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1.使幼儿能将上下两组物体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并能熟练地说出两组物体是一样多或不一样多(多一个或少一个)。2.发展幼儿初步的分析、比较能力。3.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准备:小盘子、橡皮泥若干。小盒、小积木、贝壳若干。小兔跳磁带、小兔头饰若干。  相似文献   

2.
一、情况分析我班大多数小朋友已掌握了10以内物体的点数,并能准确地说出总数。几个数学能力较强的幼儿还能目测5以内数群,只有几个幼儿点数时速度较慢,有时还会说错总数。另外,大部分幼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初步建构起一一对应的观念,学会了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一样多”。据此我在安排“是不是一样多”数的守恒教材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大部分幼儿学习不受物体大小及排列形式的影响,比较8以内的两组物体(同类)是否一样多。 2.能力弱的幼儿至少学会不受物体的大小影响来比较5以内的两组物体(同类)是否一样多。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声音小实验,使幼儿知道声音是看不见、抓不着、能听得见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和节奏感。 3.丰富词汇:物体,振动,发生。 二、教学准备:  相似文献   

4.
第三阶段:集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守恒对两个集合之间数量关系的守恒,是幼儿数概念形成的标志。这阶段活动的教育目的是让幼儿学会不受物体排列的空间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特征的干扰,准确地判断出集合间物体数量的多、少或一样多。小班这阶段的活动限制在5以内的数量范围,而且只学习一些比较的基本的活动方式,为幼儿到中班后进行守恒训练打下基础。实例一:《一样大的放一起》目标:幼儿把卡片分成两类,卡片上两个相同图形一样大的放一起,不一样大的放一起。材料:分别在卡片上画两个图形,有的两个图  相似文献   

5.
物体分类教学 要让幼儿意识到分类操作的依据: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因此,意识到分类对象的共同特征,把握分类的依据,是分类操作的前提。我曾进行过幼儿分类操作的测查,其中有不少幼儿的分类依据都很模糊,有的操作后说不出分类的理由,有的操作结果与分类依据不相吻合,例如幼儿按两个特征,把一样颜色、一样形  相似文献   

6.
对小班幼儿进行比较物体量的教学,是幼儿计数前的准备,是形成幼儿数概念的基础之一。量的比较,有连续量的比较和不连续量的比较。幼儿对量的比较,分为数前比较和用数进行比较两个阶段。数前比较物体的量,在三岁左右进行。三岁左右的幼儿,一般能听懂大小、长短等词意,能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长短。他们通过连续量的比较活动,可以感知同类物之间量的相对差异,积累一些感性经验,为排序打基础。三岁左右的幼儿,对物体集合的感知是模糊的。他们通过不连续量的比较活  相似文献   

7.
刚入园的幼儿能教10以内数,这是模仿大人,像背顺口溜一样,并不代表对每个数实际含义的理解,不懂得“1”代表一个物体的数量,“2”代表两个物体的数量,不能把数与物联系起来。为让幼儿真正对数有初步认识,培养幼儿认数、计数的意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教幼儿计数时,首先,让幼儿练习按物点数、用手触摸和移动物体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要求幼儿做到手口一致,既不重复,也不漏数。如:玩“蚂蚁搬家”游戏时,让他们数数自己搬了几粒豆;在幼儿吃午点时,让他们数数是几个苹果;发放餐具时,让他们数数桌上的碗筷;摆放椅子时,数数有几把椅子等等,并要…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复习7以内的数数。教学要求:能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等的影响,正确地判断7以内物体的数量;用听觉感知7以内的数,并画出相应数量的圆形;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准备:图片一张,卡片三张。小铃一付,每个幼儿两张纸和一支笔,小红花若干朵。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各物体的数量。请小朋友说说图片上有什么?它们各有多少?  相似文献   

9.
情况分析幼儿已学习了运用目测比较物体的粗细、长短、高矮、宽窄等,大部分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对比较的结果进行正确的排序,但也有少数幼儿由于基础差和接受能力差,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另外,对粗细、长短、高矮、宽窄差别不太明显的物体,幼儿在用目测区别比较时,常常判断失误,因此,幼儿需要学会除目测以外的其它自然测量方法,以便对大小、长短、粗细、宽窄等不太明显的物体进行正确分类和排序。内容和要求1、幼儿学会正确使用两种以上简单的自然测量方法来测量物体。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对3~5种物体进行比较排序3、发展幼儿的思维力。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数量形的教育在日本幼儿数学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日本幼儿数量形的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教育方法上 ,注重让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自然地掌握有关数量形的知识日本幼儿期的数量形教育强调让幼儿在环境中自然地感受、了解并掌握有关的数量形知识 ,反对由教师直接“教”给幼儿知识。例如 ,在比较物体的多少、一样多时 ,教师一般不要求幼儿坐在教室里,在桌面上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如比较杯子和杯盖哪个多 ,哪个少 ,或比较小棍和小豆哪个多 ,哪个少 ,因为这种比较没有让幼儿感受到比较的必要性 ,而只是让幼儿遵循教师的要求 ,完…  相似文献   

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引导幼儿利用提供的材料,大胆探索船为什么不沉. 3.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共同分享创造成果,乐意与同伴合作.  相似文献   

