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只有胸怀全局,眼中才有新闻。我初学写稿时,不懂得调查研究,更谈不上了解全局,见什么,写什  相似文献   

3.
我们全矿务局有52个通讯组,400多名通讯员。我们认为,不断提高通讯员的素质,是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基础,连年在这方面都下大功夫。《新闻爱好者》是培养提高通讯员采写水平的最好教材。她通俗易懂,介绍的实践知识多,许多文章就是基层通讯员亲身的体会,适合初学写作的新闻爱好者学习。通讯员带在身上,随时可学.比集中开会或办培训班,方便多了。说《新闻爱好者》是“没有围墙的大学校”,是指导通讯员采访写作的“教师”,她是当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新闻专业刊物中,我对《新疆新闻界》情有独钟。记得前年刚入伍时,部队成立新闻报道组。团里知道我入伍前是县中学生文学社社长,又发表过20多篇文学作品时,就让我当报道组组长。我满口答应下来,下了决心要改变团新闻工作的落后面貌。我自信发表过文学作品,搞新闻报道不过是小菜一碟,还没有认识到学习新闻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一段时间碰到什么写什么,两个多月过去了,五六个人的报道组只有3篇稿子见报,我这当组长的连—篇还没发表,我急得团团转。这时,政治处主任找来几本《新疆新闻界》杂志要我看看。我捧起仔细阅读,方才觉得有门,它栏目多,内容丰富,实用性较强,也贴近新闻实际,对基层通讯员,尤其是初学报道的通讯员确实有帮助,从此,就结识了它。吸收刊物提供的新闻知识,使我渐渐入了门,搞清了新闻和文学的区别,懂得了如何按新闻的基本要素采写新闻,路子—亮  相似文献   

5.
经常听到初学写作的农民通讯员有这样的议论和苦恼;“哎呀!我很想写稿,但是找不到新闻线索,不知道写什么好。”能不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这在新闻学上叫“新闻敏感性”。初学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农村青年,由于对新闻工作不熟,虽然经常生活在基层第一线,活动在“新闻宝库”之中,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新闻敏感,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就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困难。因此,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通讯员来说,必须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常年坚持搞报道的通讯员。近几年来,每年在各类报刊电台录用的稿件达300多篇。为此,许多人问我:“你是怎样处理好工作与报道的关系的?”我的回答是:“结合工作搞报道,工作报道两不误。” 一、工作之便抓新闻。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搞储源调查,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对此,我常在做这项工作时抓住时机,捕捉新闻。白天在调查中顺便了解一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搞了十几年通讯报道的基层业余通讯员.写稿实践中,我认为一名通讯员坚持学习应是没有止境的,既要纵向学习新闻写作技巧,又要横向学多方面的知识,才不致于在新闻宣传中顾此失彼,甚至吃苦头.  相似文献   

8.
读者评刊     
《新闻爱好者》帮我成长我在商城县广播站搞通联,编专题,有时还采访。工作之余也向上级新闻单位投寄点稿件。但用纸率极低。我认为自己一没送稿机会,二没熟人,投稿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停笔5年没有向外投稿。《新闻爱好者》公开发行后,我仔仔细细地阅读。新闻前辈、中青年记者的成长道路和基层通讯员坚持业余写稿的事迹激励了我,深入浅出的新闻采写讲座和好新闻作者谈的体会,使我入门有了引路人。我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一次,我采访逮捕扒车越货团伙的大会,按常规,发个大会消息就行了。我没有那样做,而是用大会场景、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通常把采、写新闻形象比作"抓活鱼"."多抓鱼,抓活鱼,抓大鱼",多上稿,是广大通讯员尤其是初学新闻写作者的迫切愿望.怎样把愿望变成美好现实?作为一名由部队基层通讯员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我把20多年来一直在想,并在军队和地方包括高校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讲课的重点部分:<通讯员应先学抓小"鱼">单独整理成文,粗浅地谈一下"鱼"、"渔"经.  相似文献   

10.
常听一些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反映,基层“天地”有限,没新闻可写。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平时注意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多看报,多听广播,常把周围的人和事同全局的情况联系起来思考,从中发现很多新闻。前一段,许多企业搞劳动优化组合,有些职工对此产生很大顾虑。我对上下左右的信息综合分析后,写了《优化组合不能掺杂个人好恶》  相似文献   

