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李素丽的先进事迹,我不禁为她用心去工作所折服,她说:“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里做,是没有止境的。”为此,李素丽用心去做工作的准则是“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正是这普通的“心法”温暖了无数个乘客的心,使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这一“对内代表首都,对外代表中国”的特殊职业在阳光下展现得绚丽多彩,也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变得崇高而又伟大。李素丽的事迹很多,说也说不完,但她传奇般地把车内一小偷制服却被北京人传为美谈。一次车内一…  相似文献   

2.
2009年7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新华日报出版部担任版面编辑。作为年轻人,我想围绕关键词"学习"来小谈我的几点想法。首先,多学习心里才有底。出版部的工作,是报纸出版编辑工作的最后"总装车间"。因为要处理的是一整个版面上所有的稿件、图片,事情纷繁复杂。还记得刚上班时,每天下班了回家写日记,写的最多的心情就是"如履薄冰",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不出错"。  相似文献   

3.
正时值单位里做一个大型项目,我连续加班两个月,没有休息一天。几乎每天忙到夜里两点上床,早晨六点醒来。劳碌命就是这样,明明精疲力尽,但心里挂着事儿,就睡不着。不论再累,闹钟定在六点半,却总是在六点就醒来,默默关上它,起床,头疼欲裂地刷牙,换衣。带着上坟一般的心情,去上班。疲惫是能让人麻木的。已经熬了太久了,就靠惯性连轴转。琐事,杂事,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问题,声音,任务,电话.几百人的吃喝拉撒。感觉全身每一个  相似文献   

4.
给眼泪加冰     
星期二是小米的休息日.她在沙发上眯了一会,睁开眼睛已是下午三点.先生jerry在公司上班,五岁的儿子还在幼儿园,菲佣在厨房里忙. 她去雪柜里拿了一罐苏打水倒在杯子里,扔了两块冰,又挤了几滴柠檬汁在里面,再放进一粒泰国话梅干.没有人在苏打水里面加柠檬和话梅干的,别人只在红酒里加话梅干,但小米故意想把味道弄得怪怪的酸酸的.  相似文献   

5.
漫画与幽默     
石宏 《档案管理》2006,(2):90-90
汽车在水塘里她:“车子坏了。化油器里进水了。”他:“化油器进水?简直荒谬可笑!”她:“我跟你说,车子的化油器里有水!”他:“你连化油器是什么都不知道!我要检查检查。车子在哪儿?”她“:在水塘里!”看病前天上班时,我觉得不太舒服。同事赶紧陪我去医院。为了能报销,同事让我用他爸爸的名字。我难受得要命,门诊挂号和填化验单都是同事帮我弄的。抽完血,护士交代:“你明天中午到医院的接待处取化验单。”第二天,我不是特难受了,就自己来到医院。接待处的护士问:“你是取化验单吗?”我说:“是。”护士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化验报告问我:“你…  相似文献   

6.
“文革”中的山阴路其实,“文革”期间横行一时的“成分论”或为“血统论”,并非始于“文革”,而是在大饥荒刚过去的六十年代初就开始大行其道了,“文革”期间只是愈演愈烈的大爆发而已.“文革”前,住在我隔壁一个冯姓同学的姐姐从小学弹钢琴,而且刻苦程度在那年月很是罕见.我小时候因为多病,小学时期基本没怎么去学校上课每天清早我在她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中醒来,晚上又在她抑扬顿挫的琴声中入睡.有时半夜醒来,还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乐曲.但是因为她的父亲1957年被错划为有派,所以专业成绩再好也进不了音乐学院.此人“文革”后去了美国,博上毕业后成了一家著名乐团的独奏演员.  相似文献   

7.
太阳升起一竿高了,他还在“爬格子”。“别写了,吃饭吧!真是的,星期天也不得好过!”她说,“我上班了,别忘了给我要支肤轻松。”她走了。他一坐就是一晌。她下班一进家门,看见桌上的饭菜原封不动,顿时怒从心中升起,问:“药呢!”“药……”他这才恍然大悟,说:“噢,忘了,下午给你拿去。”他怕吵起来影响不好,就压低嗓门说:“下午一定给你拿药,一定。你先休息,今天中午我做  相似文献   

8.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妻子张淑英虽然已经离开我两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我的脑海浮现。40年的婚姻生活,我们始终互敬互爱,患难与共。她对我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工作上的全力支持,使我永远难忘。作为一个军人妻子,淑英她自觉地做出了自己的牺牲和奉献。 我们是1955年5月在北京总后军械部结婚的,新婚的第5天,我受命去大连接收苏军移交武器的任务,她返回自己在山西太原的工作单位去上班。这一年,我和淑英再未见面。1956年我调到武昌高级军  相似文献   

