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治国 《青年记者》2017,(23):124-125
邵飘萍,生于1886年,原名镜清,飘萍是他的笔名,浙江东阳人.1912年,邵飘萍在《汉民日报》经理杭辛斋的邀请下,加入了《汉民日报》,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后来,邵飘萍逐渐倾向于革命,于1925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以“宣传赤化”的罪名被张作霖杀害. 本文按照影响客体、影响主体勾勒出邵飘萍的社交圈,并分析作为报人的邵飘萍受到了哪些人的影响,又影响了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总结邵飘萍对新闻事业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飞花拾零     
邵飘萍党籍认定中共中央组织部已于最近批文,认定邵飘萍烈士于一九二五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邵飘萍烈士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先驱者之一,《京报》的创办人,也是近代著名新闻记者,一九二五年春,邵飘萍在北京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的罪名枪杀于北京关桥东刑场,至死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  相似文献   

3.
浙江一向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1886年,在这片土地上又诞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一生追求新闻事业,追求民主自由,追求大众梦想,他就是邵飘萍。"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 ——邵飘萍邵飘萍,原名镜清,后改名振青。自幼聪颖的他,14岁便考中秀才,19岁考入浙江高等学堂读书。在这期间,邵飘萍第一次接触到了新闻事业,开始给上海《申报》写通讯。1908年毕业后,回到他成长的地方——金华任中学教师。同时继续担任《申报》的特约通讯员。教书育人曾是邵飘萍的理想,但是随着他对新闻事业的了解,他发现从事新闻工作,做一个为大众鼓与呼的记者才是自己最向往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至国共内战时期,北京和上海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跌宕起伏之地.这一北一南两个新闻中心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报纸和报人.《京报》创办者邵飘萍和《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一个新闻记者,一个新闻事业家,在不同的地方为着相同的理想而奋斗.他们与新闻结缘、开始新闻生涯都始于《申报》;他们本着“新闻救国”的思想,不畏强权,在追求各自新闻理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他们最终因为新闻报道惹来祸螭,为当权者所杀害.邵飘萍同史量才的新闻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京报>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五四运动期间一家著名的大报,由邵飘萍于1918年10月5日在北京创刊,并自任社长.<京报>的创办,是为"供改良我国新闻事业之试验,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邵飘萍在其发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说:"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6.
王蓁 《新闻世界》2014,(7):237-238
邵飘萍自谓"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他的新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本文利用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对邵飘萍的新闻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阐明其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一代报人邵飘萍是浙江东阳人,他的报人生涯发端于杭州,从创办《京报》至以身殉职的8年是他战斗的报人生涯的辉煌时期。他为党的新闻事业洒尽了自已的热血,留给我们后人许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邵飘萍的新闻活动,是从当业余通讯员开始的。他早年在杭州的浙江高等学堂求学时就向上海的《申  相似文献   

8.
纪念邵飘萍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上的勇猛战士,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他谱名新成,又名镜清、振青,字飘萍,浙江东阳人.1886年10月11日(光绪十二年丙戍九月十四日)生于金华.祖父加入过太平军,父亲邵桂林是当地私塾的教师.邵飘萍青少年时代即以早慧闻名于乡里,十二岁就考上了秀才.1902年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1905年在该校毕业,返回金华,在金华中学任教.同时应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为该报撰写金华通讯,开始和新闻事业发生关系. 1912年他再次到杭州,和当时在杭州的辛亥革命时期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办报,任《汉民日报》  相似文献   

9.
"飘萍一枝笔,抵过十万军",冯玉祥对邵飘萍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北洋军阀时期的报人中,邵飘萍的确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他一生从事新闻事业,屡有建树.尤以"敢言"名于时,不畏强暴,为弱者吐不平之气,虽多次遭受风险,直至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也在所不惜.他追求进步,称得上是一个正直的、有正义感的、能代表一代报人风貌的卓绝之士.(一)邵飘萍,原名邵振青,飘萍是笔名.一八八四年十一月一日生于浙江金华(原籍东阳).父亲是清末廪生,以教私塾为业,他幼时颇受父亲的影响,喜爱读书,十四岁中了秀才.后来,他受了戊戌维新思想宣传的影响,不再热衷于科举,抛弃了"子曰诗云"一套,改而攻读声、光、电,化等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0.
邵飘萍     
正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3岁时考中了秀才。尔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闻界集会纪念邵飘萍诞辰110周年本刊讯11月16日、17日,新闻界人士百余人汇集浙江言金华市,隆重纪念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先驱──邵飘萍诞辰110周年。这次纪念活动由中国记协、浙江省记协,金华市记协共同发起。中国记协主席、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  相似文献   