12.
活动目的: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培养幼儿耐心、细心的习惯。活动介绍:火柴棒拼画是用不同颜色、长短不一的火柴棒将一些物体的图形表现出来。(见附图)这是深受幼儿喜爱的简单的造型活动,能结合计算教学把物体用几何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火柴棒拼画总的来看较为简单。其难点是根据形象的需要确定长度并折断火柴:蘸上浆糊,均匀地贴在植绒纸上。这几个步骤需要幼儿细心操作。活动准备:1.火柴棒:长短不一、色彩多样的火柴,人手一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一样多”概念的教学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重视直观教学幼儿思维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一样多”概念的教学中,要重视直观、正确、灵活地运用教具和引导幼儿使用学具。譬如:让两个幼儿互相数对方的眼睛、耳朵、手、脚的只数,比比谁的多,引导幼儿亲身体会2和2一样多,借以初步形成“一样多”的表象。又如拿出几把小椅子,让幼儿数一数(比如是3把),又捧出几个布娃娃,让幼儿数一数(比如是3个),请幼儿让每个布娃娃各坐  相似文献   

14.
序数有两个作用:一是可用它来区别外表一样的多个物体,二是可用它来区别某些物体的排列次序和位置。序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教师应该帮助幼儿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一、通过课堂教学使幼儿初步理解序数的作用。如为了使幼儿理解序数可用来区别外表一样的物体,教师准备好大小、颜色完全相同的三只皮球,上课时把它们分给小英、小华和小明三个小朋友。分好后,让这三个小朋友将皮球举起来给幼儿看一下,再将皮  相似文献   

15.
在计算教学中渗透“守恒”思想,让孩子们从观察、分析中得到一些不变的规律性的东西,有利于孩子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一、数的守恒数的守恒指的是一组物体的数目,不因其体积大小、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可是四五岁的幼儿,在判断物体的数量时,往往受到物体大小或排列形式等的干扰,作出错误的判断。即便是相同个数的同一种物体,会误认为体积大的一组数量多,体积小的一组数量少;误认为排列得疏的一组数量多,排列得密的一组数量少。针对这种情况,如教学4的认识时,不妨选用4个大皮球、4个乒乓球作实物直观。先引导他们点数大皮球和乒乓球的个数,确认每一种球都有4个之后,便设问:“想想看,是4个大皮球个数多,还是4个乒乓球个数多?”旨在排除  相似文献   

16.
专题:数学教育经验交流 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从小班下学期到中班都涉及到“比较相邻两数关系”的教学内容。在每一阶段的教学中总有一部分幼儿无法及时掌握此项内容,我们发现在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时,如果将物体一一对应摆成两排,多数幼儿能正确说出答案.如教师问:“5个苹果和6个桃子比,谁多谁少?”幼儿能正确答出:“桃子多,苹果少。”但是,如果将两组物体进行不规则摆放,并深入到提问两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教会幼儿用几何图形表现物体,表现自我,能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利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我们在中班开展了此项教学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认识几何图形1、通过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几何图形的外形特征,认识边、角间的关系; 2、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听后画几何图形,使他们能画出图形的基本特征; 3、观察用几何图形拼成的形象。通过这一阶段活动,使幼儿对常见的几何图形有比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激发孩子们拼、画几何图形的兴趣第二阶段:学习用几何图形组成单个物体  相似文献   

18.
活动要求: 1.使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粗细、高矮,懂得长和短、粗和细、高和矮都是相对的,不是固定不变的。2.培养幼儿迅速分类、排序的能力。活动准备: 1.不同长短、颜色的竹片3根;高度相同、粗细不同的纸筒3个;高矮不同的教具树两棵,粗细、高矮、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瓶子3个。2.每个幼儿一袋操作材料,内装长短不同的纸条4根、粗细不同的小棒4根、高矮不同的剪纸花瓶4个。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数学CAI     
本文浅介一组利用幻灯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与《课件素材王》辅助设计的教学案例,供大家参考。案例一:认识数字3和0目标:1知道用“3”可以表示3个物体或第3个物体。2学会用“0”表示“没有”。素材:动画插件小兔,头上带螺旋桨的乌龟,带轮子的小鸡,小树、小山及小河背景图等,动画效果预设为出现、从上方飞入、驶入。过程:①电子幻灯放映“龟兔赛跑”情境,让幼儿说说图中有几只小动物,它们各在第几跑道。②让脚上安有轮子的小鸡驶入画面。提问:小鸡要参加赛跑,没有跑道怎么办?(引导幼儿为小鸡添加第3条跑道,知道图上现在有3只小动物。)…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计算部分中规定:“要求大班儿童学习将一个实物或形体等分成二份、四份,知道原实物或形体比每一份大,每一份都比原实物或形体小。”为了掌握大班儿童在学习等分过程中的特点,确定等分教学的具体要求、方法,以及探讨通过等分教学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等问题,我们进行了个案调查和教学实验,现小结如下: 幼儿理解等分的特点1.幼儿对等分的理解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密切联系。例如,当老师问:“一个苹果要给两个小朋友吃,每个人要吃一样大,应怎么分?”几乎百分之百的幼儿能凭生活经验感知一个物体的二等分,就是分成两份一样大的物体,因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个物体分成两份一样大的事例。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