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并趋向稳定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人格,既对于大学生以后参与政治活动,成为合格的政治公民起着重要作用,也对国家政治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网络作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媒体的特性使得网络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起到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研究其双重作用机制并探讨相关对策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欣欣 《国际新闻界》2022,(11):120-141
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赋予和增强了当代青少年多种形式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与信心。青少年如何在新闻信息刺激下进入公共领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1293名12-19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青少年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网络政治效能感、政治讨论及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网络政治效能感和政治讨论分别在社交媒体偶遇式新闻接触对青少年潜在政治参与的影响机制中具有中介作用;(3)除了单独的中介作用外,网络政治效能感与政治讨论两者间的传递和联合作用还形成了远程中介作用。通过聚焦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本文明晰了媒体使用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了理解青少年政治参与的“使用-效能-讨论-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马子涵 《东南传播》2023,(8):107-109
文章从迷因理论出发,以“疯四文学”为例,探析其生成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并对该传播现象进行反思。研究发现,“疯四文学”作为网络迷因,其生成与传播机制包括迷因的模仿与复制、迷因的传播与迷因的变异三个阶段。而该迷因流行的传播动因则包括其符号的简洁性与趣味性、迷因传播节点的固定性、迷因具有的社交货币属性以及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群体身份认同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杨建宇 《今传媒》2013,(5):23-25
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虽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但以参与主体、参与内容、参与成效衡量,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参与的生态环境也相对脆弱.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有依然客观存在的“数字鸿沟”、电子政务进展中的局限、“网上”和“网下”的分离、制度滞后造成的政治焦虑以及威胁网络秩序和安全的黑暗力量.唯有实现普遍接入普遍服务的“数字机遇”,继续推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电子政府建设,将促进政治制度变迁和加强公民意识培养结合起来,并探索体现国际共识,具有“合法性”的互联网治理机制,才能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政治参与是民众表达舆情的最直接方式,网络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为民众舆情的表达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目前,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形势,这些发展形势利弊兼具,需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体价值观。文章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形势做总体性的描述,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些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最终对如何完善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网络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建立了由技术、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构成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平台,并描述了这一平台在公民政治参与系统中的作用与运行机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平台是公民政治参与系统中最关键的序参量,它起到类似于“三极管”放大器的作用,对公民的意见流和行为流进行放大与整流,为公民有效、有序的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钱凌燕 《大观周刊》2012,(12):42-42
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模式发生了变革。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参与网络政治的重要主体,本文通过调查访问,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政治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让网络这把双刃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有益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江根源 《新闻大学》2012,(1):116-124
我国对“网络暴力(cyberbullying)”的研究集中在“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游戏”,而对其在青少年群体当中的传播形态、传播模式以及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尚缺乏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本研究借鉴西方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旨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暴力行为特征与社会成因的问卷,通过e-mail、论坛链接的方式随机发放并回收了有效问卷136份.研究发现83.8%(114人)的受访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有14.7%的人(20人)承认是施暴者;研究还显示性别、年龄与网络暴力的参与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男性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而在受害者中,高二和大学低年级是遭受网络暴力的高峰期,到了大学高年级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还发现网络暴力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行为伤害,甚至可致受害者逃学或者有轻生的念头.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络暴力在青少年群体中之所以普遍存在,首先与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有关,更与青少年个体所生活的家庭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微公益是指以公益精神为核心,从微小的社会需求入手,注重积少成多的公益事件.与传统的公益活动相比,微公益呈现出传播速度快、参与门槛低、交互性强等诸多特点.借助网络平台,微公益传播更符合当下青少年身心发展及行为特点,青少年群体也成为网络微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力量.结合微公益网络传播特征,具体分析青少年网络微公益的参与形式、参与原因,以及网络微公益对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对完善和引导青少年参与网络微公益活动提出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城市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于城市居民来说,除了互惠因子对抗争性政治参与起负向影响外,社会资本的社会网络因子和互惠因子对政治参与的各种形式,包括投票政治参与、日常政治参与抗争性政治参与都起显著的正向影响.媒介使用里的新闻接触对政治参与的各种形式起正向影响,而媒介使用时间中仅有看电视的使用时间对居委会投票起正向影响,这表明,媒介使用里对政治参与产生正向影响的是其新闻接触情况,即关注新闻的程度,而不是媒介使用时间的长短.政策制定者可通过培育社会网络、互惠、新闻宣传来促使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走向制度化政治参与,从而通过有序政治参与来扩大政体的合法性和保持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顾凯 《传媒》2017,(22)
移动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参与社会生活、发表观点、表达见解,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交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把握网络社交平台带给我们的新机遇,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高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课题.网络传播环境下,网络“把关人”依然存在, “把关人”变为了“引路人”;网络传播仍需要“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呈多元化;网络传播的“培养”作用依然存在; “沉默的螺旋”假说在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天却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姜柳  马古玥 《传媒》2016,(19):93-94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更加方便与快捷.而“80后”和“90后”已经成为新媒体使用者的中坚力量,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民深深地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养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比较依赖网络,网络成为他们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一大入口,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这些还不具备完全成熟心智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改进的重要性与急迫性不言而喻,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有能力辨别信息,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德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及时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由北京舞蹈学院学生管理工作部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爽独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一书,便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阐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从认识现象、发现问题,到剖析原因,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带领我们挖掘普通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运用娴熟细致的手法,浅显易懂的造句,辅以经典的案例说明,如抽丝剥茧般讲明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并明确指出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提升其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与可行性。同时,网络多元、虚拟、互动、开放等特性给大学生带来政治观念芜杂、责任感弱化、网络集群效应突出、疏离现实政治生活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需从媒体、高校、大学生自身合力纠正,通过网络政治监管、高校思政教育、公民素养培育等三个方面共同提升强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行使政治权利、有效参政议政,促进开放和谐的公民政治空间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社交网络在青少年中的广泛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参与政治活动,本文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和两级传播理论,分析社交网络与政治参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和网络娱乐使用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中的政治新闻并非完全能够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效能感,社交媒体中的非官方媒体政治新闻对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在网络娱乐方面,参与性的网络娱乐对大学生内在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继续强化...  相似文献   

