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面对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压力,记者都在努力挖掘题材丰富、有趣的社会新闻,让稿件更抓眼球,报纸更有可读性.然而,当我们具体处理采写、刊发社会新闻稿件时,记者的良知和责任,又使我们常常受到职业道德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一边是经济生活中大量的宏观政策、专业术语,一边是媒体受众要求的既有可读性又有深度性的新闻报道,对于我们经济记者来说,采写经济新闻永远都处于这样一种两难境地.在几年的采写经验中,我渐渐悟出:要让枯燥的经济新闻鲜活抢眼,经济记者必须练好专业和写作两个内功.  相似文献   

3.
在现实的新闻写作中,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新闻写作的新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故事化写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一旦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将新闻的精彩可读、便于传播等故事性因素,放在比新闻要素更重要的位置,有时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而迁就故事性,就会产生负面的阅读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的新闻写作中,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新闻写作的新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故事化写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一旦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将新闻的精彩可读、便于传播等故事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闻故事化一方面使记者能突破传统模式化报道的窠臼努力发掘新闻中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情景,使报道更具可读性;另一方面也使记者、编辑在选择报道题材、报道角度、报道方式时陷入“找故事、说故事”的新窠臼,不仅模糊了新闻与故事的界限使假新闻有机可乘,而且影响记者编辑对新闻事件新闻价值的判断,为追求故事性而忽略了媒体的社会角色,更直接影响了新闻叙事结构的简洁性,使传统的新闻观念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6.
借助不断迭代更新的“新技术”,媒体向外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无线电波将声音传播得广远,网络更是将地球变成一个“村”.新闻采集设备也不断更新,为了克服环境限制,在记者们难以落脚的危险地点进行报道,无人机进入了媒体的视野.用无人机采集新闻,可以让记者远离危险,报道的人力成本也会降低. 但是,新闻采集的“机器自动化”“无人化”也给媒体带来困扰.比如,无人机的电池续航能力与新闻事件报道时长不匹配,电池如果没电,报道就要中断,对媒体是一个潜在的隐患;此外,利用无人机采集新闻还可能遭遇“侵犯隐私”的指控.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改革的逐渐深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以其特有的社会性、人情味和可读性等特点引起了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报道社会新闻,体现人文关怀成为媒体增加收视率和影响力的共同追求,许多媒体都加大投入,发展新闻线人,鼓励新闻报料。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新闻素材,在采编过程中,媒体和记者只有把握客观性、导向性、倾向性和选择性四条原则,才能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当舆论主导。  相似文献   

8.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播技术的习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许多虚假信息掺杂其中.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不注重对新闻素材的甄别,导致假新闻发生,必然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媒体自身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记者,怎样在源头(即记者对新闻素材的采集)上甄别新闻素材,如何正确地使用新闻素材,愈来愈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军事新闻评论作为报纸宣传的“旗帜”和“灵魂”,备受媒体的重视。特别是在新闻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军事新闻评论成为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评论的可读性直接关系媒体的影响力.决定着媒体在受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新闻评论也成为媒体精心打造、重点经营的品牌。军区军兵种报作为军事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紧踏时代发展的鼓点.增强新闻评论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对提高报纸的指导性乃至促进军队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可读性是获取受众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对于报纸这一媒体来说,可读性是增大其销量的重要关键所在。面对媒体的激烈竞争,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对于任何媒体来说无疑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以往的工作经验,就如何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也日趋深入。采写新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实的记录,而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没有稿件见报,就没有饭吃”成了每个记者和通讯员都要面对的问题,大家常常因为找不到可写的亮点新闻而苦恼。  相似文献   

13.
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读者的要求,也是编辑、记者的追求。强调报纸新闻的可读性,是为了让读者接受更多的新闻。这就是说,报纸新闻的可读性的强或弱,直接关系到新闻价值的体现,这种新闻价值的体现,表现为报纸社会效益的提高和报社经济效益的增长。从一定意义上说,报纸新闻的可读性越强,报纸的生命力也越强。  相似文献   

14.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媒体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空间,在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也越发产生了竞争力,对当前从事媒体行业的新闻编辑记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新闻编辑记者必须有很强的新闻敏感性,这样才能满足当前媒体行业的发展。但是,想要具备超强的新闻敏感性在短时间内无法马上做到,每个人的思想特点都不一样,对新闻敏感性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并且针对新闻敏感性需要后天培养才能更好的形成,新闻编辑记者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能够有效将新闻线索中的内涵深度挖掘出来,使新闻更有价值性。  相似文献   

15.
可读性,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新闻的本质属性包括:它是事实,不是杜撰的空穴来风;它是新近发生的、人们关注的重要事实,并非所有的事实"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基于此,我们的纸质媒体上刊登这样的事实,读者自然应当喜闻乐见.在当前新闻媒介竞争激烈,受众的新闻选择也更加广泛的背景下,增强新闻可读性是媒介的力量之源,更是媒介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彰显.  相似文献   

16.
郭楠 《传媒》2010,(6):70-71
报刊记者是随着报刊的出现而产生的,广播电视记者是随着广播电视的问世而产生的,而多媒体记者(也可称为全媒体记者)则是随着网络、手机的问世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的发展,现实需要多媒体记者. 网络促进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经营,不同媒体形态相互融合拓展,已成为世界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一些国际知名媒体机构一般都拥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多媒体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创新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助力,媒体行业作为向大众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也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对其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目前已经形成融媒体发展趋势.记者是媒体行业中的重要主体,必须要立足当下,对新闻采访模式进行改进,优化和调整信息采集模式,重点对信息进行加工,以此打破传统新闻采访模式下的局限性,满足当前社会大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对融媒体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当前记者新闻采访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个媒体能否在竞争中不断巩固和扩大受众阵地,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新闻的质量高不高,尤其是新闻的可读性强不强。因此,如何加强新闻的可读性,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新闻资料工作者,我认为资料对于增强新闻可读性的作用不能忽视,它与新闻的可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资料与新闻人才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备受瞩目.随着中央媒体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编力量不断充实和加强,对地方两会的报道也愈发重视.但由于媒体定位不同,中央媒体驻地记者在会上关注和报道的重点与角度也不同于省区市的上会记者,如何将地方新闻讲出全国味道,凸显其新闻价值,是中央媒体上会记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央驻冀媒体单位的记者,笔者从2012年到2016年连续五年参加河北省两会报道,2013年跟随河北团参加全国人代会报道,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跟随河北省政协参加全国政协会报道,播发稿件百余篇,多篇稿件在河北省人大新闻奖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20.
“机器人记者”的兴起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既是人工智能进步的成果,也是传媒发展的现实需求.生产高质高量的新闻产品、高效便捷地传递新闻信息使得“机器人记者”受到众多媒体的青睐.也正因为它集众多优点于一身,未来新闻记者的就业将在一定程度上遭受冲击.媒体招聘的记者编辑岗位会减少,机械重复简单工作的部分记者将会被淘汰,只有那些专业素质精良、能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记者才能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为了应对挑战,新闻记者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新闻传播院校要加强培养学科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