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我国现存报纸中历史最久的一家,《新民报》今年9月9日年届花甲。旧称“上海新民报晚刊”的《新民晚报》。是这个曾经拥有五社八报的中国报刊集团硕果仅存的一个分支。《新民报》的草创时期开始于南京,是由三个四川籍的青年报人赤手空拳办起来的。他们的名字是: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都是中央通讯社的编辑。其中,陈铭德自是核心人物,因为其他的人都因故在几个月后离去,只有他坚持了下来。陈铭德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监委副主席,已在今春逝世,享年九十又二,他曾在“五四”运动后入北京法政大学新闻系,深感在国民党的官方通讯社无法施展抱负。决定自办民间报纸。在吴、刘  相似文献   

2.
1937年底,父亲携家离开南京,溯长江西上。经过武汉时,陈铭德正在武汉筹划出版重庆《新民报》,便约请父亲到重庆参加创刊工作,并请父亲仍担任总编辑。《新民报》撤离南京前的总编辑赵纯继先生是四川人,此时随报社入四川,父亲认为应当仍由赵继任总编辑,他只接受主笔职务,主持版面规划。他从适应长期抗战需要考虑,建议将《新民  相似文献   

3.
1929年9月9日,三个年轻人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在南京,选择孙中山第一次起义的日子,创办了一张报纸《新民报》。到了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创刊,《新民报》拥有了五社八版的规模。五社为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均为日、晚两刊,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报纸。它创办之初,正是蒋介石用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专制国家成立不久,“党化新闻界”使中国新闻界受到空前的钳制;它的大发展之时,正是抗战胜利不久,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在一文网森密的国度里,《新民报》能够在保持文化人气节,又发挥文化人长处前提下成就如此辉煌的局面,无论从报社  相似文献   

4.
去年9月,《新民报》创刊60周年期间,我曾随同赵超构同志专程到南京拜谒友鸾同志,向他请益。承他抱病款待,谈笑甚欢,大家都觉得是一次很难得的聚会。谁知匆匆一见,竟成永诀。友鸾同志毕生从事新闻和出版工作,是一位久负盛名的爱国的正真的新闻出版工作者。1929年冬天,《新民报》在南京创刊,他受陈铭德先生之邀,担任本报第一任总编辑。抗日战争开始,《新民报》迁大后方出版,他再度参加《新  相似文献   

5.
上海《新民晚报》是十年内乱初期就被迫停刊的。在中央领导同志、上海市委和广大读者关心、支持下,在1982年元旦正式复刊了。《新民晚报》的前身是《新民报》,1929年9月创刊于南京,是一家民营报纸。创办者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等人。1937年抗日战争开  相似文献   

6.
①1929年,南京。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创办。《新民报》创刊选择的是九月九日,以纪念孙中山先生于1895年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反抗清廷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7.
张京 《出版参考》2004,(11):24-24
1929年,南京,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创办。《新民报》创刊选择的是九月九日,以纪念孙中山先牛于1895年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举行反抗清廷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相似文献   

8.
1982年,被迫寝刊17年的上海《新民晚报》复刊了。新组建的财务部门在清点旧账目时,发现报社的工会基金,原来是《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的私人钱款。那是在1953年,上海《新民报》公私合营时,报社工会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他们就垫出钱来,作为全社100多位同仁的借款基金的。于是,财务部门就致函在北京的陈、邓夫妇,请他们收回这笔钱.报社很快便接到由邓季惺执笔写来的复信,信中说:“过去怎么做,现在也就怎么做。”至今,报社四五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4,(11):31-32
陈铭德在办报之初,曾以四事为同人共勉之标的,即“一、传达正确消息,二、造成健全舆论,三、促进社会文化,四、救济智识贫乏。”并坚决表示:“决不官报化,传单化”。(见1931年9月《新民报》两周年纪念增刊)这是一个典型的民间报纸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陈铭德在办报之初,曾以四事为同人共勉之标的,即"一、传达正确消息,二、造成健全舆论,三、促进社会文化,四、救济智识贫乏。"并坚决表示:"决不官报化,传单化"。(见1931年9月《新民报》两周年纪念增刊)这是一个典型的民间报纸的立场。他的主旨就是要在中国这样一个舆论专制、民智低下的国度里,办一张不带官方色彩、不作空洞说教、代表民间声音的报纸。在以后的十多年里,陈铭德为了这个理想而不懈努力,历经沧桑。  相似文献   

