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学》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以及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研读《大学》,可从“三纲领”和“八条目”及其内在联系入手,以大学之道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为主线,力求发掘不同历史时期著名学者对“大学之道”的传承与发扬;从大学校训对大学之道的吸收与运用的角度,揭示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道对确立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成人之道、教行迁善之道。《学记》对大学之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在传统中国行之有效。中国早期大学培养治国人才,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仍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使人们疏离了传统,对"大学之道"竟然变得"习而不察、莫名其妙"。毫无疑问,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引领社会,传承和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意识",认真借鉴传统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3.
涂又光先生的幸运与遗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涂又光先生与我们永别已经两年多了,还是有一些人无法忘记他,想着以学术的方式纪念他,想着怎样将他留下的薪火传下去。岭南师范学院的罗海鸥院长,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应强院长,就是这些人的代表。他们不仅有心想做弘扬涂学的事情,而且有能力、有资源将之做成。在他们的号召下,我们相聚在岭南师范学院,参加这次涂又光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1。涂先生是我的恩师,我理应为这次研讨会做点什么。先是准备写一篇文章,但是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比冯友兰年长两岁。虽年龄相若,却一为师一为生。一度,两人关系甚密。孰料,后来分道扬镳,形同陌路。20世纪70年代初,在中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对孔子的大批判、大否定。冯友兰原本是以光大儒学为己任,可运动一开始,便一反自己历来的主张,随着潮流发表了大量的批孔、批尊孔的讲话和论文。对此,梁漱溟先是出乎意料,后是极不以为然。在日记和书信中,梁漱溟不无激愤地谴责冯友兰,认为他那些批孔的言论简直是一派胡言。从这以后,他们也就大梁  相似文献   

5.
顾明远 《辅导员》2014,(15):1-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努力。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做人的教育,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认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这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具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的高贵品质,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人为本,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努力。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做人的教育,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认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这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具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的高贵品质,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进入反思和调整期之际,前期快速发展阶段所遮蔽的问题逐步凸显甚至放大。特别是近年来,领域内外对教育技术学科在研究对象、学科边界、学科矛盾和学科价值等方面提出了较为尖锐的质疑。回应和澄清这四个基本问题是消除学科"合法性疑问"和信任危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大学的首要职能,教师是实现教学职能的根本。受评价导向、资源分配等外部环境的冲击,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发展成为被普遍忽视的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一所大学的实证研究,了解到当前大学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和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师教学发展的诉求,理性分析造成教师教学认知与行为选择矛盾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和完善大学教师保障制度、教师发展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促使大学回归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9.
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是我校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组积极探索的课题。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发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引入和运用生态体验教育理念,能有效促进品德与社会学科生命教育的贯彻落实,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知识形态的教育技术学科,采用文献分析等方法,从学科形成和发展若干标志的角度,即学科基本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分析和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透过该学科诸多的分歧,试图把握该学科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面貌、学科核心内容,以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学科。  相似文献   

11.
王娟  林春福 《中国教师》2009,(Z1):227-227
<正>我们说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和建设,都不能不伴随着对研究对象、范围、学科地位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明确,而对这些问题的较为明晰的认识,正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前提和标志,也会对各种实际教育过程中起到统帅和指导作用。因此,首先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社会学作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和课程论的一个领域,正逐渐成为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热点与前沿课题。期间,课程社会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制度、课程政策、课程文化、课程知识、课程中的性别等问题,其中,对课程知识进行的社会学分析又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学科,对科学课程进行社会学研究的成果很少。赵长林教授敏锐并兴奋地“嗅”到这一极具意义也极富挑战性课题的价值,对科学课程及其变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社会学审视,  相似文献   

13.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研究以"人"为立论前提,从以下两个维度展开研究:其一,从"人的思想"和"人的活动"视角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之"人";其二,以"人的活动"为认识视域,以"规律论""现象说"等观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之"人"的研究。欠缺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承诺的研究理念,泛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匹配度不高等构成了现有研究症结所在。因此,在"交往视域"中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运用阐释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应成为推进该问题研究的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上,对于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人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教育"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但毕竟失于简单.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教育与教育学的关系都更加丰富多彩.作为一门学科,一方面,教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为整个教育实践方式所规训;另一方面,教育学只是人类理解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教育却是教育学目前可能拥有的唯一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5.
(评议论文)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原载《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原文提要]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存在课程与教学两种不同视角。现代语文知识主要通过移植与引进、选择与创造而形成。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审视.目前占主导的语文知识观以追求客观、普遍与价值中立为表征,是典型的工具主义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所遵从的自然科学范式.往往湮没了语文知识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7—18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迎来了建院30周年庆,同时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一起举办了“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院庆暨研讨会期间,群贤毕至,盛友如云。来自9个国家以及中国两岸三地的400余位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和大学校长代表、院友及记者编辑等汇聚厦门,其中会议代表331位。大家在一起回溯高等教育学科三十年发展历程,展望未来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同时就大学教育质量的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是我院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特别高的一次学术盛会。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生物学研究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由生物学、认知科学和教育学整合起来的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应运而生。从生物学视角对学习和教育概念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在这个学科的发展中,超学科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这个学科的实质以及推进超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的小泉英明院士领导的超学科队列研究为深入探索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期特别刊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加仙教授等对小泉英明院士的访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由深圳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举办的"人文思想与人文教育研讨会暨韦政通先生八十八寿诞学庆活动"于2014年11月28日-12月1日在深圳大学举行,这是著名思想家韦政通先生第四次受邀莅临深圳大学进行讲学。此次活动汇集了海内外四十余位对人文思想、教育充满热心的学人参与,为期两天的会议议程主要有韦先生主讲的首届"汤一介儒学讲座"以及与会学者对人文教育的交流探讨。[1]"汤一介儒学讲座"是深圳大学为纪念已故的著名人文大学者汤一介先生而设立的,汤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思想文化和学术研究的发展,梳理、总结我国历史教育史不仅意义重大,也是学术研究的常规做法。近60年来的历史教育研究无疑是我国历史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赵亚夫教授“历史教学问题研讨”专业课时,都要花较长时间仔细梳理这段历史。这既是学术研究的需要,也是对前辈学者的尊重。赵恒烈先生去世后,赵亚夫教授认为有必要做些抢救性工作,即除了加强文本研究外,还应该留下口述材料。于是自2011年开始,赵亚夫教授的研究生在于友西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用赵亚夫教授的科研经费,有计划地开展采访工作。这些老先生不仅热情地接受采访,还认真校阅、修订采访文稿,确保了采访内容的真实性。本刊连载相关访谈内容,与广大读者朋友分享历史教育前辈学者们的学术和生活智慧,以期更好地推进中国历史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期访谈中,周愚文院长主要谈了三个问题。首先是教育学院改革创新的问题,接下来是关于师范大学自身特色和竞争的问题;最后是教科研人才培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