9.
何林宗 《中国档案》2004,(12):50-51
今晚参加合唱训练回单位时,已经快11:00点了吧?刚才打电话回去,爱人说女儿雨竹已经睡着了。五岁的雨竹昨天在电话里骂我是“小头爸爸”,她妈妈哄她说我每天很晚回去,很早就走了。听说她还真像“大头儿子”一样,每天给我写了封信呢!……明天中午再加两小时的班,历史档案著录工作应该可以完成了,晚上是该回家一趟了……  相似文献   

10.
毕业那年,导师给我推荐的工作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天津公司,我拒绝了.因为我一直都有一个做记者的梦想,在我的想象中,记者每天都会遇到全新的人、全新的事,绝无半点重复和机械,遍览人生百态,阅尽世道沧桑,是个很风光很激情的职业.后来我的一位同学去了那公司,数年后我去天津,听说他随船正在意大利,竟当时楞住了.  相似文献   

11.
《声屏世界》2008,(1):43-43
最近,一场不是大病的大病,让我躺在了病床上,我开始回想这些年来的得失。记得刚来频道的时候,我对工作的感觉是,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者是领导的表扬才是最快乐的,所以我拼命地去做一些有影响和挑战性的采访.觉得工作着是最大的快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没有了激情,工作能少做就少做,感觉每天都浑浑噩噩的。  相似文献   

12.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13.
病中小悟     
最近,一场不是大病的大病,让我躺在了病床上,我开始回想这些年来的得失。记得刚来频道的时候,我对工作的感觉是,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者是领导的表扬才是最快乐的,所以我拼命地去做一些有影响和挑战性的采访,觉得工作着是最大的快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没有了激情,工作能少做就少做,感觉每天都浑浑噩噩的。  相似文献   

14.
农场恋情     
我17岁就去了上海在皖南山区办的一家国营农场“上山下乡”,时间是上世纪70年代初,农场里百分之九十都是上海知青,每年都有大批老职工上调回上海,又有更多的上海知青下放到农场.年轻人在这里有种地的,有养牛挤奶的,还有生产奶粉、麦乳精和搞基建、农机、副业的.尽管在那个红色的年代里,人们都讲斗私批修,但只要有年轻人的地方,“爱情”这点私事就无法灭绝,只不过大多成了“地下活动”.今天屈指一数将近40年过去了,当年再秘密的活动也都但说无妨了.  相似文献   

15.
我的星期天     
每逢星期天,我总喜欢当一名“业余记者”。我在物资部门工作,每天上班总是认认真真地干。星期天却是我自由支配的天地。在人堆里钻、在工厂车间跑……自喻为搞“地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自从做新闻工作以来,我一向视真实为生命,但想不到即使这样,也会从自己的笔下出现失实的报道。那是去年五月,我奉命去采访一位名叫李淑珍的综合商店女经理。她的商店属于租赁性质,前几个月经营情况不妙。为了克服困难搞好经营,她利用租赁制的优势,从本单位招骋了一位名叫高志良的年轻人辅助她工作。高志良是个深懂商品经济知识三昧、富有经营管理手腕的人。一进商店,他就督促李淑珍实行“变法”——扩大经营范围,开辟新财源;开展薄利多销,争夺顾客;狠抓质量卫生,取信于民;等等。  相似文献   

17.
与《弟子规》不期相遇,是偶然,也是必然。我作《山海经·五藏山经图译》得到老同学邱枫的帮助,书的排版、设计是她的公司免费为我做的,为了感谢去公司拜会她,在展示柜旁看到由她和居士们一起捐资印制的心弟子规》。原本是见明友的,意外地见到了《弟子规》,这不是偶然么。早就想为我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就是找不到切入点,见到了《弟子规》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切入点这回找到了。事情总是这个样子的,想要的东西只要留意总会找到的,这应该算是必然吧。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的“豆腐块”载于报端,每当我报道的消息从广播里传出,总免不了听到几句赞语,而我的内心也总是充满着劳苦之后的快乐.这就是说,只有肯于付出熬夜拉晚的辛苦,才能有所收获,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现在是分管职工教育工作,搞通讯报道不是我的本职任务,只是由于原来作过宣传工作,因此,通讯员这个“称号”也就沿袭下来了. 长期以来,工作的需要和我个人的爱好,使我能够正确处理一些矛盾,比较好地处理了工作与写稿的关系.首先,我上班时集中精力做本职工作,通过听汇报、看材料和其它渠道能发现一些线  相似文献   

19.
如今,互联网技术公司同时也是传媒公司.在2016年的一次在线互动活动中,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说:“脸书是一个新型的平台,而不是一个传统的技术公司;同时,脸书也不是一个传统的传媒公司……我们打造了互联网社交媒体技术,所以我们感觉对如何使用技术有责任.人们在脸书平台上看到的文章不是我们写的.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所做的,远不止是分发新闻,我们是公众话语体系的重要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访柏生师     
“不,我从来不午休。”电话里,陈柏生老师快言快语地说道,就这样,我们约定,在周末的中午,我去采访她。一走进会客室,我一眼看到桌上放着一本大红封面的获奖证书。柏生老师告诉我,她的《卢嘉锡的抱负》一文,新近获得了中科院颁发的“首届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