11.
1982年,被迫寝刊17年的上海《新民晚报》复刊了。新组建的财务部门在清点旧账目时,发现报社的工会基金,原来是《新民报》创始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的私人钱款。那是在1953年,上海《新民报》公私合营时,报社工会没有任何资金来源,他们就垫出钱来,作为全社100多位同仁的借款基金的。于是,财务部门就致函在北京的陈、邓夫妇,请他们收回这笔钱。报社很快便接到由邓季惺执笔写来的复信,信中说:“过去怎么做,现在也就怎么做。”至今,报社四五百人仍得益于斯。我一查,是3300多元。我曾当面向邓老提及此事,她只是莞尔一笑而已。是啊,和他们毕生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相比,这几  相似文献   

12.
由于职业的关系,几十年来,我跑的地方很多,交的朋友也不少。自然所谓朋友,既包括只是一般相识的,也有彼此了解较深的。例如久居南京的名作家张慧剑先生,对我来说,就属于后者.张慧剑和我相识甚早,但因他的老家和工作单位都在南京,而我的“基地”则一直是上海,所以早年的交往并不多。及至抗战爆发,《新民报》从南京迁入四川,我们才干1943年初成为同事,关系比较密切了。最初我在重庆,他在成都,还不可能朝夕相处。其后《新民报》成都版的编辑部里,有位同事病了,无法工作,社长陈铭德先生便把我调去,暂时替代他.在那几个月里,和慧剑几乎形影不离,工作完毕,经常一起去  相似文献   

13.
陈铭德:日后被称为 "刘备"的人 有一次,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的粮食部长徐堪,在上海平抑米价,编辑郑时学(拾风)在这个消息上做了一个标题,叫"徐堪何堪",那是在讽刺这个粮食部长的无能了。却不知道徐堪是陈铭德的至交胡子昂的朋友,还是新民报的股东。陈铭德见了报纸十分恼火,马上打电话给郑时学--你以为会有一场严厉的训斥吗?你会失望的。请听这场对话:  相似文献   

14.
成都《新民报》创刊于1943年6月18日,它是南京《新民报》迁重庆出版后的继续发展。至此,《新民报》开始在两地同时出版。成都《新民报》初出晚刊,为四开一张。1945年2月1日增出日刊,初为四开一张;1947年5月9日起改为对开一张。日、晚两刊同时发行到1949年7月23日,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武装劫持。  相似文献   

15.
如果有人问,当今中国办报资历最深者是谁?那么我想,也许要推现任全国政协常委陈铭德了。他和几位朋友早在1929年创办了由他担任社长的新民报。这张报纸历经坎坷,几度沧  相似文献   

16.
赵超构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的评论家、杂文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参与上海《新民报.晚刊》的创刊工作,并先后担任新民报社总管理处副总主笔、总主笔兼上海《新民报.晚刊》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社长。在《新民晚报》工作期间,提出了新闻改革的许多创见,助推《新民晚报》达到新的高度,使其在同类报刊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和中央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一文,载于《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本文作者是当时三记者之一的《新民报》记者。  相似文献   

18.
重庆《新民报》,是南京《新民报》“报系”之一。1937年11月下旬南京即将失陷时迁至重庆,1938年1月15日在重庆复刊。l941年11月增出晚报。1943年6月,《新民报》总管理处决定在成都创建一社,先后出版晚报和日报。1949年4月、5月,南京、上海相继解放,两地  相似文献   

19.
《新民晚报》原名上海《新民报》晚刊,(1958年4月改名《新民晚报》)于1946年5月创刊,日出对开一大张。当时上海是国统区,有大小日报数十家,《新民报》是抗战胜利后晚出的一家报纸,发行量不足一万份。在上海《新民报》出世之前十七年,即1929年已经有南京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初,我担任南京新民报日、晚两报的编辑人。在上海新民晚报筹办和初创期中,报社的主持人陈铭德、邓季惺先生常住上海,我又受委托于编辑工作之外,代为照看一下南京社的行政和经理事务。因此,尽管不习交际应酬,又不谙行政事务,也不得不被迫参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和伪政府新闻局以及报业头目间的一些会集。新民报在抗战后期就标榜是“超党派”、“纯民间”的报纸,在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核心——南京,要比较长期地保住这个伪装,是不容易的。在与当局和同业间的交道中,受到热骂和冷嘲是常事。当时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