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利德 《青年记者》2017,(21):27-28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师从尼尔·波兹曼,并与麦克卢汉保持亲密关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进化论思想.在整体媒介史观的引导下,莱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媒介进化观点: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救媒介”理论、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这三个理论也成为其媒介进化理论的奠基石.在其理论中强调人和人的理性对媒介发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环境需要一致,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补救”.本文从保罗·莱文森的著作、理论思想、研究背景等角度探析其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分析莱文森的媒介观点的关联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长期行为解释度更高的感知价值理论,采用近似历时研究多截面数据比较研究媒介感知价值对受众行为影响机制的阶段性演进。通过3164个样本的大规模问卷调查,采用多个结构方程数据比较,不同阶段的媒介使用受到不同主导价值的驱动,总体上呈现为体验价值、功能价值、社会价值的递进,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保罗·莱文森的玩具、镜子和艺术的三阶段理论。媒介组织应当适应媒介演进阶段中受众感知价值的变化而进行动态的战略调整,初期突出体验价值,成长期则应关注工具价值,成熟期和衰退期中应着力于创造受众社会价值感知。  相似文献   

3.
保罗·莱文森以“玩具—镜子—艺术”来阐释媒介的进化历程。而作为媒介的虚拟现实则呈现出了艺术—玩具—镜子与之不同的进化路径。当技术条件无法满足人们再现现实的美好愿望时,壁画、岩画、全景式绘画以及科幻文学作品等艺术化的表达成为“虚拟现实”最初的选择。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则给予了这一古老的梦想以更为现实的实现途径,只是虚拟现实的早期实现形态更近似于“玩具”。进入新世纪后,大量新技术的融入以及多维感知模拟的不断突破,使虚拟现实更趋近于逼真反映现实的“镜子”。虚拟现实未来将在复制现实的基础上,逐渐摆脱实用的束缚,并具备重组现实的能力,进而可能再次回归艺术,产生更深层次的媒介进化。  相似文献   

4.
吴德胜  戴佳昕 《今传媒》2023,(5):137-139
本文借用媒介生态学者保罗·莱文森对媒介技术“玩具—镜子—艺术”的三段式发展和媒介的“人性化发展趋势”理论,分析了小天才电话手表的发展演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人际传播的回归、群体孤独等方面探讨了新型“人媒关系”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雅诗 《新闻知识》2023,(10):80-87+96
马歇尔·麦克卢汉和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中坚代表,均为媒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发展进化浓缩为四条定律,分别是提升、过时、再现、逆转。莱文森则从媒介技术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玩具、镜子和艺术,认为媒介的进化主要依赖于人的需求,因此媒介的发展呈人性化趋势。虽然莱文森自认为麦克卢汉的传人,但是在媒介发展论上,两人的观点像是从不同方向爬同一座山,在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媒介发展的轨迹、媒介发展的运转法则、媒介发展的控制力量以及两人在议题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上,这些差异生成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结论亦为当代媒介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6.
张成良  甘险峰 《编辑之友》2018,(1):50-54,60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以技术聚合为特征的融媒体形态,是媒介形态演进的需要,也是新兴媒介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媒介史的视角探讨第三媒介的发展路径,分析第三媒介时代所具有的时代特征,进而提出融媒体传播引导下的“第三媒介时代”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7.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ChatGPT为节点,可以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维线性发展阶段、二维通用涌现阶段、三维体验泛化阶段。一定程度上来说,Sora的出现是媒介演进脉络下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里程碑,宣告了AGI技术路线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进程正在加快。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社会需要快速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并做出相应的适配与调整。本文从Sora作为“世界模拟器”的媒介新属性出发,将传播革命视为时代变革的最根本驱动力,通过厘清媒介价值向度的迭代来理解和研判Sora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对应的社会变革,以期深刻把握媒介连接力的运作路径,通过“连接-场域”的二维分析框架深刻把握智能世界社会边界的全方位重塑。  相似文献   