17.
张宁 《青年记者》2016,(28):55-56
习近平主席在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网络信息时代我军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今天的军营,单位有局域网、全军有政工网,各部队正在探索使用互联网,可以说网络无处不在,网络信息无孔不入.网络信息对官兵的吸引力很大,许多官兵参军前就熟悉网络,有的甚至产生网络依赖,网络信息管控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深切感受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让人登高望远、心明眼亮,掌控信息从容不迫,用不好可能会迷了眼睛、乱了思维、伤了亲情、误了事业.  相似文献   

18.
杨济璠 《东南传播》2022,(5):101-104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CP粉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媒介平台,其依托网络不断联结、壮大,成为一个日益兴起的受众群体,拥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导下,通过对18位北京女性大学生CP粉的访谈以及对网络中CP粉群体的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CP粉的“嗑CP”行为背后存在着解压、情感、社交等需求,是一个个体寻求媒介、媒介满足需求的双向互动过程。同时,研究尝试提出包括群体规范、平台监督在内的三条策略,希望以此对CP粉的“嗑CP”行为进行规范与引导。  相似文献   

19.
金玉萍 《青年记者》2016,(24):93-94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方式.对于同样进入网络社会的少数民族来说,网络政治参与及话语表达将直接影响群体中社会成员的认知框架,形成网络舆论,并影响某些事件的进展,既产生积极效应,也可能导致利益冲突和治理危机.由于各少数民族在社会发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存在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其网络政治参与、话语表达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与政治参与动机、政治心理、行动逻辑以及政府的介入方式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其研究现状,探讨其研究价值与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0.
袁珂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10-211
从日常生活的各类“迷”现象入手,浅析媒介对“迷”的形成影响,分析“媒介迷”的特征,探讨对“媒介迷”的正确引导,以及“迷文化”的升华作用.“媒介迷”是特殊的受众群体,该集合有着正负双重功能,善用“媒介迷”,是“迷文化”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