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为恻隐之心,《说文解字》解释说:"恻,痛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对他人的不幸予以同情、怜悯。两千年前,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进一步指出了"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以此为基点建构起它的整个学说。本文试图重新审视恻隐之心这一命题,并探讨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恻隐之心”是孟子伦理思想中关于进行道德修养的首要出发点。它是先天存在于每个人的本性中的一种最原始的道德情感,它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孟子的“恻隐之心”在含义、性质、行为等方面与康德的“敬重”情感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3.
恻隐之心即同情之心、怜悯之心,人人皆有。它是善的开端,仁爱的源头,是一种真实的非功利性的自然情感,要充分开发和扩充,以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关系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危机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创新型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是分阶段推进的。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转轨阶段上发生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交大。社会危机是由自然界的灾变或社会的动乱引发的。社会危机具有威胁性、紧迫性、双重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转型社会的政府必须对社会危机加强管理。政府对社会危机的有效管理既能体现政府的责任性,同时又能增强政府的合法性。政府在对社会危机进行管理时,有必要对危机管理的模式和程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总结转型期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道德问题原因,提出从完善制度的公正性、推进社会文化认同、发挥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优化舆论监督环境等途径入手,帮助处在现代化社会转型期的国人建立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正进入攻坚阶段的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6.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相似文献   

7.
嵇康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其对社会的忧患、对百姓的同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启示作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呈现出的道德人格问题,有感于嵇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风范,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在道德实践中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8.
马军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32-133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出现道德失范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其主要的原因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转型时期的家庭环境因素,转型时期的“并发症”以及转型时期的学校教育的漏洞。  相似文献   

9.
《厨房》一书是由日本当代文坛的代表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处女作和成名作,其出版在日本乃至世界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厨房》一书中围绕厨房这一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地点,以死亡下的精神救赎为主线,极富忧郁与孤独特色。而吉本芭娜娜的其他作品,如《哀愁的预感》《雏菊的人生》《阿根延婆婆》等都无一例外都在死亡之后的精神救赎这条线上不偏不倚。吉本芭娜娜的作品魅力大抵在此。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期,经济、政治生活的迅速发展使新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尚不完善,因此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根源主要包括经济体制缺口、政治体制改革、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等。为了解决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多种道德危机,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基于舍勒情感现象学的视角论教师同情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舍勒情感现象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同情"的内涵实质,认识同情的教育意蕴,分析当前教师同情心问题,帮助教师唤醒同情心,认识其内在精神品质,在实践中展现与体验同情带给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危机的现状,进而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分析了劳资矛盾存在的原因,并通过缓解劳资矛盾的方法着重论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长久以来众多学者对孟子和《孟子》及其注疏等研究方面倾注了很大的精力,由此便有了源远流长、蔚为大观的孟学,形成了对《孟子》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形成了对《孟子》研究的相关体系,本文从《孟子》不同的注疏版本背后可以看出当时孟学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孟学的发展彰显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相似文献   

14.
善是西方伦理学一直以来研究的主题。德国古典哲学后期,对于善和道德的定位渐渐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即将道德行为的标准全然安置在个体动机的善性上,黑格尔将这种道德形式称之为"良心论"或"信念论"。"良心论"本来旨在阐释个体道德行为的崇高性,但同时它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主观性。黑格尔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普遍以"讲良心"作为行动准则,那么良心的善必然会异化为"伪善",由此他展开了"善—良心—伪善"辩证关系的论证。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婚恋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电视和网络上,越来越多的观众被这些婚恋节目所吸引并深受这些节目的影响,通过对这些节目的研究不难发现,当代的青年人的婚恋观越来越有物化的倾向。因此,研究青年人的婚恋观问题,对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社会转型不同,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双转"交织的过程,是压缩式、跨越式转型的过程。大学生历来是对社会变化反映最为敏感的群体。新旧体制快速全面的变幻和交替,使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鲜明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科学作为人类智慧之极致,一直都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一方面,科学改造着人本身;另一方面,人的道德力量也推动着科学。科学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从来都内在地包含着人类的辛勤劳作、正义和理性的发扬光大,以及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致科学主要是以一种真、善、美的面目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使科学家与社会道义融为一体,既推动着科学,也完善着人格、人性和道德。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筷子这种取食工具分析日本文化的内涵。日本和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和筷子文化圈。从中国引入日本后筷子后在饮食生活中得到普及和发展,并产生了独特的筷子文化。筷子的长度和形状也进行了改造,与中国多用竹筷子不同,日本筷子多木制、稍短、尖头粗尾,更好的适应日本饮食多生冷、分餐制的特点。日本筷子还因使用者而有所区别,有儿童专用筷、成人专用筷、客人专用筷,还分男女筷。公用筷和方便筷的产生都缘于日本人认为筷子用后灵魂会停留在上面,不能让别人玷污了自己的灵魂而使自己遭受灾祸。在筷子的使用上有多达几十种禁忌,其中除了不雅举止外,有的还和葬礼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现实的精神现象是传统、“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这三种现象基本上 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存在:老年人“倾向”传统,中年人“面对”现实,青年人“向往”未来,其内容是交融在一起共时性的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传统张扬的是礼仪,以道德为基础的礼仪至上是传统的核心;现实追求的是经济,以法理为保障的经济至上是现代精神的基础:未来向往的是自由,以人的价值为根据的自由至上是精神永恒的需要,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实的精神现象。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正处在一个建构过程,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图。  相似文献   

20.
道德体现人的品行和性格两个方面,而社会道德则反映社会民众整体素质水平,也同时反映这个社会的民族信仰和理念。“5.12”抗震救灾中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楷模,作为国家行政伦理主体的公务员、国家机关,在处理“5.12”抗震救灾这样的事务时到底应具备什么样的伦理道德呢?本文先进行概念梳理然后进行论述,得出行政伦理主体应具备的三方面的伦理道德观点,进而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