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归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和失败,同时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由于这种归因会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近年来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归因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到各个社会领域,其中维纳(Weiner,B.,1971)的归因理论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实践,本文拟就简要介绍维纳的理论和如何运用这一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一、维纳关于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人们都把自己的成就行为归结为哪些原因呢?这是归因理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早在海德(Heider,F.,1958)对归因问题进  相似文献   

2.
沈涛 《学语文》2012,(2):79-80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维纳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心理归因理论。这一理论创立不久便被引入教育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学习者学业成就的归因倾向及其相关效应,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供了依据。归因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后,有着积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归因与成功     
归因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简单说来,归因就是找原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海德指出,影响人们行为结果的原因有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任务的难度、运气、外部奖惩等,称为外归因;如果把行为结果的原因归结为行为主体的自身因素,如能力、性格、气质、努力、动机、兴趣等,称为内归因。后来,社会心理学家维纳接受并发展了海德的理论,他指出,这些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又可分为稳定性较强的因素(如能力、任务的难度)和稳定性不强的因素(如努力、运气等)。他还指出,人们常把行为结果归因概括为四  相似文献   

4.
王后雄 《宁夏教育》2006,(7):139-139
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指出,归因理论是说明和推断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有人把归因理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知觉、自我思想意识达到改变人的行为。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一是努力程度,二是能力大小,三是任务难度,四是运气与机会。教师在用归因理论进行“差生”教育时,必须懂得:(1)如果“差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则不能增强“差生”今后努力行为的持恒性,这类学生动辄灰心丧气,消沉情绪泛化。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在1958年,从他的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在其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都要了解自己或别人的行为的因和果。即人们都要对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所谓归因是对自己或别人所做过的事情的结果或外部行为的原因所进行的推论。海德认为,人们把因果关系归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原因,另一是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6.
归因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罗斯和安德鲁斯共同研究而形成的,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们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在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能否对教育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能否正确运用归因理论为自己的教育活动服务,往往对整个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大致有:第一,心理活动的归因,研究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第二,行为的归因,根据行为和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因果推论;第三,期望和预测,即从过去的一定行为和结果推测在某种状况下可能发生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 归因理论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课题。归因理论,最早是由海德提出的。海德认为,每个人在其日常生活中都要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的因和果进行分析,即人们都要对自己或别人的所作所为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所谓归因是对自己或别人所做过的事情的结果或外部行为的原因所进行的推论。海德认为,人们把因果关系归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原因,另一类是内部原因。  相似文献   

8.
归因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罗斯和安德鲁斯共同研究而形成的 ,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认识和人际关系理论基础之上的关于人们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在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能否对教育行为的成功或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 ,能否正确运用归因理论为自己的教育活动服务 ,往往对整个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大致有 :第一 ,心理活动的归因 ,研究关于人的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第二 ,行为的归因 ,根据行为和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素质或个性差异作出合理的因果推论 ;第三 ,期望和预测 ,即从过去的一定…  相似文献   

9.
高一年学生从初中升上高中后,在英语学习中会进一步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他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自己所作出的努力程度、工作任务的难度以及运气等。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归因理论首先由海德(F.Heider)提出,后来由归因理论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作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能力理论与成就动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本世纪60年代,在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1958)、凯利(Kelley,1967)等人所提出的归因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开始认为动机是思惟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特别是70年代初维纳(Weiner,1971)用归因理论重新解释了成就动机,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他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思惟活动过程中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归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归因风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指出:大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期望值,进而影响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按照维纳的归因模式,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如何判断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呢? 这  相似文献   

12.
维纳归因理论是解释学习动机最系统的理论之一,集中研究个体在行为之后,对自己行为结果,成功或失败进行认知解释。归因理论中系统将人们认为的,造成个人成败的因素归结为如下几点:能力、运气、努力、身心状况、任务难度以及其它。这一理论能够很好的用于指导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本文将结合实例谈谈维纳归因理论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理论与研究综述李媛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归因的理论探讨始于本世纪40年代。海德在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提出这一问题,海德以为,在推断别人的行为原因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用准科学的方法去观察事件,去分析和认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  相似文献   

14.
归因理论: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足对人的行为结果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归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是许多心理学家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不断探索的结果。弗里茨·海德,内德·琼斯、基恩·戴维斯、凯利,伯纳德·韦纳等对人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开展对归因理论和归因应用研究将对我国的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动机归因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教育训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因理论的奠基人应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F.)。他以朴素的心理学观点和通俗的语言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并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和概括化,倡导了归因理论。所谓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或推断。对因果关系知觉的研究,称为归因研究。其基本思想包括下列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创立了归因理论,指出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某种行为或倾向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的过程。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理论。此后,相关的研究久盛不衰,涌现出大批支持这一理论观点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其代表人物有琼斯(Jones)、戴维斯(Davis)、凯利(Kelley)和韦纳(B.Weiner)。大学生群体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受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因素的影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7.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于靖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创建了归因理论,并对理论的进一步系统化提出了许多探索性问题。此后心理学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理论蕴含着的实用价值,对于教育尤为有...  相似文献   

18.
一、归因理论简述 归因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于1958年在其人际知觉研究中首先提出。到上个世纪60年代(1965),社会心理学家琼斯(E.A.Jones)和戴维斯(K.E.Davis)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从行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相似文献   

19.
师生沟通中利用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归因行为适当控制,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和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控制点理论:  相似文献   

20.
“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J.B.Rotter)对心理控制源进行研究并发展起来的归因理论,它与海德、韦纳等的归因理论不同,控制源理论认为知觉者之间存在着一些稳定的个体的差异,这些个体差异影响了因果推论。因此,控制源理论既是一个归因理论,也是一个个性理论。内外控是衡量这种个体差异的维度,内控者(internal control)倾向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引发随后事件的主要因素,认为自己的成败祸福取决于自身因素;而外控者(external control)则常把行为之后的事件看成是机遇、运气或超出自己能力的外部力量所决定的,从而不愿去做一些必要的努力和尝试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