9.
根据媒介技术的发展把竞选历史分为3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互联网阶段,候选人与选民的距离拉近,居高临下的“政治宣传”走向平视化的“沟通”.不同的媒介历史阶段对候选人的应对策略提出不同的要求.通过回顾20年来互联网在美国竞选中逐步发力的过程,从中获取政治传播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继承并发扬了伊尼斯的媒介决定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蕴含着对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简要梳理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内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走向成熟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代表作中,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步提出阶段.《机器新娘》是麦克卢汉对当时社会流传的广告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著作,流露出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早期观点.他从印刷媒介出发,解读了近60种广告图片,抨击了新技术对社会大众的裹挟和规训,批判广告中泛滥成灾的性与暴力暗示,强调社会大众需要对新技术、广告持有批判性接受的态度.①他认为专业化与工业人携手步入了机器建构的虚幻世界.新技术将人们从体力劳动的束缚中转移到技术控制生活的牢笼中,人创造机器却被牵制在机器周围.每一种社会形象背后都是一种技术力量,新技术凭借强大的工业力量撕裂了正常的生活,建构了新的生活空间、个体角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影响和支撑麦克卢汉思想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天主教、艺术和技术.在麦克卢汉看来,这三者都是人的延伸,都是“媒介”,因而又都合成一体,形成了麦克卢汉思想架构之中一个几乎完美的“三位一体”.这“三位一体”造就了作为思想家和预言家的麦克卢汉,也成为我们理解他的一条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探索虚拟主播的演化进路,分析在虚拟主播技术框架下人与媒介的主体间关系,为类人智能媒介的发展应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虚拟主播的演进路径,运用媒介研究的多重视角探讨虚拟主播主体性的特征、来源与发展趋势。[结果 ]虚拟主播在发展历程中显示出玩具的主体性、融合的主体性与机器的主体性,以人格化、具身性和情感性为主要的媒介特征。“人性化趋势”与“自反性递归”是虚拟主播媒介演进的一体两面,反映了人的主体性与媒介主体性的互构。【结论】虚拟主播具有超越传统音视频媒介的能力,以及在新尺度下形构社会的可能性,是从人类从“视听域”进入下一个媒介域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3.
人猿揖别,人类带来了一面“镜子”,那就是艺术.在这面镜子里,人们能看见他者,也能看到自身,即看到关系中的人,进而认识关系中的人.因此,艺术这面镜子,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以审美的形式把握世界的方式.而要为民立“镜”,则需琢之、磨之,才不致现象走样、本质变形.  相似文献   

14.
随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与演进,媒介传播技术的变迁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发展空间.以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技术、博客、IPTV技术、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形态层出不穷,加速了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步伐.尤其是微博的异军突起,建构了—个以“碎片之链”为新形态的“微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媒介业务模式的不断演进,科技期刊的“平台化”出版转型将是科技出版界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对科技期刊“平台化”转型的本质进行理论梳理、界定的基础上,归纳了未来科技期刊运营平台的主要内容,并从实际操作角度分析了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平台化”出版转型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7.
凤凰卫视在转型社会与媒介变迁的场景中走过了十五年(1996-2011),它的媒介组织与生产机制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创始期(1996-2000),凤凰卫视通过调适"技术-制度环境"、树立"弱势"组织文化、打造"广院电视台"等方面的战略与机制实践,奠定了后续发展的基础;发展期(2001-2006),凤凰卫视提升时事资讯生产的质与量,招揽"南北东西"的人才,并倚重大型事件报道和"特别事件-活动",逐渐靠近大中华区的"主舞台";成熟期(2007-2011),凤凰卫视与意识形态进行延续性的博弈,并渐次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换代.在经年努力、成就卓著的同时,凤凰卫视也面临若干瓶颈,需要媒介组织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 W.Carey)说过:“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1]”由此,可以引申出一个命题,“传播即文化”.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他的著作中表达了一个想说而未点破的命题:“媒介即文化”.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媒介史.西方文化经历了三次媒介革命,即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相应地,人类社会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和重新部落化三个阶段[2].用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Innis)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3]”  相似文献   

19.
“三分”是在传媒业激烈的竞技场上,广播媒介从“跑马圈地”赢得份额到“作物分布”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通俗讲就是“三分”受众,即从大众受众观到细分受众观到适位受众观到“一对一”受众观的三次宏观的受众细分;“三化”即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主持人专家化.“三分”与“三化”不是孤立的两个系统,而是相互交融的内外两个层面,既显现着媒介市场化行为的外在走向,又显现着支撑市场的内在产品价值.“三分”,一个正在部分实践部分预期的方向;“三化”,一个必须付诸运作的指标.作为广播媒介,不管现在处在什么样的基点,“三分”与“三化”都是值得去认真思考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指出了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媒介,而新媒介必然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有些改变甚至是革命性的。本文从三个层面分析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