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 越是全神贯注,线越不容易穿入。在心理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张师傅是一名杂技演员,脚耍大缸已有多年,可谓驾轻就熟。因为年龄偏大,他决定改行。在告别舞台演出的那天晚上,他把亲戚、朋友都请来观看。亲戚、朋友为表心意,有的拉起标语, 有的举起小旗,有的送上花篮……场面十分热烈。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穿针引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也就是说,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小明,以考上清华大学为目标,因此总希望自己稳居年级前三名。他很聪明,接受能力也强,可就是考试成绩不稳定,有时候是年级前几名,有时候又掉到年级的三十几名,可谓大起大落。常常是很熟悉的知识或会做的题,在考场上却记不起来或做错了,事后懊悔不已。小明对自己的频频“失手”很是苦恼,并因此而悲观消沉,整天患得患失,心烦意乱,无法静下心…  相似文献   

3.
在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经历:路上遇到一位儿时的同学,感到面熟,但他的名字就在自己的“舌尖上”却说不出来。在学习中,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考试中,有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很容易的题目,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舌尖现象”。这种现象大多数人都遇到过,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现在常听有的老师说“:如今的学生,有的你越批评他,他越不听,批评以后还是我行我素,更有甚者,你批评他,他还有反感情绪。”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在家里娇生惯养,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其中有些人把这种习气带入学校,对这些人的坏习惯,如果在班里全体学生面前始终板着脸大声训斥,其结果—定会适得其反。如果不当面批评,又不能引起他和学生们的注意。那么,如何处理得恰如其分,让学生高兴地接受你的意见呢?我认为:不妨幽默一次。“幽默”拉丁文的意思是“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师生之间常常需要这种“液体”来“润滑”,这可避…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 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 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 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之 为“目的颤抖”,意思是目的性越强 就越不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6.
“马太效应”与平等关爱《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中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受这句话的启发,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现了这样的社会现象,即科学家荣誉越高,就越容易得到新荣誉;反之成果越少就越难创造荣誉。默顿将这种社会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有时也存在着“马太效应”现象。有的班主任和教师偏爱优秀生,如学生A学习成绩好,聪明伶俐,很受班主任和老师的喜爱。不仅让A当中队  相似文献   

7.
有的教师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平时生动活泼、有说有笑的学生,一到回答课堂提问时就成了“闷罐子”。有的埋头蜷伏在课桌上,一动不动;有的勉强站起,低着头一声不吭。 有人把这种尴尬局面称为课堂上的“死结”。如果当时想“霸蛮”解开这种“死结”,那是很难奏效的,并且往往越“结”越“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死结”呢?  相似文献   

8.
刘志迪 《成才之路》2011,(28):97-I0014
心理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线越不容易穿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目的性越强就越不容易成功。  相似文献   

9.
时下 ,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少了 ,但是“心罚”却普遍存在。所谓“心罚” ,就是对待某些学生冷漠、讽刺、挖苦、压抑等等。这种心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如孤独无助、自卑、恐惧、自暴自弃、厌学、敌意等等心理问题和障碍。常见的“心罚”有以下几种 :对学生冷漠。有些教师对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上有些毛病的后进生 ,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不给他谈话 ,不给他笑脸 ,相处几年如同路人 ,甚至连批评也没有。有的学生受不了这种精神禁闭 ,故意违纪 ,以求老师批评他一次 ,精神上透透气 ,可见这种“冷漠”型“心罚”的厉害。讽刺挖苦学生。有的…  相似文献   

