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晚清教会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年9月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教会新报》,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刊发内容覆盖晚清政治、外交、科技、社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影响十分巨大。从创办之日至1907年停刊前后约40年.基督教传教士一直在这块舆论阵地上陆续发表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沈毅 《编辑之友》2011,(9):113-115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报刊中,以存世时间长短和影响大小为标准,考察英文的《中国丛报和中文的《万国公报》大概是有相当的典型意义的。一英文期刊《中国丛报》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32年在广州创办的英文《中国丛报》(以下简称《丛报》),鸦片战争后一直坚持到  相似文献   

3.
游离在儒耶之间的蔡尔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报人蔡尔康(1852-192?年),曾助广学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rd)、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办《万国公报》,译辑《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等书,是当时佣书西人最知名的华人知识分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清朝晚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的总体概貌,在此基础上重点介述了《万国公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推介、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泰西民法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清朝晚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李玉宝 《图书馆》2012,(3):46-48
万国公报是西方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建的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维新变法前后它刊登了很多近代西方图书馆的文章,将西方先进的图书馆办馆模式、管理经验、服务理念介绍到中国,对我国近代图书馆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润波 《北京档案》2011,(4):18-20,37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主要靠报刊这个纸质传媒。最先提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华文报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1899  相似文献   

7.
一、《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以及《万国公报》等的科技、地理、历史和新闻专栏在中国的报刊史上,专栏的出现几乎是与最早报刊的创办而同步的,这也反映了报刊专栏与报刊本身密不可分的联系。有史可查的中国最早的定期报刊应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相似文献   

8.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清朝的历史自此进入晚清时期。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借助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特权,西方的传教士像鸦片一样涌入中国。为了传教以及文化入侵的需要,西方传教士纷纷在中国建立教会学校。为了更好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维新运动时期为主要时间段,重点阐述在此期间以康梁为主的《万国公报》、《时务报》、《新民丛报》三份报纸的内容的历史转变,以此分析出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种种益处。  相似文献   

11.
鲁克园 《兰台世界》2013,(4):128-129
<正>清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清代时期的中国在整体上还是一个保守、闭关的封建国家,但是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也在慢慢开展起来。清代的各种传教士中耶稣会人员实力雄厚,很多人有着较为丰富的科技知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社科院汪叔子、王河等提出,中国第一位取译名“马克思”的是上海《万国公报》华文主笔蔡尔康。汪叔子等认为,由李提摩太口述、蔡尔康笔译的《大同学》一书,原是英国进化论者本杰明·颉德,最早在中国提倡马克思理论的一部分,它的译本前四章发表在1899年2月至4月《万国公报》,同年又由广举会结集出版。书中多次提到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3.
根据新发现的胡适捐赠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万国公报》、胡适与北京大学图书馆交换古籍的书信,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揭示胡适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书缘。  相似文献   

14.
陈潮 《图书馆杂志》2006,25(9):79-80,25
东方人认识西方近代科学,始于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后。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oeo Ricci)以孔孟之道和天主教相融合的态度,使中国人得以积极地接受欧洲产自鸣钟和《几何原本》等近代科学作品,接受利玛窦带来的关于世界地理的科学观念。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以发现美洲大陆后的世界新地图为蓝本,在中国绘制了有史以来第一份中文世界地图,陆续付梓的利玛窦中文世界地图有多种版本,其中包括1584年版《山海舆地图》、1596年版《舆地山海全图》、1600年版《山海舆地全图》、1601年版《舆地全图》、1602年版《坤舆万国全图》、1603年版《两仪玄览图》。这些传递全新地理科学知识的世界地图面世以后,不仅影响了中国人,而且很快流传到亚洲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15.
明朝在中国留下的是一个政权高度集中"、闭关锁国"以及科技发展缓慢的历史印象,所以明朝也给人们留下了科技文献双向交流缓慢的印象,但事实上明朝依然在以传统方式——官方赐书、贸易求书和新生主体——西方僧侣为载体,进行着文献传出和传入,如天文领域里的《大统历》和医学领域里的《本草纲目》等的传出,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艾儒略和杨廷筠合译的《职方外记》等的传入。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前,回顾一下马克思及社会主义是怎样被介绍到中国的早期历史,是颇有意义的.中国人最早知道马克思的名字,是在1899年.这一年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第123期连载的李提摩太的一篇译文中,曾经两次提到马克思其人(一次译为马克思),称他为"百工领袖",称他的学说为"安民新学".李提摩太是英国传教士,因是译作,不涉及他本人的观点.1902年9月15日出版的第十八期《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提到马克思其人,译作"麦喀士",并称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此后在《新民丛报》、《大公报》上也陆续刊载了一  相似文献   

17.
王汝芹 《青年记者》2017,(8):116-117
《申报》创办于晚清时期,是近代中国影响范围最广、发行时间最长的报纸.《申报》非常重视对社会新闻的报道.灾害这样的突发事件,有极强的破坏性和社会影响力,历来备受《申报》关注.晚清时期积贫积弱,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吏治腐败、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灾荒严重.京畿要地的直隶地区更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因此《申报》对晚清直隶地区的灾荒非常关注,尤其是直隶的水旱灾经常出现在《申报》的头版头条.《申报》不仅报道直隶地区的灾情、政府的救济措施,还直接参与直隶地区的灾荒救济工作,对直隶的救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在一次报界欢迎会的演说辞中说:“《中外公报》只有论说一篇,别无记事,鄙人则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其言之肤浅无用,由今思之,只有汗颜,当时安敢望有人购阅者。”他在这里所说《中外公报》,即1895年8月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同年12月改称《中外纪闻》)。由此可见,梁启超从那时起,就已涉足报业。但他在《三十  相似文献   

19.
1876年,清廷第一任正式驻外公使郭嵩焘赴英谢罪,成为中外瞩目的外交事件。《万国公报》对此进行了持续关注和报道,同时转载推介郭嵩焘的出使日记《使西纪程》,使其禁而不绝,逆势流传。《万国公报》充分利用媒介话语的优势,塑造了一位“星使冠冕”的郭公使形象,在“举世谤议”之中为郭嵩焘赢得了宝贵的舆论支持。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近代报刊作为重要的媒介工具,逐渐嵌入晚清帝国的政治肌体,在深刻影响政治人物个体命运的同时,也推动了晚清社会的转型和嬗变。  相似文献   

20.
清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翻译和推介活动非常频繁,也对近代中国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由翻译推介活动的客体、主体、翻译对策以及语言的变换形式几个方面对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和推介活动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