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开展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的引文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概貌,并归纳识别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方法/过程]系统搜集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文献,整理形成文献集,运用引文分析方法,统计出高频关键词、高被引文献和高被引作者,并进行定性内容分析,概述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主要研究方向及进展,提出研究结论和建议。[结果/结论]学术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社交网络的采用情况、社会网络结构、使用行为模式、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以及使用障碍5个方面,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存在研究不充分、理论支撑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互联网用户网络使用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有互联网用户6800万人,其网络使用行为大体可分为通信、信息浏览、下载信息和购物4大类。影响用户使用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用户特征、网络易用性及其娱乐性、实用性等。这些影响因素与用户网络行为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图1。表2。参考文献13。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知乎平台,采用Python技术获得用户信息行为中发表文章、回答问题、提问和参与live活动的使用行为数据,进行了使用时间特征、使用频次和时间间隔分析,探索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平台中产生消极行为的时间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部分用户在使用社交网络平台过程中会出现减少使用、间歇性中辍和中断等使用行为,呈现不同程度的消极行为特征。对于用户的消极使用行为,需要洞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引导用户继续使用和深度创作。  相似文献   

4.
科研社交网络作为新型的科研交流平台,满足了科研人员学术信息和交流群体扩展的需求。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不同机构的科研社交网络用户的使用习惯,分析年龄、职称和研究领域对用户使用科研社交网络的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20-30岁之间的专业用户最热衷于加入群组,职称对于信息检索行为有着明显影响,研究领域对于系统功能的使用习惯有影响。尽管如此,不同用户还是有些共同特征,比如无论从年龄还是研究领域看,用户在使用科研社交网络时,与陌生人交流行为并不突出,交流更倾向于在熟人之间进行。而且专业用户有别于一般网络用户对互动行为的兴趣,而更青睐系统推荐的内容。表4。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5.
安珊珊 《传媒》2021,(14):19-22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网络空间开启了社交关系主导信息流与影响流的移动互联新纪元.在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新赛段,伴随着不断迭代的社交网络应用与媒体融合的复杂生态,社交网络用户的触媒行为分化日益加深,各类信息渠道聚力于传播公信力博弈,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统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白热化竞争. 本研究调用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化媒体中国家认同的舆论构建研究"数据库于2020年6月获得的2566份问卷调研截面数据,聚焦我国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触媒偏好与渠道公信力问题,以明确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社交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特征及影响.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关键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敏  孟蝶  张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9,63(21):128-136
[目的/意义]间歇性中辍是社交网络用户消极使用行为的内容之一,通过分析国内外代表性研究成果,对该领域研究的知识体系和关键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据此展望未来研究趋势,为后续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方法/过程]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源,通过关键词检索、追溯检索和主题分析等步骤筛选出54篇重要文献,对研究主题、研究理论、研究方法3个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综述,并据此构建规范性研究流程的框架。[结果/结论]社交网络情境下的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主题的细分程度、理论模型的丰富度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基于信息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交叉学科视角,从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双向博弈、外部社会环境和心理情感体验综合作用角度来深入探究社交网络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意义]归纳总结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现状,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关键词检索和引文追溯两步骤的文献收集方法系统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系统阅读、分析,归纳研究主题,并进行论述。[结果/结论]将收集到的63篇文献按照其研究主题,归纳为用于科研目的的在线社交网络功能与分类、科研人员在线社交网络使用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研究、使用动机研究、内容创建和获取行为研究以及群体行为研究。认为未来深入研究可以从在线社交网络科研过程嵌入机理、基于全局数据的行为规律研究、持续使用机制及信息服务系统改进实证研究4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动机视角下社交媒体网络用户链接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沉浸理论和理性行为理论,从动机视角探索中国特定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网络链接的内外部动机因素,构建“动机—链接意向—链接行为”模型,并基于460条现实世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实现需要、沉浸需要、主观规范对社交网络用户链接行为意向的影响较为显著,而自尊需要和社交需要对其的影响则不显著。外部动机中的主观规范对社交网络链接行为意向影响最大,但总体上内部动机的影响大于外部动机。该研究结论对于基于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学术推广和网络营销优化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文选择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介,从网络公共事件入手,以群体视角论述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社会责任取向,通过个案分析,阐明社交网络用户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结果发现,在网络场域中,传统道德权威并未瓦解,社交网络中的个体行为并非完全以个人情感和利益为中心。网络用户的道德感和网络社会正义得以持续源于2个激励因素:个体的被认同感以及网络言论的公共化。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交互行为仍受传统道德、规则的约束,但存在群体极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合行为学中个体行为产生机理的理论成果,结合社交网站及其用户的特点,分析社交网站用户知识贡献行为的形成机理和过程,并归纳总结用户知识贡献机理模型.在贡献的行为形成机理分析过程中对内在需求和动机、外在刺激以及行为意向和贡献行为发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网络用户信息获取语言使用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网络搜索中用户信息获取习惯为研究对象,旨在对网络搜索中的基本词汇现象及其认知与利用进行总体把握性质的研究。主要使用网络问卷调查方法,辅以用户对比实验所得到的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Web2.0标记、浏览中分类语言及其呈现方式、搜索词汇来源与类型、系统提示相关词等方面的研究结论:标签已经在Web2.0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用户浏览时依赖分类语言,查询时对系统提示的相关词亦有较强认知;专指度较高的搜索词汇更容易在网络搜索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这些特征的把握,有助于各种网络获取服务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存在的问题和高校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偏好,探讨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的新模式,对高校图书漂流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调研中外科研人员对社交网络的认知情况,对学术工作者使用社交网络的目的、动机和需求开展比较研究。[方法/过程]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来自国内各大高校707位被调查者对社交网络的认知、使用动机和访问信息,并将问卷调查结果与Nature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我国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使用率和使用意识并不是很高,国内科研人员比较倾向于使用以社交型为导向的网站,对以学术型为导向的网站使用较少。国外主流ASNS平台中,我国用户对ResearchGate具有一定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14.
