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年来新闻界出现的“市民记者”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记者”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的职业化过程;作为职业的“记者”,在新闻传播层面和法律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而“市民记者”既不具备记者在新闻学层面应有的特征,也有违法律对记者的界定,因此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3.
叶俊 《编辑之友》2016,(4):48-51
文章从概念上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界定和分析.首先,新闻真实是一个由“元概念”和“延伸概念”构成的概念空间.在新闻报道中,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概念.其次,新闻真实各层次概念之间彼此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新闻真实在“元概念”上的基本内涵是“新闻报道与新闻事实两者相符或趋向一致”;在实现方式上,新闻真实是在“新闻的有机运动”过程中得以呈现的.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新闻界和司法界所关注的新闻纠纷、新闻诉讼事件有增无减,其中以“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作为内容占大多数。所谓新闻侵权,在《中国民法典侵权行为法编》草案建议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律中心)中法律概念为:“新闻侵权,是新闻机构或个人利用新闻作品,损害他人人格权的行为。”并对新闻侵权的形式亦有明确的界定:(一)内容严重失实;(二)评论严重不当:  相似文献   

5.
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此,即使《新闻法》尚未出台,我国法律体系中有关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也已十分丰富。全书35万字。包括“导言”和8章、23节、60小点。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  相似文献   

6.
法律对新闻报道的约束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侵权诉讼(俗称“新闻官司”)在我国已有十年多的历史。经十年之积累,新闻与法律都在不断调整自己,力求为对方所认同并适应对方。在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日益得到社会重视的今天,新闻与法律在维护这部分人权的根本立场上并没有歧见。并且任何法律都具有双重功效,一种约束同时就意味着一种保护。可以说,有关新闻侵权的法律规定为正当的新闻报道设立了规范化的天地。 本文着重从新闻适应法律的视角谈谈有关认识。文中的“新闻”,泛指从事新闻活动的主体(新闻媒介、记者和所有参与新闻活动的人)和流行观念,“法律”也是大致相当的含义,这纯粹为了行文方便。  相似文献   

7.
当前,“舆论监督”一词具有党政公文用语、法律用语、学术概念等分别。另外,舆论监督一词与“媒介监督”、“传媒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相互混杂交叉。既存在同—概念“舆论监督”的不同内涵,又存在足以混淆视听的相似概念“媒介监督”、“传媒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的歧义和混杂阻碍了研究的深入和严谨,带来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交流障碍,需要做一个系统的辨析。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应当实行举证责任正置——由原告对报道内容承担证明责任,还是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作为被告的新闻传播者对报道内容承担证明责任,是一个长期备受关注的问题.对此,国家尚未制定专门法律.现有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法律实践中又被发展为“谁报道,谁举证”的荒唐原则,既违背了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本质,又损害了作为民主基石的新闻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摒弃“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建立和强调“举证责任正置是原则,倒置是例外”的规则,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即从“谁主张,谁举证”在新闻侵权诉讼中所面临的困境入手,对新闻侵权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规则——“举证责任正置是原则、倒置是例外”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闻督查”,顾名思义,就是党委和政府运用新闻手段对重要工作进行检查督促,以达到落实的目地.“新闻督查”这个概念,可能在已有的新闻学名词中不曾有过.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中,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事实上存在着“新闻督查”.  相似文献   

10.
解析电视民生新闻三内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近年来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热播现象,新闻理论界发表了不少有关研究文章。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不同,出现了一些对民生新闻概念在理解上的歧义。《解析电视民生新闻三内核》一文,从“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三个方面对民生新闻的内核进行系统分析,较好地把握住了民生新闻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1.
信息论中的“熵”和“冗余”是对系统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度量;而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是对新闻的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描述.两组概念有着必然的关联性,信息论中“熵”和“冗余”的概念对应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新闻真实性程度越高,冗余信息(可预测信息)越多,新信息含量越低,传播价值越小;熵值越高越新鲜,不确定性越强,传播价值越大.信息包括新闻,信息论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信息论视阈中新闻求真与求新的冲突是由“冗余”和“熵”的对立决定的.所以,新闻求真是在“变”中求“稳”,新闻求新是“稳”中求“变”.  相似文献   

12.
概念之乱   当前,“舆论监督“一词具有党政公文用语、法律用语、学术概念等分别.另外,舆论监督一词与“媒介监督“,“传媒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概念相互混杂交叉.……  相似文献   

13.
在对BBC UGC HUB(英国广播公司用户生产内容集成中心)的新闻实践进行审视的基础之上,认为“用户生产内容”(UGC)已经不足以准确地描述融媒时代受众参与大众新闻传播的图景,并尝试提出“受众参与新闻”和“受众参与内容”两个全新概念.和其他诸如“公民新闻”等概念进行的辨析以及对“受众参与内容”的类型化分析使得我们对这一在融媒时代彻底走向前台的新闻实践有了一个初步的学理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法制新闻传播中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法律关系的正确运用和实现,是新闻传播制度化和法律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梳理法制新闻与新闻法制的关系、新闻法制中法律关系的概念及构成要素等知识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当前法制新闻传播中存在的法律关系问题,并提出正确处理这些法律关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魏永征新作《中国新闻传播法 纲要》,是一部系统阐述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的学术性专著。作者在“导言”中把新闻法定义为“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全书三十五万字,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文件二百零九件,评析新闻出版领域的民事、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等案件二百多个。最新资料截至一九九九年八月。这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涉及新闻活动的宪法原则,新报道与维护国家安全,新闻报道与保守国家…  相似文献   

16.
“新闻根据”与“新闻由头”是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的两个概念,有不少人将之相提并论、等同视之,有的新闻辞典也说“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其实,这两个概念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辞海》对“根据”一词的解释是:“依据;出处;来源.”新闻根据,即新闻报道的依据,换言之,即新闻报道赖以存在的决定因素。新闻根据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与基础,一篇新闻一定要有新闻  相似文献   

17.
狭义的“新闻哲学”应具有“元科学”性,是对新闻研究的研究.应在“新闻哲学”原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新的严格学术规范、合乎学术逻辑的概念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孟祥沙 《今传媒》2016,(5):32-33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著作权纠纷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从“今日头条”著作权纠纷案到新京报告“一点资讯”著作权纠纷案,不断揭示着新闻聚合APP转载新闻作品的行为失范,考验着我国《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的智慧.为规范新闻转载行为、构建新闻传播秩序,对新闻聚合APP加强法律规制、增强其自律意识、促进其与媒体的共赢合作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侵权纠纷明显增多,诉诸于法律的“新闻官司”也不断出现。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党报,成为被告的也不鲜见。而不少“新闻官司”的审理结果,大都以新闻单位和记者败诉而告终。 “新闻官司”的出现和增多,在社会上激起多层面的反应。它不仅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也给法律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法律问题,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虽然大多数新闻工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能以正常的心态对待这一社会现象,但确有不少新闻工作者,不愿接受这个现实,对此感到困惑、茫然和苦恼,心理压力很大,有的认为批评报道难以把握,弄不好就会“吃官司”,有畏难情绪;有的认为新闻素材是被采访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出了问题不该找新闻单位麻烦;还有的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认为当被告丢人,上法庭没“面子”,因而即使有理也愿意私了或非诉和解,不愿与人对簿公堂,还有的由于对有关法律不熟悉,对正常的诉讼程序不了  相似文献   

20.
5月初,在江苏南通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六个省市和一些党政领导机关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聚首一堂,对近年来发生的“新闻官司”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研讨。吕民生的《如何看待并妥善处理“新闻官司”?》一文,对这次会议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