12.
邵飘萍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杀害. 可以说,“风骨”是邵飘萍的一个标签.1918年10月5日,《京报》创刊,邵飘萍在编辑室写下“铁肩辣手”,勉励同仁“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中国新闻界普遍存在向壁虚构、捕风捉影的恶习,甚至生造事实党同伐异。这一弊病,既有政治的原因,有辛亥政论之风对新闻文风的影响,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向现代意义转变时期的必然。而邵飘萍自觉承担了改革中国新闻事业的使命。他认为我国今日尚在幼稚时代之新闻纸.却以新闻材料缺乏及所载消息不确为两种极大祸根。为了激励报社同仁秉笔直书、宣达民意,邵飘萍曾在创建《京报》之初,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办公室内。然而用这四个字来概括邵飘萍的采写艺术难免偏颇,可将其扩展为以下二十个字:耳听八方、贵在无畏、攻心为上、连载成势、善抢独家。  相似文献   

14.
朱世培  沈颖 《新闻世界》2011,(7):149-150
邵飘萍,民国初年著名记者,早年曾经为《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撰稿,创办我国第一家民营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1918年独资创办影响颇大的《京报》,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后人公认的"新闻全才"。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势力,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鉴于目前新闻界和史学界关于邵飘萍的办报实践和办报思想研究得较多,本文从邵飘萍与几位名人的交往这个切入点来分析他的交往与办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26年4年26日凌晨,誉满京华的名记者邵飘萍,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人们痛惜、愤怒。腐败黑暗的旧中国,有几个象他这样的“全能记者”?他办过很有影响的通讯社和报纸,采、写、编、广告、管理都十分出色;他对外国新闻事业也有较多的了解,担任过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的顾问;他又是中国最早从事新闻教育的少数人之一,他写的《新闻材料采访法》是第一部中国人写的采访学的著作。曾有半年的时间听过邵飘萍讲课的青年毛泽东,赞扬他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全国解放后不久,邵飘萍的家乡浙江省金华县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新闻救国——青年时期即立青云之志  相似文献   

16.
邵飘萍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新闻记者,新闻学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他的一生,是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是一个正直的爱国新闻记者战斗的一生。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和封建军阀作斗争的牺牲者的象征。邵飘萍是值得纪念的,也是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很好学习的。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邵飘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新闻     
为纪念邵飘萍先生诞辰110周年,以邵飘萍的名字命名的“邵飘萍新闻教育基金”设立仪式去年12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项总额为100万元的基金是由来自邵飘萍故乡浙江省东阳市的中国横店集团提供的.从1996年起每年拿出10万元专门用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奖教助学,培养21世纪的新闻人才.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郑梦熊出席了该项基金设立仪式.  相似文献   

18.
林溪声 《新闻传播》2006,(11):48-50
邵飘萍是我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着名的新闻记者、报刊事业家、新闻翠论家和新闻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唯一嗜好。以“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为终生恪守的信条,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与正义,为进步的新闻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心血以至生命。怀念邵飘萍,就是对今日新闻工作者和教育者的激励与期许。[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2005,(5):33-33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1911年,辛亥革命后杭州光复,与民主人士杭辛斋共同筹办《汉民日报》。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1915年,因发表了著名的反袁时评《预吊登极》而被捕。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在法  相似文献   

20.
如何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成为纵论天下风云的名记者?我认为,依靠名师指点,可以说不矢为一条“捷径”。请看: 毛泽东一九一九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时,曾得到过中国新闻事业先驱者邵飘萍的指导。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徐铸成二十年代曾拜张季鸾(上海《大公报》总主笔,主持言论十五年)为师。当时,张季鸾每以“一苇”署名发表的北京通信,徐铸成都要“如饥似渴”地抢着看。以后对张季鸾的言论。他都仔细研究,很快提高了新闻写作的水平。柏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是著名文学家、教授朱自清的学生。朱自清批阅柏生文章时,连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