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梦龙 《新闻世界》2014,(7):257-259
伴随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新闻媒体也逐年加大了对环境问题报道的力度。本文选取《南方周末》绿色版2013-2014年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新闻框架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的框架主要是冲突框架、责任框架和人情味框架。在全方位呈现事实、深刻挖掘真相的同时,体现了《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情怀,为研究国内其他媒体的环境新闻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2.
2009年10月,南方周末在全国纸媒首创绿色新闻版块(简称绿版),以每周四版规模、独立成叠的形式专注绿色新闻,记录中国的绿色进程,至今三年有余.这三年多里,中国环境问题持续升温,低碳、绿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中国的新闻实践中也日益细分出绿色新闻这一专有领域,涌现出一批专注绿色报道的媒体和记者.在南方周末首开先河之后,2010年4月,南方日报开办“绿”版,21世纪经济报道开辟低碳周刊,第一财经日报改造环境周刊,而搜狐、腾讯等主流门户网络也均先后设立绿色频道,很多影响力媒体也先后开创绿色栏目或版面,进军绿色传播领域.  相似文献   

3.
1995年,《南方周末》确立了“新闻主攻,副刊主守”的竞争策略,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此迈开了它走进“黄金时代”的步伐。2009年10月,《南方周末》在板块上进行了调整,创建了绿色版,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中国的环保进程;几乎同时,《南方周末》iPhone客户端上线,是最早在iPhone创建客户端的中国报刊之一。2012年,《南方周末》宣布进军电视领域,着力打造“新闻剧情片”《南方周末60分钟》,该节目在登陆电视台之前,先在网上以“南周播报”的形式与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4.
绿版:给读者一个阅读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在哪里?这是最真实的问题,也是最难以清晰回答的问题.一张报纸,或一个新闻板块,立身基础都应以读者为中心,绿版诞生在《南方周末》的影响力中,一出生便坐拥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初始读者.2009年10月初,绿版以"绿色引导人民"为口号宣告诞生,新开辟的版面邮箱便来信纷纭,读者鼓励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怀疑者也有之.这既是因为《南方周末》一直以来在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等领域既有的报道影响力,也是因为近年绿色风潮渐盛、绿版抢先一步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技术给新闻传播界带来了巨大变革,对新闻的报道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中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环境新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数据技术在环境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创新环境新闻报道样式。文章以《南方周末》绿色版环境新闻报道为个案分析,指出大数据技术在绿色版环境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情况,并由此思考如何进一步挖掘大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绿色版环境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以此为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的生产,数据资源的运用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杜诗画 《青年记者》2016,(23):19-20
2013年“雾霾”“PM2.5”走进公众视野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作为雾霾重灾区的北京,在2015年12月首次启动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这是由雾霾导致的最高级别预警响应.《新京报》作为北京一家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从2015年11月雾霾频繁出现开始,就不断进行追踪报道,并形成雾霾报道专题.本文对《新京报》2015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的雾霾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按照报道篇数、版面安排、报道主题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新京报》是如何构建雾霾报道议题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雾霾天气持续侵扰京津冀地区,雾霾成为公共领域广泛探讨的议题.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在雾霾报道中传递的信息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2003年至2017年十五年内关于雾霾报道的历程,使用框架理论进行内容分析,并对参与雾霾报道的记者进行深度访谈,旨在揭示媒介镜像中折射出的真实面貌,在环境传播中唤起媒体和公众一起承担社会责任,并总结党报雾霾报道传播效果提升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焦金 《今传媒》2016,(6):23-24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构建和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是当前大众媒体最需要去关注和努力的。本文通过分析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纸媒借助新媒体有效探索环保传播模式,结合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4年环境舆情报告数据,以《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千篇一绿”微信公众号为例,运用经济学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并据此提出了在环保传播过程中微信绿色公众号对受众环保意识构建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郭耀华 《新闻实践》2010,(10):37-39
对文化报道怀旧现象的关注,首先要从《南方周末》说起。在《南方周末·文化》这一叠中,每期都设有“往事”专版,其前身是1998年出炉的“解密新闻”。该版所报道的内容多为过去发生的事、曾经存在的人。再将阅读面扩大至其他媒体,笔者发现,文化报道的怀旧倾向也较为明显,其流行之风,由此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入冬季,“十面霾伏”在中国北方地区似乎已成为常态,各大媒体对雾霾的相关报道数量增加,加深了受众对雾霾的认知.当下传统媒体对于雾霾的报道框架,不再局限于固有的环境新闻报道模式,而是加强了媒体与政府、公众之间的互动. 传统媒体雾霾报道的现状 1.雾霾报道已形成规模,报道时间整体上与多发季节正相关,且具备一定的地域特点.通过对中国知网报纸数据库检索发现,媒体对雾霾的报道最早见于2006年《河北日报》的《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雾霾天气》一文,随后呈逐年上升态势,到2013年转为爆发式增长,由年报道量不足100篇增长为年报道量8785篇,在2014年时达到顶峰,年报道量为11830篇,随后几年一直稳定在7000篇左右.  相似文献   

