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逝去的历史渐行渐远,记忆是最珍贵的祭奠。舔舐历史的伤口,超越善恶的批判,将纪实的镜头,再次定格于最惊心动魄的瞬间。本文摘编自《纪事·2007》。  相似文献   

2.
3.
发表于9月 20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伟大的里程碑》,是一篇颂扬“九五”,迎接“十五”,引人瞩目,鼓舞人心的重头评论。 特色之一:论题迫切重要,富有时代光彩 “九五”恰逢20世纪最后5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5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克服困难,努力奋斗,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九五”计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实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为跨世纪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打下了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4.
《西行漫记》又被译作《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完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记录了斯诺于1936年从北平出发,穿过国民党设置的层层关卡和军事封锁,经西安到达陕甘宁边区的故事。斯诺在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志丹县)和红军前线所在地甘肃、宁夏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采访,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基本政策,工农红军的英勇事迹,共产党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鲜明的性格特点,生动地记录了苏区人民的经济生产及社会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行漫记》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闻作品,“这是斯诺访问我陕甘宁边区后向外界介绍我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名作”(裘克安语),书中出现了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仅该书附的“人物注释”中出现的人物就有77位,但《西行漫记》中黎民百姓的形象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整本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我们这次到中国来,一共照了十二英里长的胶卷。”我走进了斯诺前夫人韦尔斯的房间时,她指着墙角一大堆绿色的铁皮箱子对我说。十二英里,大约四十华里,相当于北京城到颐和园之间的长度,粗粗算了一下,可以容纳下二百万个镜头。这是多么长的画廊啊!我说: “你这次到中国,收获想必是十分丰富的了。”  相似文献   

7.
对于作品研究,文学界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前者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后者则认为,作家将最好的东西都放在了作品里,作品是作家进入写作状态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此时他所面对的才是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作品本位"立场出发,以新闻经典著作《西行漫记》文本内容中所提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其重大与具细兼顾、深度与广度兼挖、好奇与质疑不息、随时随地随人与听闻观察验证并举、作者与读者同在等五个特点,以期对当代记者素质培养及新闻采写等具体实务操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甄嬛传》是2011至2012的年度大戏,剧情中出现的女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从而勾勒出一幅个性鲜明、波澜壮阔的女性生活群像。剧中的女性分为"被看"和"看"两种。"被看"的女人实际上不过是"第二性"的"小主",而"看"的女人则显示出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由于时代局限,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注定只能是悲剧性的,并且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0.
杨霄 《新闻窗》2008,(1):32-33
2007年已经过去,我所在的新栏目《人生》也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播出。从《贵视晚间》到《人生》,2007年对于我来说,注定成为我电视生涯的重要一年。  相似文献   

11.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是<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能有多少人相信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走向革命胜利,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呢?但是埃德加·斯诺相信.他之所以相信,并不仅仅因为感情上对中共的偏好.我认为,更多的是理性说服了斯诺.因为他的所见所闻,尤其将"根据地"和.国统区"对照,使得他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共一定会胜利.现在,我读<西行漫记>,除了赞叹他卓越的洞见以外,更多的是产生了一些怀念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西行漫记》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国内发行的第一本详细介绍红军长征的译著,它是美国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至10月对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4个月的采访后写成的。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以《Ren Star OverChina》书名推出此书。 中国国内,第一个发现《Red Star Oven China》一书的是中共秘密党员、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相似文献   

13.
14.
董乐山(1924-1999),祖籍浙江宁波,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翻译家、作家和美国问题研究专家.董乐山1946年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后投身新闻工作.解放后在新华社从事编译和审稿工作,并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担任英语老师."文革"期间被定为右派分子,遭受迫害.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2008,(7):47-47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译报》上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均译自英、美、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料》2004,(1):61-61
《西行漫记》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译作此名?胡愈之曾经作过解释。他说:“因为在工农红军长征以后,关于我们党在西北情况的比较真实客观的报道,只有一本书:范长江同志写的《中国的西北角》……从此,‘西’或‘西北’就成了我们党听在地的代称。《西行漫记》这一书名,一般人看了就可以联想到我们党。”(胡愈之同志谈《西行漫记》中译本翻译出版情况,载人民出版社的《译讯》197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7.
高蕾 《新闻世界》2014,(8):292-293
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共苏区全貌的著作,时至今日仍被称为解读中国的最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出发,研究斯诺是怎样跨越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苏区,即"红色中国"进行建构的,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两个中国"进行对立描述的。本文期望能够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对当今中西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80多年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以《前西行漫记》为书名再版),是一本以斯诺等人亲历陕北报道红色中国见闻的书。这部书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长征精神,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和该书翻译者之一李放的长子李光先生因档案结缘相识多年,他把父亲编译出版《印象记》的回忆手稿和友人往来书信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我也曾多次听他讲述了父亲和战友翻译此书的一些细节,那些曲折生动的故事仍然令今天的人们感动。  相似文献   

19.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 <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