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5年,国际笔会第41届大会,林语堂当选为总会副会长。在国际文坛上,林语堂是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作家,曾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他旅居美国后用英语创作的《京华烟云》(亦译为《瞬息京华》),被欧美汉学家称之为“中国的第二部《红楼梦》”。日本文学界有人曾向瑞典皇家文学院提名将它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林语堂也被国际笔会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89年2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国会两院联席会谈到他访问东亚的准备工作时,说他读了林语堂的作品,内心感受良深。他说:“林语堂讲的是数十年  相似文献   

2.
做学生时,学现代文学史,知道林语堂早年有些革命性,写过颂“土匪”一类的文章,后来,他钻故纸堆,办《论语》、《人间世》,提倡“闲适”和“幽默”,挨了鲁迅不少批评,“将屠户的凶残,使大家化为一笑”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便是用在林语堂身上的。此外,就所知甚少了。80年代,有机会看到台湾出的35卷的《林语堂全集》,一口气读下来,这才对林语堂其人其文,大抵有了认识。总体说来,林语堂在文学上散文成绩较好,小说写得甚多,然较贫弱,他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以及编撰《汉英大辞典》等,是有卓著建树的。他的幽默,与一般人对幽默的预期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社会现象,舆论导向说到底是一个立场问题.凤凰卫视有个收视率较高的节目《有报天天读》,读什么?主要读世界各大报刊的言论.有的是社论,有的是专栏评论.因为言论主要表明的是立场,对新闻事件怎么看,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所以,立场是新闻党性原则的集中体现,什么样的立场就决定什么样的言论,什么样的导向.  相似文献   

4.
<正>林语堂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及学者,他一生热爱读书,涉猎非常广泛,并在语言学、文艺学、历史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这是与其一生热爱及利用图书馆密不可分的。林语堂幼时就经常接受其父亲林至诚的庭训而读过众多的儒家经典,诸如《四书》、《五经》、《幼学琼林》等书籍,这对其儒家基础有着重要影响,同时林至诚还常鼓励他学好英语,并经常灌输基督教义。林语堂还经常阅读西方的名著,  相似文献   

5.
柳家英 《津图学刊》1999,(3):102-104
我们生活在散文的世界,而随笔是散文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我们读《容斋随笔》,读《蒙田随笔》,读郁达夫、林语堂随笔,也读张中行、来新夏随笔。随笔的妙处全在一个“随”字:其文思,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一泻千里,意随笔到;其文字,或叙或议,不拘一格。生活中有了随笔,那种“风吹林响,泉激石鸣”的境界,便不再仅为写随笔的作家和学者所独享了。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翻译的《浮生六记》是汉籍英译作品中成功的典范。本文主要通过对《浮生六记》的翻译的分析,来探究林语堂的翻译观念,以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编辑艺术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社会读者而言,读过《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林语堂散文集》、《林语堂书话》等作品后,对于林语堂的印象,大致就是一个散文作家、词典编纂家、小说家、畅销学生英文读本编著者。这些印象,大致不差,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有多方面才具的文化人,一个有着较强社会使命感的中国学者。这里要说的,是林语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里的一系列期刊编辑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编辑艺术,以及由此奠定的他的期刊编辑家的地位。充分的社会阅历与人情练达是办刊的基础1932年,林语堂37岁,这是一个学者最有创造力的壮年时代。从这年起,林语堂先后创刊了《论语》(1932)、《人间世》(1934)和《宇宙风》(1935)三种小品文半月刊。他个人这个时期大量有影响的散文创作,也大多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后归集为《大荒集》、《我的话》(《行素集》、《披荆集》)、《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等。需要说明的是,创办刊物前的林语堂,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纯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1923年林氏与妻子从德国、美国留学归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派的立场应当在他的头脑中有所扎根。在北大、北师大、女师大任教授期间,林语堂先后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在《晨报副镌(刊)》上,...  相似文献   

10.
尧阳 《中国图书评论》2009,(11):104-106
如果说《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写给西方人看的一本书,那么这本《美国镜像》,则是林语堂写给中国人自己读的一本书。当今世界,美国经济地位与文化输出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左右世界发展潮流的风向标。在近几年波诡云谲风云际会的国际舞台上,美国更是扮演着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河北日报》头版署名“杨柳青”的言论专栏,长期坚持,办得成绩斐然,在全国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今年2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杨柳青——言论专栏1988——1997十年总汇》。这个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光春作序的精装本大部头,向读者展示了报纸言论改革的有益尝试和丰硕成果。作为一名报纸的评论编辑,我读这本书觉得心情很不平静,感慨良多,其中最具积极意义、现实意义的感想是,认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思考报纸言论改革拓宽了思路;我们不妨学习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促使我们的报纸言论通过改革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徐光春在本书的序言中对“杨柳青”赞赏有加,并对其经验作了首肯。他说:“《河北日报》头版上有个‘杨柳青’言论专栏,办起来快10个年头了,我早几年就注意到这个专栏.觉得挺有看头。今年8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与人民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一次‘百佳’事迹报告会,会上有4位‘百佳’新闻工作者发言,其中之一的储瑞耕,就是‘杨柳青’专栏的主笔(他是第二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3位评论员之一);他的发言,相当一部分说的是‘杨柳青’专栏在文风上进行的改革探索,我和与会同志听了,都受到了有益的启示。”徐光春副部长认为,  相似文献   

