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语言暴力是以网络为载体,用言语攻击的形式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思想或心理上对他人产生某种程度的伤害的行为.这种无形伤害他人的行为正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启了一个新的网络群氓时代,网民也得到了"网络暴民"的称号.代表事件有2006年2月的"虐猫事件",4月的"铜须门事件",2007年11月被称作"铜须门事件"翻版的"小三事件".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14日,一位自称来自河北容城县的女子闫德利,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了279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这一消息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所谓的"性接触者号码"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大论坛。“艾滋女”事件由此进入人们的视线。  相似文献   

3.
任莺 《东南传播》2012,(12):91-92
近年来,网络语言暴力越演越烈,网络语言暴力的使用者、表现方式均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面对这些现象,笔者对网络语言暴力现状进行分类分析,并从法律、权威信息的树立、及网络媒体自律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为杜绝网络语言暴力,打造和谐网络环境作出一些努力。  相似文献   

4.
现象分析 2010年新春伊始,接二连三的网络事件让人应接不暇,"兽兽艳照门"、"小S家暴门"、"烟草局长日记门"、章子怡"泼墨门","诈捐门"、"师生激吻门"、"闫凤娇艳照门"等"门事件"爆发,传播速度惊人.这些网络事件引起网民的广泛参与和讨论,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环境也出现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网络语言的暴力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戴静静  王婧 《青年记者》2010,(16):96-97
现象分析 2010年新春伊始,接二连三的网络事件让人应接不暇,“兽兽艳照门”、“小S家暴门”、“烟草局长日记门”、章子怡“泼墨门”、“诈捐门”、“师生激吻门”、“闫凤娇艳照门”等“门事件”爆发,传播速度惊人。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网络语言借助了互联网以极其迅猛的传播速度席卷了人们的生活,而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也随之产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暴力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其成因由多种因素造成,只有多角度地对其成因进行探究,才能对网络语言暴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黄辉 《青年记者》2010,(10):28-29
媒介暴力批评在香港媒介批评史上十分普遍 2005年11月7日,香港《明报》社收到一名男子送给“总编辑”的一束玫瑰花和一件类似礼物的小包裹。《明报》行政秘书兼总编辑私人秘书杨宝珊,拆开了那个邮包,打开小盒后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8.
媒介暴力批评在香港媒介批评史上十分普遍 2005年11月7日,香港<明报>社收到一名男子送给"总编辑"的一束玫瑰花和一件类似礼物的小包裹.<明报>行政秘书兼总编辑私人秘书杨宝珊,拆开了那个邮包,打开小盒后发生爆炸.  相似文献   

9.
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作为新闻语篇的灵魂,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本文试从批判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电视化妆品广告和减肥品广告语篇的语言形式,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Halliday元功能理论相结合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具体从电视广告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体进行分析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至今,走过20年历程的中国互联网,带给中国公众不仅是应接不暇的网络奇观世界的同时,其多样性的语言生态景观也令人叹为观止。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网络社会技术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暴力呈现出与现实社会语言暴力诸多的差异。图符化、群体极化等显在特征和一件件现实事件在网络社会里形成"暴力狂欢"。网民面在新闻网站、虚拟社区、BBS、微博等诸多网络区隔内留下海量的暴力痕迹。"虐猫事件"、"铜须门"、"死亡博客"等众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和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的,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我们可以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网站的商业动机、现实社会矛盾在虚拟世界的反映以及社会心理机制等多个角度对此加以探究.既然网络语言暴力是由多种因素合力造就的产物,对它的整治也就只能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14.
魏宏利 《今传媒》2012,(8):51-52
网络语言暴力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互联网自身技术性的影响,也与特定群体的"文化习性"密切相关。当然,现代社会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心态失衡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湖南卫视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为中国电视节目带来了新的思考。以下重点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和电视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角度分析了节目受欢迎的原因。并且,进一步分析了《爸爸去哪儿》对中国电视节目新的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网络语言作为虚拟自由空间的文化表达方式,承载着新时代的媒体精神。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的传播效果,即与思维、亲情友情、政治和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并对公共事件下的网络语言暴力特征进行解读,以期给网络媒体把关人及网络语言的应用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国内众多新闻传媒专家的研究显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丑化中国的倾向。而针对中国学者对美媒体的批判,美国相关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反击。基于新闻界学者的研究现状,本文拟从语言学角度,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语篇分析方法,以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媒体CNN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为例,探析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典型语言手段,以及由此体现的美国媒体对中国报道的主观倾向。  相似文献   

18.
新闻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的研究也成为众多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报道并不是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映.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即时、便捷、互动等特征迅速横扫全球,其构建的社交网络更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与此同时,给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交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加频繁紧密,但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越发孤独和焦虑.这种孤独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在网络环境的虚拟反馈下形成的群体性孤独.本文将从媒介批评角度,综合运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对"群体性孤独"现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该现象背后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话语分析近年被广泛引入传播研究领域,并已成为热点。本文透过文化唯物主义视角,试图提出一种媒介批评的话语分析模式。从行为层面看,不同传播媒介的话语结构具有异质性,但作为技术性的物质手段和符号表意行为,都是流动的现实过程的一部分;从历史层面看,媒介话语的语义转换,蕴含着话语表征机制、理解语境的差异,是社会情势、价值观念嬗变的结果;从传播层面看,世界意义体系常识化、经验化的处理方式,具有维持差异性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媒介批评的话语分析方法,有助于重塑积极、批判的话语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