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刘侠 《中文自修》2011,(10):21-23
人物传记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重要一类,以写人记事为主。人物传记是对真实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客观介绍,但同时也渗透了些作者的主观价值判断。阅读人物传记,不仅要读懂历史人物的具体言行,还要能从人物言行中品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另外还要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中看出作者本人的思考立场。这一类散文通常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望造人物形象,阅读时  相似文献   

5.
张鸣 《中学文科》2009,(3):22-23
是,多不卫生 李福林是珠江三角洲的地方军阀.一生以守住这块三角洲为业。有人告发他的部下在他的防区抢劫.他集合官兵训话.开口就骂:“契弟(土匪对同道晚辈的称呼,也是粤语骂人的口语),在尼处(粤语,这里的意思)吃,又在尼处屙(e,粤语解便之意),要屙就去远一些啊。”  相似文献   

6.
于瀚 《学习之友》2014,(4):54-56
民国官员腐败众所周知,但同时民国之官也极其难当。以县长为例,若无高超之技巧,欲在地方军阀、省府大员和土豪劣绅之间辗转腾挪,并全身而退,实可谓痴心妄想。  相似文献   

7.
北洋时期,中国地方军事化已达到极点。由于执政当局无力提供过于膨胀的军事给养,更不能统御地方武装力量,军阀动辄以摊派、抢劫等手段疯狂掠夺地方生存资源。而地方社会在守护与争夺生存资源中,又分化出枪会、民团等武装组织。这些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民众深陷于军事化漩涡而不能自救。  相似文献   

8.
倪嗣冲主皖时期,不满于中央拨款,使用减政节支,截留解款,经办盐务,举借内外债款等多种手段筹措安武军费。军费筹措途径的多样化和军费的稳定有利于倪嗣冲控驭安武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国初年安徽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安徽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趋于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9.
督抚制度形成于明代,发展和完善于清朝初年至中叶。鸦片战争以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清朝地方督抚的权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可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政治、军事势力。清末督抚势力的崛起是形成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了19世纪后半叶乃至20世纪初期中国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国家统一与地方政争:以四川"二刘大战"为考察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2年10月,四川爆发了“二刘大战”。大战期间,徐向前、张国焘领导的红军趁势进入川北,南京国民政府也积极介入四川政局,四川因此变成了国民党、共产党和地方军阀相互竞逐的舞台,几方势力纠缠互动、此消彼长,对日后的四川乃至全国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川也因此成为全国舆论关注的焦点。深入分析此次大战中各方的计虑所在以及全国舆论的关切与期待,当能更深刻地展现南京政府领导的“国家统一”运动所遭遇的困境、挑战及其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民党在江西势力的消长与中央苏区的起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31年以前,江西一直处于客籍军阀统治之下,他们本身力量薄弱,又同中央及地方土豪有很深矛盾,使江西成为反动统治薄弱的环节,为中央苏区的发展造成了最有利的客观政治环境。1932年以后,特别是1933年下半年以后,熊式辉主持赣政,建立了比较雄厚的江西地方势力。蒋介石的全力“剿共”与熊式辉的大力“协剿”,使江西成为国民党统治强固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要在江西一省之地打破第五次“围剿”,是很困难的。党内“左”倾冒险主义者没有适时跳出根据地,寻找新的落脚点,反而实行政治上的进攻路线和军事上的保守主义,帮助敌人实现其战略计划,使革命陷于无可挽回的败局中。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你若没读过《地球的红飘带》就难以体会长征的艰苦卓绝。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由赣经云贵川抵达陕北的过程,沿途险象环生,包括恶劣的环境,少数民族的误解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全书共七十五章,由四渡赤水、雪山草地和遵义会议等故事组成。除了再现历史记录,作家魏巍还在小说中塑造了金雨来、杜铁锤等普通革命者的形象。有人说长征是红军被迫战略转移,其实更深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相似文献   

13.
在时空中,有个问题贯穿始终:怎样生存和发展下去?而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满足生存和发展需求。对于19、20世纪的中国来说,由于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方式无法继续,而新的方式又长期难产,使得此时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异常艰难和曲折。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与农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运动,这场运动以农民问题为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造运动,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超过了以前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运动。太平天政权的兴衰与农民问题解决的好坏紧密相关,这就揭示了农民问题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从农民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考察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太平天国兴亡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