12.
善抓“点子”写言论何学元小言论是重要的新闻评论之一,人民日报的《今日谈》,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都是颇受读者欢迎、短而精的小言论专栏。一篇小言论,寥寥数语,紧扣时代脉搏,议论风生,激浊扬清,切中时弊,读者喜欢读,作者喜欢写。但不少小言论作者常为找不...  相似文献   

13.
1934年11月13日,上海《申报》主持人史量才在从杭州休假后返沪途中,为蒋介石派遣特务所杀害。这件事在中国新闻史上已无人不知,都认为蒋之杀史,是《申报》立场转向进步,言论激烈所致。最近,冯英子在《中国报刊报》上载文指出:近读尚丁同志所著《黄炎培》一书,始知尚有隐情在焉。据尚著云:“有一天,蒋介石请史量才和黄炎培去南京会晤,初谈似还融洽,临别,史握蒋手慷慨地  相似文献   

14.
出于爱写些“豆腐块”人的言论之故,每进图书馆翻阅报纸时,总要读上一番言论专栏里面的言论文章。似人民日报》的“令日谈”,《文汇报》的“虚实”’,《光明日报》的“纵横谈”,《今晚报》的“今晚波”,《扬子晚报》的“扬子快语’守党报、晚报的名专栏、好专栏,笔者常读,且百读不厌。那些言论文章不仅针之时弊,切中要害,而且整体构思独具匠心,笔锋犀利,写法灵活,说服力、指导性特强。但有些报纸上的新闻言论由头,犯了一个“似曾相识”的通病,它们大多以“报载”外单位或外地某企业的经验做法为言论由头,再以“无独有偶’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林语堂先生的《开明英文文法》,润泽几代,至今为人们所称道。有关开明书店当年出版的英文读物,版本甚多,其中优胜者当以林语堂先生执笔的为代表。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对此在《林语堂传》中追溯道:“1928年,他(林)所编的《开明英文读本》三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16.
闲读偶记     
林语堂:《苏东坡传》《苏东坡传》(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是林语堂的长篇传记文学作品,苏东坡所处的时代是个政治大变动的时代。他踏人仕途不久,正赶上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功过是非且不论(林语堂全面否定了这场变法),反正苏东坡以反对者的姿态被卷入了这场斗争。反对者很多,但苏东坡受的折腾最久,受的摧残最重。他是一个很值得一写的人物,多才多艺,多姿多彩,又多灾多难。著者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的新闻舆论观——评林语堂的《中国新闻舆论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四个方面介绍了林语堂英文版《中国新闻舆论史》。此书的内容分两大部分 :古代的舆论批评和报刊的发展历史 ,其突出的贡献是在古代的舆论批评和共和以后的新闻事业状况。  相似文献   

18.
高明勇 《青年记者》2016,(33):111-114
笔者关注百年中国言论史,一方面关注那些优秀政论文本所透露的“认识论”,即如何认识这个时代;一方面关注那些政论家撰写这些文本的“方法论”,即如何表达这些认识。简言之,就是尝试从发生学的角度,重新打量言论背后政论素养的产生机制。正因为此,笔者将这些“认识论”“方法论”产生的机制向前推移,结合教育体制,撰写了《言论史上的“评论课”--以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例(1924—1952年)》(《青年记者》,2016年10月下)。其间,笔者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评论课教师马少华有些交流,他认为这种评论教学史角度的研究,很有学术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书推荐站     
《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傅国涌著定价:30.00元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本书以散谈的方式,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围绕“百年中国言论史”这个主题,言说了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文人在言论上的主张以及为争取法律  相似文献   

20.
陈福康 《出版史料》2009,(2):117-119
读汪家熔先生在今年第一期《出版史料》上发表的《抗战期间,郑振铎抢救珍贵典籍的事迹》,觉得很失望。汪先生是商务印书馆馆史研究和出版史研究的权威,他写的文章,影响就会大,就应该指出其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