11.
这或许是一个让人惊悚的新闻。但为什么在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报道中被视为是民工愚昧鲁莽之举?为什么在有的新闻报道中看不见这是一个充满着农民工辛酸血泪的故事?当著名的《南方周末》报道《“农民工千里扛尸”背后的辛酸故事》并发出对社会和公众道德良心的追问时,作为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媒体,或许也应该反省和自责我们的新闻职业良知。  相似文献   

12.
孙韶华 《新闻世界》2012,(6):99-100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精英类报纸的代表,其“南周体”的写作手法一直被人津津乐道。特别是在新闻写作上,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独具一格。本文以《乔布斯:改变世界,能否改变中国》报道为例,从语言、结构、叙述视角以及叙述策略等方面对《南方周末》的报道进行初步探讨,总结《南方周末》讲故事的技巧,以期对新闻报道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积龙 《当代传播》2013,(4):99-101
《南方周末·绿色》创建了我国环境新闻报道的新特征,如绿色深度报道的数量多,周期性更稳定,舆论归责多指向人,新闻议程设置更契合社会"问题单",绿色新闻的真实性与情感诉求并重,拥有一支稳定的环境记者队伍等。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媒体是弱势群体发声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媒体是否能赢得弱势群体的信任呢?这取决于媒体自身能否为弱势群体构建一个可信赖的话语空间。本文以《南方周末》2009年全年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索媒体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15.
在12.31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中遇难的复旦女大学生杜宜骏被两家媒体作为特写人物进行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新闻伦理的广泛讨论。文章使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1月7日这一时间段,以《南方周末》《新京报》和财新网三家媒体在这一时间段中刊发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进行数据整理,由此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解原因及过程。  相似文献   

16.
公民新闻也称“参与式新闻”,是“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有别于传统媒体以专业化、组织化的媒介工作团队的生产方式.在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应运而生.非专业公众可借助手机、DV,在新闻事件中发挥“事件记录”的重要作用,其时效性远高于专业媒体.这一特征在突发性事件中得到明显体现.本文以浙江新闻奖获奖作品《十分钟生死大营救》为例,分析自媒体时代合理利用公民新闻的具体策略,为专业媒体在自媒体形势下的发展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地方媒体特别是一些西部媒体立足自身区位条件,努力把地缘传播劣势转变为区位传播优势,在对外传播实践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2009年1月,云南卫视关注东盟动态的国际新闻述评栏目《东盟新视野》开播(2009年3月栏目名改为《新视野》,增加南亚方面的消息);2010年初,广西电视台面向中国和东盟地区的经济新闻专栏节目《中国-东盟新观察》开播;2011年初,全国首个以“大中亚”为报道对象的国际新闻述评栏目《中亚观察》在新疆卫视与观众见面,充分利用区域的现实条件与特色资源,与国家的整体传播相辅相成,走特色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8.
《南方周末》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副刊也备受关注。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和例证法,从探讨《南方周末》副刊定义、版面语言运用特点、副刊新闻化趋势和内容选择特色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梳理总结了《南方周末》编辑特色与价值取向,并重点对《南方周末》副刊的新闻化趋势进行探究,希望为转型时期的纸媒发展与变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以《纽约时报》在2013年对中国的雾霾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如何对我国雾霾天气进行报道、有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希望通过研究西方媒体在环境报道方面的方法和特点,我国媒体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为今后的环境报道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0.
2006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大骂《南方周末》”事件,提醒我们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记者与消息来源应如何互动?二是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媒体与消息来源的关系记者接触消息来源是为了获取新闻生产的素材,消息来源接触记者和媒体意在通过大众媒体的曝光,获取公众注意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