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姚永明 《传媒》2018,(8):64-65
经过历史的积累和发展,方志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在追古溯今、孕育人文、凸显地方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实现方志文化的有效传播,让方志文化活起来,让观众从中得到新知新悟,如何让地方传闻成为众所周知的民族故事,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与思考.201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影像方志》大型纪录片,主要以地方志为依据进行改编拍摄,每一集时长为40分钟左右,形式新颖、内容精美、内涵丰厚,一经播出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截至2017年12月底,节目在全网播放次数超过2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1亿.节目以全新的视角和手段,为观众打造了一部认识中国地方社会的影像百科,成为方志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格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对塑造好当代中国军人时代形象提出了明确要求.2015年以来,《战狼》《雪域雄鹰》《陆军一号》等一批军旅题材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剧中塑造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中国军人形象受到观众的热捧与好评.军旅影视作品应该如何塑造和传播军人形象,才能让“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军旅影视作品探寻答案.  相似文献   

3.
胡园园  毕蕾 《传媒》2023,(1):61-63
国际传播能力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新媒体时代,如何通过影像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纪录片《数字里的中国》把抽象的数字语言转换成观众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可以理解、可以联想的日常生活场景,向全球观众讲述中国发展故事。其选题内容注重“数字化”,聚焦社会发展;故事表达注重“趣味化”,调动观众兴趣;传播语态注重“国际化”,让全球观众更加容易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陆敏  陈燕 《现代传播》2022,(12):65-69
历史文化纪录片是“中国故事”国际传播的重要视觉影像载体。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的文化混杂空间中,海外观众如何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传递的文化内涵?《如果国宝会说话》《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的YouTube海外观众评论呈现出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共享、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三种样态。而若要强化文化共享的可能,降低文化折扣与解读偏移的程度,则需要提升纪录片审美意趣、呈现细腻的日常生活、提供清晰的背景知识,这将有助于海外观众超越柏格森所言的“习惯记忆”,唤起人类共同的“纯粹记忆”,促进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5.
尹睿  陈季华 《声屏世界》2016,(10):30-32
央视《新闻周刊》依靠影像造型和声音元素等叙事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受观众喜爱.但是,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以往的叙事手段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观众的收视需要,如何完善叙事手段,获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成为节目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牛慧慧 《视听》2022,(5):77-79
作为承担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职能的红色题材电视剧,应该如何采取恰当的方式向青年观众传播,并使青年观众接受,是一个长期被探讨的命题.《觉醒年代》在青年性叙事策略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突破与创新.群像式人物塑造和立体化表达历史人物,让青年观众走近历史、贴近伟人,感受波澜壮阔时代中的命运跌宕;与时代对话和与人物共鸣,让青年观众在共情和...  相似文献   

7.
方堃  陈卓 《声屏世界》2016,(10):43-45
中国本土第一部以中医文化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本草中国》在江苏卫视播出,为观众制造了一场关于中医文化的感官体验,并由此开启了呈现传播中医文化的新范式.本文以传播学视角切入,从视觉影像呈现、选题聚焦本草、 内容凸显人情及传播方式多样等方面对该纪录片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新媒介生态下如何呈现传播以中医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电视综艺栏目《星光大道》近年来也一直得到全国观众的喜欢,有什么奥秘吗?在笔者看来还是大道至简,它们用的还是老办法—雅俗共赏。本文主要以此为例,分析小众传播时代如何把握电视艺术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创作层面,中医药文化纪录片《本草中国》是一部具有中国美学表达风格的作品.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该纪录片以中国人的审美视域,让中国传承已久的中医药文化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唤起了观众对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电视艺术作品有效结合的新的认知和期待.本文将从叙事艺术与视听语言角度解读该片所体现出的中国美学表达.  相似文献   

10.
在重大疫情防控期间,央视电影频道推出了一档特别节目《守望家国》。节目制作团队用影像呈现了最真实、最生动的全民战疫日记,让亿万观众感受到抗疫一线无名英雄的拳拳爱国之心。这档节目,是用中国抗疫故事来阐释我国社会制度显著优势的有益探索,也是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影像化传播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1.
出版业面临着数字技术的挑战,图书、网络、手机……人们的阅读日益多元化.如何融合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传播手段,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寻味顺德丛书》为例,分享了其多媒体出版的实践经验,探析媒体融合的难度和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
黄连广 《中国记者》2018,(3):126-127
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挥党报摄影报道的影响力?本文介绍了《安徽日报》摄影报道在新媒体方面的做法和尝试,强调党报新媒体影像传播的优势,用新传播平台重构摄影记者的传播思路。  相似文献   

13.
刘纯来 《青年记者》2017,(23):101-102
今年新春,全国亿万观众被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所吸引,这档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文化竞技节目,不仅给千家万户送去了欢乐,让人们享受了中国诗词带来的美好意境,还将观众带到古风意韵之中,恰似一股清流滋润着观众的心田.同时,节目的热播还掀起了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新风尚.《中国诗词大会》为何如此火遍中国大地?为何能触动无数观众的心弦?为何人们在看完节目后还意犹未尽?笔者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给当下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不少启发:找准定位,勇于创新,内容为王,精确服务.传统媒体只要走创新转型之路,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会重新屹立于时代潮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达人秀》成功了,观众追捧的不仅是选手的表演,更是对选手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价值观的肯定.这档电视选秀节目在带给观众娱乐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向公众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观.这不禁让人思考,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新闻报道和宣传,娱乐节目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方志作为传承文明的一种有效载体,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是一种先进的特色文化。我们在方志影像化创作工作的不断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渗透和弘扬方志文化的重要性,这也将是我国文化建设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我们要立足于方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优秀的表达经验,丰富方志文化创新发展理论。本文以《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为例,对纪录片方志文化的创新表达展开深入论述,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文化之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如何借助电视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博物馆里的文物重焕新生,在观众眼中"活"起来?如何让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融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联动,让博物馆类的节目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方志资料汇编《方志物产》(广东分卷)为语料,探讨GIS在方志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借用GIS,实现对《方志物产》中物产分布、物产传播等相关数据的管理和可视化制图并进行史料数据的空间分析,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方志史料,为方志类古籍的数字化整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如何通过创新来保持收视率,保持观众的认可度,提高观众的忠实度,保证传播效果有效达到收视人群?本文深入剖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新闻夜航》和《天下夜航》等多个新闻节目的具体操作案例,说明创新在新闻节目采访、编辑和制作全过程、全时段的驱动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传播环境下,央视《读书时间》及其他省市电视台的读书类节目纷纷停播。而诞生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栏目以电视讲座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论题进行讲解与探讨,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如何发扬电视的媒介特性,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让电视节目既受观众喜欢又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叫好又叫座。探讨《百家讲坛》对电视特质的把握及其传播环节的定位.对于当前各类节目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数字十年》是中央电视台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和"朝闻天下"等主要栏目里推出的一个系列报道.取名《数字十年》意在用数字梳理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迁.节目一推出就得到广大观众喜爱,网上点击率以百万计,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有观众评价,《数字十年》让人们三分钟看懂中国十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