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段时间,新华社的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新闻的内容是“刚刚,沙特王储被废了”,后面署了三位编辑的名字“王朝、关开亮、陈子夏”. 网友纷纷留言,认为这种做法在新华社新闻中很少见,短短一句话居然需要三位编辑.新华社的编辑与网友互动:“王朝负责‘刚刚’,关开亮负责‘被废’,陈子夏负责‘沙特王储’,有意见吗?”这引起一些研究者深思,他们认为新闻已经变成了“用户生产内容”而不是“新闻媒体或者专业记者生产内容”.  相似文献   

2.
袁媛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63-164
不管新闻传播技术如何进步,传播手段如何先进,媒体的传播内容都应当要满足受众的需要.因此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编辑记者们要始终关注受众的需求,了解他们对什么新闻感兴趣,在新闻点的选取、提问的重点、表现的手法、语言的编辑等方面都要体现受众的意识,这样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实现新闻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对一张报纸来说,版面的编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对一条新闻稿件来说,拟出一个好标题则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更是新闻精髓的集中体现。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说,不论是写消息还是通讯、专题,都要自己拟标题,这个标题不一定会被版面编辑采纳,但对启发编辑思路、引导编辑更好地理解稿件主旨是很有帮助的。总的来说,给一条新闻拟标题,需要遵循五个最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刘以农 《新闻窗》2009,(3):54-54
所谓新闻资源,笔者的理解就是新闻素材,新闻事实和新闻事件,这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十分重要。新闻资源的开发就是记者、编辑发现新闻事实,捕捉新闻线索并通过深入采访、撰稿、编辑转换成新闻报道的过程。当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时,如果我们正视它,把它作为有效的资源去开发和利用,那么这条新闻的内容就会得以深化,价值就会得以体现,反之,资源也就简单地被处理掉,甚至被遗漏、被丢失。  相似文献   

5.
"看标题就知道不是中国的新闻",这是一位网友在一条新闻后边的留言.新闻的标题是--<男子外出旅游故意遗落相机 考验他人诚信>,边上还有一行小字说明:最终相机回到手中.  相似文献   

6.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今年6月20日早上,笔者发现将在当日下午见报的“世界新闻”版大样上,新华社一条不足200字的电讯稿——《南联盟黑山共和国废除死刑》被编排在了版面的右上角,标题做成了两行题,“废除死刑”四个字还用了55磅大黑。电讯稿内容如下: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南斯拉夫联盟黑山共和国议会19日通过决议,废除死刑,谋杀及其他重罪  相似文献   

7.
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性主要的有如下六条: 1.时间性强:一是内容的时间性,二是工作的时间性。 2.涉及面广:报纸内容的广泛决定了报纸编辑工作的特点是杂。连带产生的问题就是作者的面也广。 3.明显的连续性:一是内容上的连续,一是时间上的连续。 4.再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要发掘原稿中未被作者认识的真正的新闻价值;要  相似文献   

8.
简明新闻是新闻文体中的“轻骑兵”。它以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主题集中,内容单一,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等特点,显示其特殊作用。它是“迅速、准确、明了、经济”地为广大听众服务的一种宣传手段。广播中的“简明新闻”节目,有的以独立节目形式出现,有的镶嵌于新闻节目之中,一般每次五分钟。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报道几条到十多条消息,一般每条消息只有一百多字,在这样极短的篇幅内,怎样才能编写好简明新闻呢?首先要求广大通讯员练好浓缩新闻事实,精造新闻要点的本领,多多提供字贵如金,又简又明的新闻产品。其次是广播编辑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对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9.
近两期的《新闻业务》对新闻的长短有些议论, 引起了我们的很大的兴趣。与报纸编辑比起来,我们广播电台编辑吃长新闻的苦头更多些。常听广播的同志都知道,广播里的新闻节目大都只有十分钟到十五分钟,至多不超过三十分钟。以一个十五分钟的新闻节目种,按照一般的播音速度,只能发两千五百字左右,而通讯社和报纸上的较重要的新闻,一般都在千字以上,有些甚至几千字。如果全文广播,一个新闻节目就只能播一两条新闻,再长一  相似文献   

10.
问上问下问行家朽木新闻离不开一个“问”字。无论记者,抑或编辑,乃至总编辑,莫不如是。这不仅仅体现在诸如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提问上。事实上,“问”。贯穿于整个采编过程的始终。一个好的记者、编辑、总编辑,不仅要对明显不了解、不清楚的新闻事实问个清楚,而且...  相似文献   