胡欣阅 《青年记者》2022,(22):59-61
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单一社交媒体平台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多账号并行的状态变得常见。媒介中的角色扮演现象更为频繁,同一用户在不同账号下展现出不同的行为心理。本文从角色丛理论出发,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行为心理分析,探究媒介中角色扮演的驱力和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通过融合不同来源数据的方式探索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为用户健康合理地可持续使用社交媒体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平台改进服务提供参考信息。[方法/过程]对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结合爬虫获取的包含部分受访者数据的用户行为轨迹数据分析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原因,构建社交媒体用户消极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果/结论]通过多源数据融合能够解决单一来源数据有效性不足问题。研究发现外部环境因素(任务情境、信息过载、社交过载、不良言论)和平台因素(系统功能、品牌形象、付费服务)通过内部个人因素(信息需求、认知差异、负面情绪、使用成本、使用习惯、隐私关注)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产生潜水、屏蔽、间歇使用、转移、退出和抵制等不同程度的消极使用行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作为弱势对象在技术环境下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6.
17.
社交网站用户的行为和动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交网站也称为社交网络服务。诸如MSN空间,QQ空间,校内网等,因能提供给网络用户一个个性平台,并可以在这里创建一份个人档案,从而和其他的用户建立联网关系而日益受到关注。这类社交网站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功能包括写博客,上传照片,个性化档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意义]现有的社交网络用户隐私披露相关研究以隐私披露意愿研究为主,且存在研究方法单一、数据来源主观等问题。意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行为,因此本研究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用户行为数据对影响其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其与隐私披露意愿研究的差异,为理解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本研究参考现有研究影响因素体系,基于社会渗透理论,构建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的广义线性模型,以新浪微博这一典型社交网络平台为例,通过网络爬虫采集新浪微博用户数据,并利用该数据衡量和探究用户隐私披露行为。[结果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交网络经验、社交网络规模、微博生产力对用户披露信息的敏感性及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用户隐私披露实际行为的影响与部分隐私披露意愿研究有所区别。用户客观数据对隐私披露行为的度量加深对社交网络用户披露行为的理解,也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知识共享的重要渠道。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个体在认知、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及动机。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网络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动机模型,包括愉悦感、知识自我效能、利他、知识成就感四个内在动机,以及学习、社交结果期望两个外在动机。在不同文化视域下,通过调查问卷法采集中国、美国和印度三个国家的530份样本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数据并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国家社交网络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都显著正向影响其知识共享行为,利他和社交结果期望是最重要的两个动机,知识成就感对其知识共享意愿无影响;其他动机则受到国别的调节,如愉悦感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美国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知识自我效能显著正向影响美国、印度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学习动机仅与中国用户的知识共享意愿显著正相关。对于知识管理者或社交网络开发者来说,鼓励用户参与知识共享活动首先要激发其行为意愿,依据关键行为动机及对共享意愿的作用程度,并结合用户的国别特征,制定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图2。表7。参考文献94。  相似文献   

20.
社交网络扩大用户获取信息来源,而信息偶遇作为用户信息获取的一种特殊形式,探究其在社交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信息偶遇领域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影响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偶遇状况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信息因素,构建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10个研究假设,使用PLS分析样本数据并验证模型假设。结果表明,情绪状态等6个变量对信息偶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需求和环境状况感知对信息偶遇有显著负向影响,信息的多样性、质量对信息偶遇没有显著影响,并基于此提出图书馆在社交网络提供信息服务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