10.
常常有老师或家长抱怨:“那个小‘调皮鬼’,好像没长小耳朵似的,和他讲话总是不听。”每当听到这种话,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也许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每天都用同样的‘台词’在提醒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当然了。”已有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有时候,许多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个月过去了,我的水平仍然没有显著的提高?其实,这是复习中的“高原现象”在做怪。越到了复习的后阶段,这种停步不前的状况会更明显。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一次,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鱼儿在咬钩之后,通常因为刺痛而疯狂地挣扎,越挣扎,鱼钩陷得越紧,越难以挣脱。就算咬钩的鱼成功逃脱,那枚鱼钩也不会从嘴里掉出来,因此钓到有两个鱼钩的鱼也不奇怪。在我们嘲笑鱼儿很笨的同时,阿德勒却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钩现象”。每个人都有一些过失和错误,这些过失和错误有的时候就像人生中的鱼钩,让我们不小心咬上、深深地陷入心灵之后,我们不断地负痛挣扎,却很难摆脱这枚“鱼钩”。也许今后我们又被同样的过失和错误绊倒,而心里面还残留着以前“鱼…  相似文献   

13.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总会碰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考生虽是班级学习上的校佼者,却发挥“失常”,取得的成绩非常不理想;有的考生日常学习成绩平平,却“一鸣惊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从考生自身情况看,分数上的差距,多少反映了心理素质上的差异。确切地说.临场心理变化对考试结果产生产影响,情绪左右了考试分数。  相似文献   

14.
树与草     
一位哲人料定,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三件事情上表现出来:饮酒方式、花钱方式和愤怒方式。一个自律的人为什么要烂醉如泥呢?一个自制的人,为什么要浪费财富呢?一个自强的人,为什么要滥发淫威呢?当一个很容易被激怒也容易平息下来的人,他的所得被他的所失抵消了的时候;另一种人却显出了圣人风范:他很难被激怒,却很容易平息。“知道自己正确而能够沉默到底的人,他的力量是多么强大。”这是康德的声音。而老托尔斯泰说得更具意气:“争论通常并不在阐明真理,而是越弄越不清楚。真理本身显得那么明朗化,无须争论也能被接受。”有教养的人,在得志和失…  相似文献   

15.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现代著名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越多;而对无名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不予承认或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综观我们的教育教学,“马太效应”现象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个班级当中的几十个…  相似文献   

16.
反思感悟     
【案例一】一位青年教师上《丑小鸭》一课,这样指导学生感悟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师:你觉得丑小鸭还有哪些不幸遭遇?请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生:“小动物们不理他”,这一处让我感动。师:请你做一个“不理他”的动作。生动作示范(跺脚、仰起头、双手叉腰,作不理状)师:好!做得很像。(然后出示丑小鸭低着脑袋,小鸟在一旁讥笑的情景课件。)小鸟会怎么说丑小鸭,请你想象一下。众生都“讥笑”起丑小鸭来,有的说:“丑小鸭你简直笨到家了。”有的说:“丑小鸭你长得真难看呀!瞧你那幅丑样,越看越不顺眼!”有的说:“难看的丑小鸭,你快滚吧!离…  相似文献   

17.
为何学生作文大面积雷同?说到底,是纯粹为应试而进行的僵化的作文模式化训练而产生的“目的颤抖”症。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手抖动就得越厉害,线越不容易穿入。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目的颤抖”。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就会产生“目的颤抖”症。  相似文献   

18.
现在常听有的老师说:“如今的学生,有的你越批评他,他越不听,批评以后还是我行我素,更有甚者,你批评他,他还有反感情绪。”的确如此,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的在家里娇生惯养,家长对他们百依百顺,其中有些人把这种习气带入学校,对这些人的坏习惯,如果在班里全体学生面前始终板着脸大声训斥,其结果一定会适得其反。如果不当面批评,又不能引起他和学生们的注意。那么,如何处理得恰如其分,让学生高兴地接受你的意见呢?我认为:不妨幽默一次。  相似文献   

19.
谨防『马太效应』平等对待学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并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给的荣誉过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成绩、成果不予承认或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于1973年最早借用《圣经》中上述典故,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显而易见,“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将是对后继人才的一种扼杀。据此,联系到教育界,“马太效应”现象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的语言》讲到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时,有这样一段话:“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有些同学提出;这段语讲得不准确。这种现象只适合北半球,而不适合南半球,因此要在“越往北……”之前加上“在北半球”四个字,也有些同学认为:这样改还不太好。应该改成:“首先是纬度。纬度越高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