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汉字形体嬗变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汉字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首先,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汉字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甲骨文时代起,汉字就有繁简两种字体,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这三个阶  相似文献   

3.
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 ,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汉字形体嬗变不是随意的 ,而是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着汉字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薛皖东 《语文知识》2012,(4):116-117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造字原则,但在从甲骨文发展到楷书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笔势和字形结构的不同安排,汉字字形的表意发生了偏差,不少形体由于讹变,破坏了原来的结构,使得汉字形非达意。  相似文献   

5.
汉字的形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汉字也有繁化现象,但不是主流。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简化的趋势到底“总”到什么程度?繁化又“不是”到什么水平?总趋势既然是简化,为什么还出现繁化?促使简化成为主流的动力是什么?这些问题常常萦回于怀,不得其解。最近,我们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于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3500常用字为对象,逐一进行调查,得出几个数据来,试图依此为据,对上述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骨文和金文,第二阶段是大篆和小篆,第三阶段是隶书和楷书。第一阶段,汉字的形体不整齐,笔画多少不固定,图画性强。第二阶段以小篆为代表,字体统一为长方形,结构固定,全由曲折匀称的线条组成,线条性强。第三阶段以楷书为代表,字体呈方形,以笔画代替线条,符号性强。现代汉语常用字有些经历了三个阶段,有些始见于第二阶段,有些则是楷书兴起以后的后起字。我们调查的重点是前两种情况,但没有把《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以后的简化字计算在内。  相似文献   

6.
汉字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扩张和形体演变过程,期间汉字混搭现象时有发生。汉字混搭存在多种类型,从通假字、假借字到现在的网络词语都属于汉字混搭。汉字混搭现象表明,汉字简化是汉字发展趋势,汉字个体会逐渐脱离原来的本义,只作为一种文字符号,通过混搭构词为人们使用。  相似文献   

7.
汉字的演变过程,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形体的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由图形到笔画,从象形到象征,从复杂到简单的途径。汉字的造字方法,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六书"归纳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为用字法)。"画成其物,随  相似文献   

8.
由繁趋简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简化最直接的驱动力是人们图省事的实用心理.现代汉字简化功大于过,它既顺应了历史发展大势,深得民心,又继承了汉字的优良传统.但是,现代简体改革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劳永逸的,汉字规范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力求创造出尽善尽美的规范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楷书中的变笔表意字,是汉字发展到楷书所产生的一种非传统六书所能分析的独特造字方法。指出它的存在,将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汉字的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对汉字的研究,古籍上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研究成果——“六书”。秦汉以后,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历了秦篆、隶书发展为楷书。汉字形体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归纳出了五百四十个部首,出现了《说文解字》等著作。纵观汉字形体学史,凡是促进汉字发展的成就都是研究汉字形体结构而取得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汉字只有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威力。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迫切要求对汉字进行深入研究,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证明,对汉字形体结构进行分层次的深入研究是汉字研究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论世界文字发展轨迹与汉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表形字-表意字-表音字”三阶段说是不符合实际的,字的发展轨迹应该是:从以形表义开始,发展到盛行借音表义,然后在本民族发展为语素字,在外族发展为表音字,这与语言心理,语言特点有关,两种字不能简单地划分优劣。汉字是语素字的典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书籍排版格式的改变,传统书籍直排本对当代年轻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连其书名都看不懂。至于未加整理的古文就更难以读懂,连句读也难得准确。由于20世纪50年代大陆文字改革推行简化字方案,汉字形体偏面追求笔画减少、结构简单,加上异体字整理(实际上被废除)以后,汉字形体对年轻人日益疏远。这些现象都在提醒需要加强传统文献与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汉字书体的演化经过了篆、隶、楷、行这几个大的阶段,对各种书体的形态结构进行概括、归纳,就可发现,汉字本身的形态结构并不是纯粹方形的,而是一种外(椭)圆内方形的结构,这种“外圆内方”是华夏民族“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以及人们的普遍审美标准所形成的。因此称汉字为方块字是不准确的,而称之为“外圆内方字”则更能说明汉字的文化内涵和结构特征。由汉字的方圆性所发明的符合面积黄金分割的“方圆格”,对习练者书写规范汉字,缩短习字时间,提高习字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代典籍中“鬄”、“髲”二字经常成对出现,俗皆以为是同物异称词,为古代假发的通称。但从古人的发式习俗和语源上来看,此实是受传统训诂浑言之训而致误的典型一例。“髢”指一切用于装衬的假发,重在原料;“髲”则指用于盘高髻的假发,或直接著之于头无需再加梳理的假髻,更重式样。  相似文献   

15.
篆文及其篆楷对应错漏现象在古文献中比较严重,但一直未引起学界,特别是出版界的重视,往往以讹传讹。本文以《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和《汉语大字典》为例,对其中明显的错漏进行一一梳理。  相似文献   

16.
汉字源于图画象形文字,后来发展成语素音节文字,字形多样,数量繁多,字形修辞的能力和形式远远超过表音的字母文字。汉字修辞方式很多,首先利用汉字的拆分组合是最能体现汉字修辞特点的方式,大量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其次是利用汉字形声字的偏旁部首来进行修辞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各个水平的非汉字背景留学生,文章设计了一种听写任务的纸笔测试,实验材料为规则形声字与不规则形声字各10个,通过对听写正确率和偏误情况的分析,考察了形声字的规则性对留学生字形输出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本族儿童不同,形声字的规则性对留学生字形输出的正确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但是却影响了同声旁偏误的比例;声旁输出情况比较好,形旁则不太好。与声旁相比,形旁属于比较细微的差别,因此在字形输出的心理加工过程中,很容易处在被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有些已识的古文字的本义尚未得到考释或尚未得到正确的、明确的考释 ,在这些古文字当中 ,有许多都是在本义上被后起的今字代替了的古字 ,由于它们的本义很早就不使用了 ,而人们又往往习惯于从一个字在古文献里常用的意义中去寻找它的本义 ,结果不是找不到就是找错了。对于这类古文字 ,只有根据古今字的原理 ,找到它们的今字 ,才能确定它们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中央政府和国家语委一再呼吁"请写规范字"。俗字被规范汉字所排斥,但是生活中人们实际使用俗字的情况还是屡见不鲜。其实汉语中的俗字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辨正地对待俗字,才能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汉字。  相似文献   

20.
东汉南阳自古厚土,遗迹犹存,气象恢宏。其汉砖画石深沉博大,摄人心魄,夺中国绘画之先声;而汉隶八分是先天性含有浓重之粗犷质朴、天资纵横之雄风大采,一脉二秀,无与伦比。铭书飘逸秀雅,端庄劲健,已无篆意,系东汉完全成熟的八分书体势,如此通俗的庶民隶书得到广大民众的喜闻乐见。然而,铭文隶书中的楷书意蕴现象,巧妙地过渡到了魏晋时期,顺利地完成了楷书形成而又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