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5亿.相较以往的信息传播,微信传播兼有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双重属性.以通讯录好友为基准的微信传播封闭式的强关系网络结构逐渐消解,公共性不断融人平台虚拟的私密空间,这导致微信用户使用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比以往更复杂. 调查方法和样本 1.调查方法.本次研究基于问卷调查采用定量分析法,将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平面媒体相结合.线上调查主要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下调查通过调查小组进行纸质问卷发放.为了使线上调查更客观,我们进行了以下控制:一个IP地址对应一份有效问卷,线下调查组尽量将男女比例控制在1∶1.  相似文献   

2.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3.
黄纯华 《声屏世界》2014,(10):65-66
<正>微信营销是随着微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新型点对点的营销方式,用户的主动性,商家的热情反馈,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信息的有效性。公共平台以及朋友圈——互动营销在公共平台里推出商品或者品牌信息,对品牌或产品有需求有兴趣的用户会自动自发地去加商家为好友,接受公共账号的信息,在公共平台里和商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问题的咨询。公共平台背后的商家往往有专门负责微信的  相似文献   

4.
邱婧玲 《青年记者》2016,(17):81-8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的主角不再只属于大众媒体,社交媒体也步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学习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传播渠道. 微信传播的特征 1.传播内容有隐蔽性 微信的本质是即时通信,其特征是一对一的私密通信.在精细化的交际圈中,微信的传受双方以亲人、闺蜜、朋友、同事为主,由于信源与信宿的特殊关系,微信信息交流的内容更为私密.同时,为了通信的隐蔽性,在微信中对于同一照片或者状态的评论者之间若非朋友关系,相互是看不到评论内容的.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的具有高度私密性的社交工具,使个性化内容的信息得到传播,同时也能让微信用户放心地使用,不担心隐私被泄露.  相似文献   

5.
微信朋友圈广告已声势浩大地进入每个用户朋友圈的私密空间。对此广大用户有赞誉也有诟病,而社会各界对于朋友圈广告的传播效果、用户体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看法不一。本文对朋友圈广告的优劣势做出分析,必然要综合朋友圈的媒介形态和受众的接受态度等因素,在此研究基础上,思考如何优化微信朋友圈广告的投放和提升其广告价值。  相似文献   

6.
孙茂庆 《传媒》2016,(15):49-50
根据Curiosity China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每个月的活跃用户数量为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其用户群数量十分庞大。微信的私密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等特点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为群体性事件传播创造了条件。微信与其他媒介渠道相比,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具有特殊性,微信用户群体行为具有实名性的特征,用户的微信好友来自于手机通讯录、QQ好友,增强了群体成员间的信任度,使得利用微信平台传播群体性事件更具号召力,增加了群体性事件的影响力。而微信传播中以好友间互转、群里互传、朋友圈分享和公众号推送为主要传播方式,具有复杂性和隐秘性,这为群体性事件产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渠道。同时,微信平台的群体性事件传播过程中,因为具有社会动员性强、时空演化进程快等特点,使得群体性事件传播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控制和把握。这给政府管理部门治理群体性事件增加了难度,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尽快找出有效治理办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微信传播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微信朋友圈——亲密关系的表演舞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心阅读: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微信凭借其独特而强大的功能成为最炙手可热的社交网络工具。朋友圈是它的一项重要功能,用户能够通过各种文本展示自我并与各类"熟人"之间形成互动。如果把朋友圈视为一个巨大的"虚拟剧场"的话,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进行精心表演,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朋友圈好友中理想的"公共形象"。本文根据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释微信朋友圈的一些现象,帮助读者理解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微信用户(不包括公共账号)是如何建构"公共形象"的。  相似文献   

8.
微信如今已成为全国社交媒体中的佼佼者,"朋友圈"已成为人们进行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重要平台。"朋友圈"是用户以分享的形式与朋友互动交流的私密圈子,如今,"朋友圈"中的朋友逐渐泛化,"私密圈子"也不再私密,朋友圈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用户的使用心理变得敏感、谨慎,这种心理所外化而成的自我呈现中的自由与禁忌便是本文的研究问题。本文通过对数位朋友圈用户的深度访谈,结合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试图探究朋友圈中信息分享禁忌的表现形式、生成因素,从而思考新媒体的介入对于人际交往与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珏汝 《视听》2022,(8):159-162
随着网络社交的迅速发展,技术的革新使得用户自我表达的空间无限扩张,越来越多的年轻用户倾向于在夜晚将音乐以链接形式分享至朋友圈这一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以实现自己宣泄情感、渴求关注等心理需求。具有可控制性与可删除性的微信朋友圈所构成的动态“中区”,为年轻用户呈现出“真实且理想”的自我提供了技术的可能,并驱动用户以更为主动的方式进行自我展演与情绪表达。与此同时,用户强烈的表达欲望及更加自主的表达需求反过来也会推动技术不断革新。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9,(10):36-45
随着微信好友数的增加以及微信对工作、生活的全面渗透,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朋友圈产生了倦怠情绪,并主动减少朋友圈的使用。刘鲁川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出微信倦怠及消极使用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可能影响微信用户朋友圈中辍行为的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使用SPSS23.0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长时间使用朋友圈后,微信用户的感知过载、隐私忧虑、上行社会比较及朋友圈倦怠的程度均大于中等水平(李克特5点量表);2.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朋友圈中辍行为呈负相关关系;3.隐私关注与朋友圈中辍行为无相关关系;4.朋友圈倦怠未在感知过载、上行社会比较与中辍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文娟 《青年记者》2017,(11):28-29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微信以其私密、便捷、互动等优势,被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和接纳,到2016年6月份,用户规模已经突破8亿.微信如同它宣扬的“一个生活方式”理念,悄无生息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如今,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重要的交流工具,其“媒体”功能逐渐加强,对舆论场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在一些突发公共事件以及公共议题上,微信开始成为新的信息来源,同时,也成为新的谣言传播渠道.鉴于微信独特的传播特点,微信传播给舆情监控工作带来不小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汪现 《中国传媒科技》2013,(16):128-129
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微信,这是一款支持多平台,旨在促进人们沟通与交流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拍照发给好友、发手机图片、移动即时通信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可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与微信朋友圈。  相似文献   

