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菅成广 《新闻界》2012,(1):69-71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广播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广播组织权保护规定存在缺陷,网络广播无法完全受到转播权以及录制、复制权的控制.因此有必要对广播组织权进行扩张,将转播权延伸至网络环境,同时设立重播权.  相似文献   

2.
牛静 《新闻界》2009,(1):145-147
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对广播组织权进行保护成为争论的焦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曾多次讨论此问题.分析广播组织权的国际保护制度,并对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广播组织条约基础提案草案>进行探讨,可以为我国广播组织权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王昆伦 《中国广播》2011,(11):44-46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广播组织大量涌现,传统广播电视节目在信息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使得我国现行广播组织邻接权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全媒体”时代广播组织发展的需要。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广播组织邻接权制度在权利主体、权利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明晰界定权利主体、丰富完善权利内容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程炉  戴哲 《出版广角》2016,(9):28-30
在现有著作权法下,网播组织并不享有广播组织权利的主体地位,导致网播组织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仅存在传播手段的差异,网播组织与传统广播组织都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投入.根据“技术中立”原则,我国应对网播组织提供保护,对广播组织重新定义,扩张广播组织的范围,将网播组织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5.
西北大学教授赵双阁领衔编著的《广播组织权利保护及管理机制比较研究》一书,视野宏阔、放眼世界,基于当前广播组织权利制度亟待完善的现状,梳理了各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组织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提出建议,为广播组织权利保护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和素材.  相似文献   

6.
戴哲 《编辑之友》2015,(10):83-89
新媒体时代下,现场直播节目越来越普遍地采用网络传播的方式进行播送.然而,我国现有《著作权法》相对滞后,尚无规制同步盗播行为的具体规定,涉及同步盗播行为的司法实践存在较大分歧,这导致现场直播节目的制作者和播出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考虑到WCT已明确规定了“向公众传播的权利”,我国应扩展广播权的范围,将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方式进行统一设权,以符合WCT的规定.此外,从邻接权保护投资的角度出发,为保护广播组织者的经济利益,我国应扩张现有的广播组织权,参考WIPO制订的《广播组织条约草案》,将网络转播行为明确纳入转播权所规制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利益平衡视角下广播组织邻接权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益平衡是知识产权法的根基。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冲击了广播组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旧有平衡机制,为因应科技进步的发展,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层面上对广播组织保护的规定和进展,对广播组织邻接权的权利对象、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及权利限制各方面进行适度调整,创建适合我国需要的广播组织邻接权保护制度,使其既能包容新技术的发展,又能使广播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在新的信息环境中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其扩张使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权力无法保障,对授权许可也造成很大困难.应采取通过法律手段限制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扩张,建立高效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保留并适度扩张图书馆例外权利,建立图书馆版权联盟等手段,保持图书馆公益性质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之间的适度平衡.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推动了节目制作与播放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传统媒体越来越普遍地采用网络播送节目;另一方面,网播组织兴起,使其能够独立制作节目并通过网络公开播放.不过,在现有的《著作权法》下,网播组织并不享有广播组织权利的主体地位,导致网播组织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网播组织与传统广播组织都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投入,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仅存在传播手段的差异.根据“技术中立”原则,网播组织亦应当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我国正在对《著作权法》进行第三次修改,应借此机会,在其中赋予网播组织以广播组织权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0.
秦珂 《电子出版》2003,(6):21-23
透过版权制度三百年的运动轨迹,可以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传播权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不断演变,并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得到扩张。版权制度的诞生得益于印刷技术的发明使“知识公有制”对知识创新所造成的压抑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有了对“知识公有制”进行变革,使知识创造者垄断对作品的复制和发行权利的必要性。此后,电子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传播权又延及广播、电视、有线广播、卫星传输等领域。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信息网络成为了作品传播的新渠道,如何使网络传播作品的行为受到传播权的规范,就自然成为版权制度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著作权法》实施初期,有关权利内容的规定基本对应特定的产业部类。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的作品利用形态不断涌现,著作权法有关权利内容的定义及界限不再符合实践发展的要求,须结合商业实践对具体的作品利用行为是否侵权进行解释。著作权权利内容的解释应结合不同权能所代表的产业部类,同时应识别某种作品利用行为是否具有独立的经济意义从而被识别为单一的商业行为。在广播组织利用音乐作品的场合,尽管存在复制、表演,但复制权的要义在于复制件数量的增多,表演权亦有特定所指。广播行为中的不具有独立经济意义的复制行为、表演行为都内含于广播行为之中,属于其合理内核。广播组织取得广播权许可之后,对音乐作品的录制只要服务于广播目的,都无须再次就表演权、机械复制权重复付费。  相似文献   

12.
邓灵斌 《图书馆杂志》2006,25(4):8-10,32
文章从复制权、数据库保护权、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扩张三方面对后TRIPS时期版权经济权利的扩张进行了阐述和评析。  相似文献   

13.
用户权利包括信息获取权、表达展示权、经济权等。从Web 1.0到Web2.0,互联网技术平权的权利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平台化发展与生态化运营的技术平权程度变高,但互联网平台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制约了进一步的平权,亟需通过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来进一步扩张用户权利。基于区块链技术综合体的下一代互联网Web 3.0,把用户权利尤其是用户数据权和选择权归还给用户本人,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逻辑,真正实现用户深度参与的共建共享共治,用户从根本上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权、自我表达展示权以及经济权。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版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使权利人主体及其相关权利不断增加,版权客体范围也不断扩大.网络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技术措施、权利管理信息等成为了数字时代版权法律赋予版权人的新权利.出于权利限制目的的合理使用制度在法律和技术双重挤压下呈现弱化趋势,空间不断缩小,功能逐渐弱化,以至于无限接近于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5.
针对网络时代音视频网站、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移动平台等各种网播媒体层出不穷,原有的《著作权法》显得相对滞后,并形成一些法律空白点的新情况,本文依据《著作权法》的立法精神和著作权人权利与义务协调一致、与国际著作权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的原则,提出扩大广播组织权主体、拓展广播组织权内容的立法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网络环境下,我国广播组织权保护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规范广播节目在网络中的传播,急需加强对网络广播节目非法传播行为的监控,保障广播组织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最早设立出版者权的英联邦国家的版权法,以保护图书出版者在制作版本上的投资为目标.随着制版技术的发展,该权利的效力经历了从扩张到式微的转变.以保护出版者在制版上的投资为逻辑起点,出版者权应为图书、报刊出版者专有复制、发行以及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版本的权利.进入21世纪,媒介融合纵深发展,新闻产品成为出版者与市场竞争主体利益争夺的焦点,欧陆国家因此设立了保护新闻产品的报刊出版者权.由于我国暂不存在该类利益纠纷,且没有有效的立法例可资借鉴,故暂不设立报刊出版者权为宜.  相似文献   

18.
传承人与群体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知识产权的二元主体.结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状况,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制度应明确权利主体的成果确认权、原创维护权、改编权、演绎权、无期限保护权、经济利益的追偿及分享权,同时,保障非营利目的的传播使用权.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公共借阅权制度有全球普及的趋势.为了争取主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PLR系统,文章从公共借阅权的权利性质、权利主体、补偿方式三个方面对公共借阅权进行了讨论.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公共借阅权应定义为一种求偿权,不宜将出版机构纳入权利主体的范围内,可以用多元化的方式对著作权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20.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国内外法律法规就信息网络传播权概念与内涵、技术措施、权利管理电子信息、“避风港”制度等进行了规制,加强网络信息传播权保护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