11.
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主办的稿件评比展览会,在三月十二日开幕.这个展览会共分三个部分.在反浪费部分里,展览会以实物和图表,说明了在新华社国内新闻报道工作中浪费人力、时间、电报、电话的情况是严重的.有一张图表统计:去年十二月份新华社共收到记者发来国内稿件2119条,其中有338条没有被总社采用;这三百多件废品,浪费了记者、报务,译电、编辑等许多人力和物力.展览会还展出了许多写得冗长、粗糙的稿件,有一篇六千三百多字的长新闻,被删改后只采用了二千一百字.展览会的材料表明,滥用电报、电话也造成了很大浪费.和这些浪费的情况相对照,展览会还展出了  相似文献   

12.
时事新闻目前已成为报纸新闻信息的主体。也是报纸竞争最重要的领域。时事新闻怎样加强冲击力成为编辑工作的一道难题,新闻冲击力包括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报纸版面视觉效果两个方面,它是比吸引力更高的一个层次,吸引力主要是指搞件内容的可读性,而冲击力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对内容的版面处理,它是新闻对读的一种强势引导。一条时事新闻仅仅有好的内容还不够,还需要编辑把稿件的内容优势转化为版面强势,这种转化工作包含编辑对新闻冲击力的追求,时事新闻的冲击力必须来自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具体说来。提高新闻冲击力的编辑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媒体平台越来越多,新闻行业的竞争也来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得受众的认可,各大媒体必须从提升自身的新闻制作质量入手。对于一条完整的新闻而言,新闻采访既是新闻制作的初始环节,也是决定新闻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作为采访中的工作核心,提问艺术就成为决定新闻播出效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新闻记者采访中提问艺术的内容和新闻记者采访中常见的问题,探讨了提高新闻记者采访中提问艺术效果的策略,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对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亦杰 《今传媒》2009,(12):57-57
“看标题就知道不是中国的新闻”,这是一位网友在一条新闻后边的留言。新闻的标题是——《男子外出旅游故意遗落相机考验他人诚信》,边上还有一行小字说明:最终相机回到手中。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新闻应注重对人性的发掘和表达 美国著名作家和学者梭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从未在报纸读到一则值得注意的新闻.我们所读到的无非是一个人被抢、被杀或因意外事故丧命,或一栋房子烧了, 一架飞机失事,-艘汽船被炸毁,-头牛在西部被碾过,一只疯狗被打死--我们再也不需要读别的新闻了.一条新闻就足够了.对-个哲学家来说,所有被称为新闻的,无非就是说长道短的东西,而那些从事编辑的人员和记者,则是那些正在喝茶的老太婆!"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受众被新媒体新闻产品分流,新闻的生产方式、受众的接收形式、新闻的编辑生产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电视媒体的角色功能、内容生产理念已无法适应当下的受众.电视新闻要正视挑战,积极调整姿态,以满足用户体验和需求为先导,创新新闻生产机制,创新新闻编辑方法和理念,培养全媒体复合型的新闻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17.
去年5月14日衢州日报头版二条的“昨日新闻”稿《挂一牌守门 挡八方伸手》,被评为1996年度浙江好新闻一等奖,并被推荐为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 《挂一牌守门 挡八方伸手》确实是篇好稿子。尽管它只有576字,但内容丰满,文字朴素,“减轻农民负担”的主题十分鲜明。此稿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场  相似文献   

18.
地方党报时事新闻稿件主要来自新华社,而每天新华社播发的稿件有数百条,报纸的时事编辑要从这么多条新闻稿件中编选出本报采用的稿件组成版面,就需要准确选出重大或重要新闻稿件或内容,还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因为有时重要内容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用,而是要靠编辑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和综合概括。  相似文献   

19.
常江 《编辑之友》2018,(2):80-86
新闻聚合服务的崛起和主流化对传统及数字新闻编辑行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新闻编辑日常实践、新闻编辑角色定位,以及新闻编辑与新闻行业的关系三个维度上.文章基于在瑞士一家本地新闻网站展开的田野调查,结合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得的相关行业自述文本,尝试对上述影响做出清晰而准确的剖析.在“联接为王”及其他与之类似的话语的支配下,数字新闻行业开始全面重视编辑业务在聚合时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一种新的、基于数字化平台和聚合逻辑的专业主义新闻编辑理念和新闻编辑身份认同也在逐渐形成;而编辑群体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从“内容生产者”到“内容策略设计者”的角色转型,将是决定整个行业生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1.在“新”字上下功夫。新闻要“新”,但是真正做到记者、编辑采编的每一条新闻都是新的,实际上很难。也就是:让记者采访一件新近发生的事很容易,但是在新近发生的事中发现新意并加以报道却很不易。那么怎么办?我们引导记者、编辑认识这样一个道理:要善于在重复发生的事件中发现新的变动。俗话说:变动出新闻。真正的好新闻并不是只包含“新近发生”这一个概念。它还包括:报道观点的新变动,报道角度的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