13.
当前,青年主体是有“网络原住民”之称的95后、00后,与其他年代的青年相比,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展现自己的关注,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微信作为现实社交关系的拓展和延伸,是青年社交互动的主要媒介,微信朋友圈则成为青年观点表达和好友互动的即时交互性平台①.2019年12月底至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为青年微信朋友圈持续关注的热点.在此次事件中,青年微信朋友圈的叙事内容及其所呈现出来的风格特征、信息关注、观点转换等,能够直接且集中地展现出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黄占波 《青年记者》2016,(35):78-79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可在手机、电脑等终端上快速进行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传输,并推出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朋友圈等功能,微信用户可借助“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描二维码几种方式来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①还可以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和有趣生活分享到朋友圈.微信之所以受大学生热捧,主要是因为微信有很多娱乐和实用的功能,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  相似文献   

15.
韩立新  刘洪亮  苏敏 《青年记者》2017,(29):115-116
作为微信自己推出的公众号,“微信运动”能够记录由手机芯片统计的人行走步数,通过“点赞”“排名”“占领封面”“朋友圈分享”等功能实现微信好友间的互动.本文以“微信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讨这一在本质上和朋友圈相似、具有除评论外几乎所有互动功能的平台,是否同样发挥着增进个人社会资本的作用,其实质是个人品牌和形象管理的新方式,还是推动全民运动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朋友圈作为微信用户共享信息的一项重要功能,在微信用户群里使用程度很高.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信息中,有很多关于商品的评价和消费者使用体会的内容,此类推荐性质的信息就是微信朋友圈中的口碑信息.在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信息交流更加快速和便捷,购买前搜寻网络口碑信息、购买后发布网络口碑信息,已经逐渐成为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习惯.同样,微信朋友圈中关于购物的信息交流也非常普遍,而相对于其他网络口碑,微信朋友圈口碑信息呈现在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网络社区当中,因此其传播效果会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李燕群 《青年记者》2017,(24):39-40
微信的产生和广泛使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的伟大构想,使当今社会成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又大大简化了人们接触信息的路径,微信便在这个节点上萌芽,一经推出,便得到了众多人的追捧.截至2016年9月,微信用户达7.68亿.①由于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媒体功能,使微信用户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这些年轻用户的信息需求显然更旺盛.为满足用户扩展视野等各方面需求,微信公众平台也在不断壮大,据微信官方消息,微信公众号数量在2016年2月就已超过1000万.②其中,不仅包括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平台的迁移,还有政府机关、企业和自媒体人的入驻.  相似文献   

18.
微信(We 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使用。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能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朋友圈。其官方网站上的宣传语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从诞生以来,微信发展速度惊人。腾讯  相似文献   

19.
秦艺轩 《今传媒》2016,(1):70-71
由于微信独特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特征,一经上线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支持,然而随着微信用户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新的信息源的同时,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谣言传播渠道,同时,由于微信具有深社交、强关系、精传播的特点,导致网络谣言通过微信朋友圈向更大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危害.本文就从网络谣言的特点和微信的传播特征入手,分析网络谣言在微信中的形成要素,探索阻断网络谣言在微信朋友圈的传播路径,维护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日渐普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当代华人群体在赛博空间中的核心社交场域。具有实时性、碎片化、符号化、影像化与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呈现为庞大的图文景观世界,我们在社交网络的景观世界中不断获得视觉快感,在看与被看的欲望满足中获得多重感官体验,并藉此从中寻求自我表达与社群认同。很多网络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无意识、高频次、长时间刷看微信朋友圈图文信息的视觉成瘾行为,亟需从产品设计、用户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深入探究社交网络视觉成瘾的用户行为特征与成瘾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