11.
培训基层通讯员是省报群工部门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基层通讯员一般来自乡镇政府、乡镇企业和县属厂矿、国营农场等,他们大都在办公室或政工科搞文秘工作,兼搞宣传。他们文化素质都比较高,有的曾在报社电台发过不少稿件。但一般说来,大多数对新闻都在入门阶段,他们热情高。干劲大,热爱新闻写作,可是对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却不甚了然。通过短期培训,为他们指明方向,让他们少走弯路,早日成为新闻战线的优秀通讯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报刊、电台要多出精品.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有源源不断的好搞。好稿从哪里来?除了专门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以外.长期生活在基层的通讯员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通讯员怎样才能写出新闻精品呢?我认为,要把握六个要点:一是要有精品意识。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相比,通讯员出精品的难度会大些。但是,通讯员写好稿出精品,也并不是完全办不到。听听广播、翻翻报纸,看看各种好新闻评比.有许多好新闻就出自通讯员之手。实践证明.只要树立起精品意识.再下上~番苦功夫,通讯员照样可以写出好稿和精品来。要树立精品意识,首先要认…  相似文献   

13.
有的通讯员,在报刊发表几篇小稿后,就不满足于小打小闹了,结果用劲不小,效果不好。我认为,这种愿望是好的,但写大点的东西总要有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一般地说,基层通讯员还是应以写“小”为主,不要整天净想干大块的,一鸣惊人。因为,一是开始学写难免经验不足,二是基层通讯员的天地毕竟狭小。因此应立足本地、本单位,拣那些有意义的,有新闻价值的小事写,在小写上做文章。我熟  相似文献   

14.
说起来搞新闻也有十五六年了,一些同行和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问及我抓新闻有什么秘诀时,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党报通讯员,必须具备四种最基本的素质,那就是铜头、铁嘴、橡皮肚子、飞毛腿。  相似文献   

15.
基层通讯员对外投稿时,心理往往疑虑重重。不是怕稿子不‘硬气’,编辑不给编,就是想着自己没‘门子’,报社不给发。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要有勇气破‘三观’。一是破除迷信观。1988年,我写了一篇反映车间班组互助储金的稿子,投寄给《西安储蓄报》。开始我想,新闻报道是一项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由专门人才从事的工作,非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采访,经常会有通讯员向笔者诉苦,因为"没的写"而完不成单位的报道计划和报道任务。以笔者对基层通讯员的了解,初学写作者有共性的一面,那就是:写作热情很高,但敏感性不强,从而制约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工作在基层的通讯员,写好新闻报道,我的体会有"三多"。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和一些通讯员朋友交谈,常常听到基层单位“塘小水浅没鱼抓”的叹息声。其实,这只是片面性看法。我以为:“有价值的新闻多发生在基层”,这就看通讯员会不会“找”。 ①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觉得“写自己最清楚的事情”至关重要。基层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对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相对来说比报社记者来采访要容易得多。报社记者来采访有时也会遇到困难,诸如某种专业不懂等。而基层通讯员却不同,最起码对身旁的同志一些专业知道一点。这关键在于,通讯员对“知道最清楚的事情”判断是否是新闻的准确性,这也就给通讯员提出一个问题,加强新闻敏感性。去年元月份,我回家到马嵬坡火车站,到养路工区好朋友陈团团和黄恩惠那去了一趟,这两人我较熟,一个自学无线电、一个自学中医学,且都有成绩,于是顺势我采写了《养路工区的“小字辈”》一稿,被《中原铁道》3月10日采用,《西铁信息》也采用了我拍摄的图片。  相似文献   

18.
若问通讯员是否会取消?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因为世界上只要有新闻和新闻单位,就需要通讯员。通讯员是报社通向四面八方的神经。广大通讯员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新闻素材最了解,可以避免遗漏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失去通讯员这些“神经”,则新闻就会失去主心骨。通讯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同盟军。只有专业记者和“编外记者”(通讯员)携手并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相似文献   

19.
对于通讯员尤其是初学采写新闻报道的基层通讯员来说,最大的困惑和苦恼是不知道哪里有新闻,感到无东西可报道。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通讯员缺乏发现和获得新闻线索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新闻信息不灵通。  相似文献   

20.
我评第一期     
编辑同志: 《新闻知识》1987年第1期刚好在春节前出刊,趁着走亲戚空闲的几天,我仔细阅读了几遍,并和周围同行交换了意见,简评如下: 优点: 一、设立的“通讯员鼓劲台”好。我在基层搞编采工作,接触到许多通讯员,每次举行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