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央视《新闻1+1》节目是我国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本文抽样选取了央视《新闻1+1》20期节目,从分析节目选题情况入手,同时结合分析主持人白岩松的特点,管窥《新闻1+1》节目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3.
4.
5.
对于电视这个媒介来说,新闻评论类节目办得成功与否,直接体现了电视台的业务水平的高低。新闻观察员出现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增加了此类节目的评论深度与力度。本文以《新闻1+1》栏目为例,谈论新闻评论类节目中新闻观察员话语权的使用情况,以及如何规范其话语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档评论直播节目,自创办以来不断探索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并且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本文从选题呈现的新特点、公信力的构建、不断革新三个方面来对其特色进行评析,探讨在媒体多样化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评论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主导地位。电视新闻评论中对语言的使用,能够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央视《新闻1+1》为例,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言的使用、新闻语言行为的构成以及正确使用新闻语言的意义三个方面,阐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8.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以其鲜明的导向性、群众性等特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这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担当也因兼具主持人与评论员等多重身份而越来越立体化,,并肩负着新闻传播的重要职责.以白岩松等为代表的《新闻1+1》节目主持人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以及应势而动的能力赢得受众广泛赞誉,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10.
在中国电视圈,电视深度报道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常常容易混淆,关于二者的界定说也并不是非常明确。对此,本文试图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新闻调查》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为例,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区分其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崛起与发展是电视媒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来看,伴随着电视媒介实力的发展与壮大,必然要有一种区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符合电视媒介特性的言论节目形态应运而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相似文献
12.
13.
14.
徐迅雷 《记者观察(上半月)》2009,(11):62-63
人有嘴要说话。说话可以讲述事实,也可以评述是非。于2008年3月24日正式亮相的《新闻1+1》,名称取得不错。“1+1”既可以理解为一位主持人、一位新闻观察员(评论员)在演播室展开双人谈话,也可以理解为“新闻的1+评论的1”。节目选题主要是“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三大类,配以短片、电话连线等形式。多为一期评论一个话题,有时一期评论两个新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加之引发的海啸、核泄漏等状况,成为备受全球关注的一场复合式灾难.这场灾难给日本带来重创的同时,也给周边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带来担忧与反思,更是成为各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身为国家级媒体,也投入重兵对此次灾难予以报道,新闻频道的《新闻1+1》栏目则是顺势而为,分别于3月14日和17日配合推出两期“日本大地震特别报道”节目. 相似文献
16.
央视《新闻1+1》和长沙广播电视台《观点致胜》都是影响较大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1+1》庄重严肃,而《观点致胜》活泼、清新、俏皮的元素更多.两个节目的主要主持人分别是白岩松和晏炜.
本文随机抽样,选取了2015年《新闻1+1》和《观点致胜》各20期节目,对白岩松和晏炜的评论特色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7.
每天早上七点到八点半,在FM97.5的电波中,就会传来“麻辣烫”那浓烈的味道。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川菜,锅里下的主料都是新闻,加的麻辣调料是经过精细加工的另类点评,鲜香麻辣,百吃不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直吃得大家满头大汗,头顶热气缭绕,仍纷纷举手说“还要、还要”,不过有的人吃完却是头晕眼花! 相似文献
18.
19.
20.
新闻谈话节目的话题设计与主持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生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1)
所谓新闻谈话节目,简单理解就是主持人和嘉宾之间或嘉宾与嘉宾之间针对某些新闻热点问题的"对话",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对多的访谈,也可以是多对多的讨论。电视谈话节目有四个主要构成要素:话题、主持人、嘉宾(观众)、录制现场(大屏幕、灯光、音乐、表演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